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 江戶幕府初期和前期 四章 葵之三代

江戶幕府的奠基者是德川家康、秀忠父子,逮至第三代德川家光而統治架構基本完善。這前三代幕府將軍之統治,常被稱為「武斷政治」,即將軍本人擁有極大的獨裁權力,慣以強硬手段來解決政治問題。幕府正是靠了這種獨裁,才使得亂世終結,和平重開,幕藩體制的根基得以牢固。

大御所的謊言

江戶幕府的開創者和初代將軍為德川家康,然而家康在位只有短短兩年多的時間,便裝模作樣地退隱了,將大位傳給了兒子秀忠。德川秀忠本是家康的第三子,生母為家康側室西鄉局,因此就理論上來說,他既非嫡出,又非長子,本當與繼承人寶座無緣才是。

德川家康共有兩任正室夫人,第一位是結髮之妻關口氏,後稱「築山御前」,為故主今川義元之養女,產下嫡長子德川信康。天正七年(公元1579年),織田信長逼迫家康處死築山御前母子——不過根據近年來的考證,此事肇因於家康、信康父子之間的對立,以及德川氏家康團普遍對信康的厭惡,而並非信長獨斷提出無理要求。

築山御前被殺後,家康長期不立正室,直到天正十四年(公元1586年),豐臣秀吉為了拉攏家康,特意指定其妹朝日姬離異,前往駿府做家康的繼室,乃被稱為「駿河御前」。駿河御前再嫁後四年即逝,並未留下一男半女。

那麼沒有辦法,德川家康只好在庶子中挑選繼承人了。據說此公身體強健,精力旺盛,側室無數,普施雨露,總共產下了十一子、五女——光存活到成年的兒子就有九個,人丁單薄的豐臣家打馬也追不上。嫡長子信康以下,次男為於義丸,據說其母身份極為卑微,受到家康寵幸之時,可能才是名侍女,因此不受重視,先做了豐臣家的養子(其實是人質),然後又送給結城家,定名為結城秀康。三男長松因此脫穎而出,很小就被確定為家康的繼承人,家康甚至還把自己的幼名「竹千代」也送了給他——此子後來也曾做過豐臣家的養子兼人質,受豐臣秀吉賜以「秀」字偏諱,便正是江戶幕府的第二代將軍德川秀忠。

因為德川秀忠曾在上田城下被真田昌幸父子玩得團團轉,因而未能趕上確定全日本大勢的關原合戰,其後又一直窩在老爹羽翼之下,連著當了好幾年的傀儡將軍,故此傳統對其評價不高,認為他只是個老實木訥的二世祖而已。然而家康去世以後,秀忠終於得以獨攬大權,又當了整整七年的征夷大將軍,讓位給兒子家光後在幕後還指揮了整整九年,江戶幕府一直維持著蒸蒸日上的局面,因此若說秀忠無能,恐怕是太過偏頗了。

或許秀忠是沒有領軍之才,但其治國之能未必比其父遜色。江戶幕府的整體統治架構是在家康、秀忠、家光三代完成的,跨度為四十九年,其中秀忠直接執政或參與執政的年份超過半數。

與其說德川家康創立了江戶幕府的統治架構,不如說家康只是一個理論指導者和規劃者,大部分實際工作都是由二代將軍秀忠完成的。家康畫成了圖紙,秀忠蓋起大廈,三代將軍家光最後描繪裝修,這才有了完整的江戶幕府,有了兩百餘年的一統江山。細數起來,德川秀忠的主要功績有以下幾條——

首先,秀忠改變了家康時代獨斷專行的做法,代之以將軍與幕府重臣的合議制政治。家康時代就曾設置「老中」一職作為將軍的最高輔佐官,「德川四天王」之本多忠勝、榊原康政,以及軍師本多正信、主要奉行大久保長安等人全都擔任過這一要職。到了秀忠時代,開始提升部分老中的權柄,至家光時代首次出現「大老」的稱呼。大老便是首席老中,並不常設,權力僅次於幕府將軍,無人可以並肩。首席大老是土井大炊頭利勝,乃是秀忠的寵臣。

但這並不意味著幕府將軍放鬆了權柄,也並不意味著權臣政治的出現。秀忠設立合議政治的目的是為了加快行政效率,使得當幕府將軍年幼或暫時無力視事的時候,整個幕府體制仍能照常運作。秀忠本人雖然看似軟弱,其實並不能容忍權臣的出現,他掌權以後,大力打壓老爹的寵臣本多一族,即是很好的例證。

秀忠的第二大功績,乃是繼承老爹的政策,繼續打壓外樣大名。那個在關原合戰中起過重要作用的福島正則,因為私自修城被秀忠抓到把柄,於元和五年(公元1619年)遭到改易,此外,最上義俊、蒲生忠鄉、田中吉政等人也都先後失去了領土。秀忠把三個最年幼的兄弟——德川義直、賴宣和賴房——分封到常陸水戶、尾張和紀伊和歌山,稱為「御三家」,作為幕府的屏障。他定下規矩,只有幕府本家和御三家才准許使用德川的苗字,其餘近親全部恢複松平舊氏,而一旦幕府將軍絕嗣,則由御三家的後裔入繼為一門總領。

