第二章 孔子生平

自古以來,天下的君王賢人也算很多了,活著時都很榮耀,到他一死就什麼也沒有了。孔子僅是一個平民,他的道統家世至今傳了十幾代,學者們都崇仰他。從天子王侯以下,凡是中國研討六經道藝的人,都將孔夫子的話尊奉為最高的衡斷標準,他真可說是一位聖明到極點的人了!

本書的孔子生平,採用司馬遷的《孔子世家》,有兩項重要理由。第一,因為司馬遷的《孔子世家》是中國最早的孔子傳記,是中國史學名著里的文章,作者司馬遷不但是中國史家之祖,而且是散文大家。《史記》的地位是不能動搖的,而作者司馬遷遊蹤甚廣,曾訪問孔子故鄉,亦曾與當地熟知孔子逸聞舊事之父老長談。所以我們要打算一窺孔子生活的真面貌,實在是舍此別無他途了。第二,司馬遷胸襟開闊,豁達無私。他是真正的史家,不以提倡儒道尊崇孔子之心而存偏見。他雖然極其仰慕孔子,但並不屬於狹義的儒家一派。因此,他是把孔子當做一個人來描繪,不是把孔子當做一個聖人來崇拜。論孔子的人,常想曲解有關孔子生活的幾段文字,他們甚至用牽強的解釋,否認孔子生平某些言行的真實性,而司馬遷則不然。我們相信漢代大史學家司馬遷頭腦中孔子的面目是可靠的,因為他生活的時代是在孔子死後的三百年左右。

《史記·孔子世家》白話

世系、童年、青年(公元前551~前523年)

孔子出生在魯國昌平鄉的陬邑(今山東曲阜縣東南境鄹城)。他的先世本來是宋國的公族,到了叫孔防叔的,才因避禍逃來魯國定居。防叔生了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紇。梁紇晚年再娶顏姓女子(《禮記·檀弓》雲孔子母名徵在)才生了孔子,而且是到尼丘(一名尼山)去向神明祈禱才有孕生下孔子的。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孔子誕生。孔子剛生下時,頭項中間是凹下的,所以就給他取名叫丘,字叫仲尼,姓孔氏。

孔子生下不久,叔梁紇就死了(《索隱》引《家語》雲生三歲而梁叔紇死),葬在防山。防山在魯城的東邊(《括地誌》雲在曲阜縣東二十五里),因此孔子沒法確知自己父親的墳墓所在;母親年少葬夫,照當時禮俗不能親去送葬,所以也說不出墳墓的詳細地址。

孔子小的時候遊戲,常擺起各種祭器,學著大人祭祀的禮儀動作。母親死了(《孔子世家補訂》《闕里志》諸書並雲在孔子二十四歲;今人錢穆先生則雲在孔子十七歲以前),就暫時淺厝在五父衢(魯城道名)的路旁,不敢貿然深葬遠處,可能是他為了謹慎的緣故吧!後來同邑人挽父的母親,指點出孔子父親的墓地,然後孔子才把母親靈柩運去防山和父親合葬在一起。

孔子腰間系著孝麻還在守喪,季孫子招宴軍役之士(一說文學之士,此據方苞說),孔子前往參加。季孫的家臣陽虎拒斥他說:「季民招宴要服役的士卒,是不敢招待你的。」於是孔子就退了回來。

孔子十七歲那一年,魯國的大夫孟厘子跟隨魯昭公到楚去,回來之後,深為不能襄助行好禮儀而自責,所以在他臨終前(孟厘子卒於昭公二十四年。以上一段《史記》原文略有疏誤,此據《左傳·昭公七年》文意改譯),還告誡自己的嗣子孟懿子說:「孔丘這個人,是聖人(《集解》引服虔曰:聖人謂商湯)的後裔,是在宋國受到華氏之禍才逃到魯國來的。他先祖弗父何本來可以繼位做宋君,卻讓給了他的弟弟厲公(《集解》引杜預曰:弗父何,宋愍公之長子,厲公之兄也。何嫡嗣當立,以讓厲公)。到了弗父何的曾孫正考父,他輔佐戴公、武公、宣公三朝,做了上卿。他每一受命,就更加恭謹,所以考父鼎的銘文說:『第一次受命時鞠躬致敬,二次受命時折腰弓背,到了第三次受命,我的頭壓得更低,腰背更加彎曲了。走路時挨著牆邊走,也沒有人敢來侮慢我;我就用這個鼎做些麵糊稀飯來清儉度日。』他就是這般恭謹儉約。我聽說聖人的後裔,雖不一定能當國繼位,但必然會有才德顯達的人出現。如今孔丘年紀輕輕就博學好禮,這豈不就是所謂的顯達的人嗎?我是不久於人世的人了,你可一定要去從他求學。」孟厘子死後,懿子和魯人南宮敬叔(《索隱》謂敬叔與懿子皆孟厘子之子,不闕更言魯人)便去向孔子學禮。這一年,季武子死了,平子繼承了卿位。

孔子早年生活,既窮苦又沒地位。成年以後,曾做過倉庫管理員(季氏史,《會注考證》引諸說以為當做「委吏」,孟子亦云「孔子嘗為委吏矣」,今從之),出納錢糧算量得準確清楚,也擔任過管理牧場的小職務,而場中牲口就越養越多。後來,他出任主管營建的司空。過不了多久,他離開魯國,在齊國卻受到排斥,轉到宋、衛兩國,生活也奔波不定,又在陳、蔡兩國間遭遇困厄,最後才回到魯國。孔子身高有九尺六寸,人家管他叫「長人」,而且以奇異眼光看他。魯國當局最後總算又對他好了,所以他才回到魯國來的。

魯國的南宮敬叔對魯君說:「請幫助孔子到周去。」於是魯君就給了一輛車子、兩匹馬,一個童僕隨他出發,到周去學禮,據說是見到了老子。學成告別時,老子送他說:「我聽說富貴的人送人是用財物,仁德的人送人是用言辭。我不能夠富貴,卻盜取了仁人的名號,就說幾句話送你,這話是:一個聰明又能深思明察的人,卻常遭到困厄,幾乎喪生,那是因為他喜歡議論別人的緣故;學問淵博識見廣大的人,卻使自己遭到危險不測,那是由於他好揭發別人罪惡的後果;做人子女的應該心存父母,不該只想到自己;做人臣屬的應該心存君上,不能只顧到本身。」孔子從周回到魯之後,門下的學生就日益增多了。

三十歲至五十歲(公元前522~前503年)

這個時候,晉平公淫亂無道,六家大臣(指范氏、中行氏、知氏、趙氏、魏氏、韓氏)把持國政,不時攻打東邊的國家,楚靈王的軍隊很強大,也常北上來侵犯中原;齊是個大國又接近魯。魯國既小又弱,要是歸附於楚,晉國就不高興;依附了晉,楚國就來興師問罪;對待齊國如果不周到,齊兵就要侵入魯國了。

魯昭公二十年,而孔子大約是三十歲了。齊景公同晏嬰來到魯國,景公就問孔子說:「從前秦穆公,國家小又地處偏僻,他能夠稱霸是什麼原因呢?」孔子回答說:「秦這個國家雖然小,目標卻很遠大;地位雖然偏僻,施政卻很正當。(秦穆公)親自舉拔用五張黑羊皮贖來的賢士百里奚,封給他大夫的官爵,才把他從奴隸的拘禁中救出來,就和他一連晤談三天,隨後把掌政大權交給了他。從這些事實來看,就是統治整個天下也是可以的,他稱霸諸侯還算成就小了呢!」景公聽了很高興。

孔子三十五歲時,季平子因為和郈昭伯比賽鬥雞結怨的事得罪了魯昭公,昭公帶了軍隊來打平子。於是平子就聯合了孟孫氏、叔孫氏,三家一起圍攻昭公,昭公兵敗了,逃到了齊國,齊國把昭公安置在乾侯(今河北成安縣)這個地方。過了不多久,魯國發生亂事,孔子來到齊國,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借著昭子的關係去接近景公。孔子和齊國的榮宮長討論音樂,聽到了舜時韶樂,專心地把它學起來,三個月期間,連吃飯時的肉味都覺不出來了,齊人都很稱道這件事。

齊景公問孔子為政的道理,孔子說:「國君要像個國君,臣子要像個臣子,父親要像個父親,兒子要像個兒子。」景公聽了說:「對極了!果真是國君不成國君,臣子不成臣子,父親不成個父親,兒子不成個兒子,就是有再多的糧食,我們能平安地吃著它嗎?」改天他又問孔子為政的原則。孔子說:「為政最要緊的是在善用財力,杜絕浪費。」景公聽了很高興,打算把尼溪地方的田封給孔子。晏嬰勸阻道:「儒者這種人都能言善辯,是不能用法來約束他的,態度高傲自以為是,是很難駕馭的;他們重視喪禮,長期悲痛不止,為了使喪事隆重可以傾家蕩產,這種禮俗不足取法,他們不事生產,只是到處遊說求職來進行政治活動,這種人不能來掌理國事。自從文王、武王、周公這些大賢先後過去,周朝王室已經衰微,禮樂的淪喪也很有些時候了。現在孔子卻對儀容服飾刻意講究,詳定各種應對進退間上下快慢的禮節規矩,這些繁文縟節,就是連續幾代也學不完,一輩子也弄不清楚。君子想用這一套東西來改革我們齊國的禮俗,這不是治理百姓的好辦法。」此後,景公只是很客氣地接見孔子,不再問起有關禮的事情了。有一天,景公慰留孔子,說:「要用像魯國給季孫氏那樣高的待遇給你,我實在做不到。」所以就以上下卿(魯有三卿,季氏為上卿,孟氏為下卿,季孟之間,猶叔氏也)之間的禮來對待孔子。齊國的大夫有人想害孔子,孔子得到了消息。景公也說:「我老啦,沒法用你了。」於是孔子就離開齊國,回到了魯國。

孔子四十二歲那一年,魯昭公死在乾侯,定公繼位。定公繼位的第五年夏天,季平子死了,桓子繼位做上卿。季桓子家裡掘水井,掘到了一隻腹大口小的瓦器,器中有個像羊的東西,就去問孔子,並且說挖得的瓦器里有隻狗。孔子說:「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