秀忠的又一功績,乃是進一步控制朝廷。元和五年(公元1619年),他以家康遺願為名上洛,請後水尾天皇娶其女和子為妃,雖然此舉遭到公卿們的一致反對,但秀忠用威嚇、流放等手段把所有反對聲音都壓了下去。和子入宮後,生下一個女兒興子,寬永元年(公元1624年)更在幕府的支持下進位中宮。寬永六年(公元1629年),因不滿幕府的高壓政策,後水尾天皇宣布退位,秀忠擁立外孫女興子內親王登上天皇寶座,就是明正女帝——稱德女帝後八百五十九年,終於又有一位女性天皇誕生了。

在打壓和控制天皇朝廷的同時,秀忠還加大對寺社勢力的管理。寬永六年(公元1629年),後水尾天皇任命數十名僧侶為僧正,頒發「紫衣敕許」(高位僧侶可著紫衣),秀忠借口其中某些僧侶資格不夠,立身不正,宣布朝廷旨意無效,並在嚴格審查後將部分僧侶流放邊遠地區。從此以後,朝廷連對寺社的名義上的控制權也喪失了——此事也是導致後水尾天皇退位的一個重要原因。

雖然秀忠做出了如此偉大的功績,但他終究是守成之主,被迫要一直活在老爹家康的陰影之下。家康還在世的時候,秀忠就曾經口出怨言:「大御所的謊話,就算人人知其為假,都會被迫相信;而我的謊話,就算再如何努力地說,都不會有人相信!」

岡本大八事件

前文雲德川秀忠將軍並不能容忍權臣的出現,掌權後便大力打壓本多一族,這指的乃是家康的寵臣本多正純。

本多氏自稱為藤原北家兼通流的二條家綱之後裔,家綱之孫秀豐領有豐後國的本多鄉,於是即以鄉名為苗字。本多氏本為三河松平氏的譜代之臣,嫡流之主即為「德川四天王」之一的本多平八郎忠勝,此外受到家康重用的,還有分家的作左衛門和彌八郎。

本多作左衛門,大名重次,於文武兩道皆有不俗的才能。論文,他長期負責內政工作,與天野康景、高力清長並稱為「三河三奉行」,以鐵面無私而普受讚譽;論武,他曾在「三方原合戰」中為十數名武田兵包圍,竟能揮舞長槍,刺翻一騎,順利破圍而出,就此贏得了「鬼作左」的異名。

本多彌八郎,大名正信,民間稱之為德川家康的軍師。當然,如前所述,戰國時代所謂軍師,即便再如何受主君寵信,普遍地位不高,本多正信則不同,他可謂是江戶幕府初期的第一核心人物。

正信從擔任家康的「鷹匠」起家,參與了作為今川軍先鋒對尾張的攻擊,以及其後家康的統一西三河之戰。然而永祿六年(公元1563年),三河爆發一向一揆,正信卻站在凈土真宗信徒一方,向家康掀起了反旗,失敗後流亡畿內,改仕松永久秀。此後,他通過舊友大久保忠世的關說,才得以重返德川家——具體年份不詳,最早的說法是在姊川合戰前後,最晚的說法是在本能寺之變以後。

據說在德川家收取甲、信兩州武田舊領、遺臣的過程中,本多正信居功甚偉,因此得以進入政權中樞。其後獲得佐渡守的官位,並在德川家被轉封關東地區以後,實領相模玉繩的一萬石封地。江戶開幕以後,本多正信擔任幕府老中,相當於家康的宰相,等到家康退居幕後,他也乾脆把老中和家督之位傳給了兒子本多正純,跟隨家康前往駿府隱居。家康是在元和二年(公元1616年)四月辭世的,三個月後,老軍師正信也走完了他七十九歲的漫長人生。

再說德川家康未死之前,只是退位「隱居」的時候,形成了江戶和駿府的雙頭政治,其中在駿府掌握權柄的便是本多正信、正純父子,而同樣以老中身份在江戶輔佐秀忠將軍的則是大久保忠鄰。其實與豐臣家相同,當日本的形勢由動亂趨向和平,則家族內部的政治結構也會有所轉換,文吏的作用日益重要,武將的地位相對降低,從而形成文、武兩道相對立的派閥。豐臣家中有石田三成對加藤清正、福島正則等,德川家中,則是本多正信父子對本多忠勝和大久保忠鄰。

大久保氏據說源出關東豪族宇都宮氏,宇都宮的庶流武茂氏在南北朝時代移居三河國,苗字改為大久保或大窪。當德川宗家還是小小的西三河安祥城主松平氏的時代,大久保氏即仕之為譜代之臣。德川家康繼位之初,麾下有兩名猛將,為大久保忠世、忠佐兄弟,而忠鄰即忠佐之子。

大久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