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開端的織豐時代和中世終末的戰國時代 十章 關東之城,奧北之月

豐臣秀吉的統一策略是先西後東,這是因為在他東進的前方橫亘著兩條兇猛的巨虎,即舊主織田信長的盟友德川氏,以及稱霸關東已歷五世的後北條氏。然而當整個日本中部、西部皆已臣從於秀吉之後,除非德川、後北條,以及東北地區擴張勢頭強勁的伊達氏聯起手來,否則絕非秀吉對手——況且,這曾經結盟的三家,很快便各謀出路了……

名胡桃城奪取事件

天正十五年(公元1587年),眼看即將統一九州的島津氏在豐臣秀吉的征伐大軍面前一再敗北,最終於五月八日拜降在秀吉軍門之前。

豐臣秀吉重新劃定九州中北部各大名的領地,他先把肥後封給了老同僚佐佐成政,但於翌年閏五月卻又借口佐佐氏領內一揆而逼迫成政自殺,隨即把其領地分而為二,賜給了自己的兩名親信侍衛:加藤清正和小西行長。此二人本有矛盾,現在領地相鄰,糾紛更是層出不窮,最終各自代表了豐臣家中文治和武斷兩個派別,導致兵戎相見——此乃後話,暫且不提。順便說一句,天正十八年(公元1590年)三月,豐臣秀吉還剝奪了龍造寺政家的封地,轉交給龍造寺家的譜代重臣鍋島直茂。

從九州歸來以後,豐臣秀吉暫時專心於內政,先是建造了一座豪華的別墅,起名為「聚樂第」,還邀請後陽成天皇行幸,君臣賞花詠詩,做出一副和樂融融的景象。隨即秀吉發布了海賊禁令和「刀狩令」——所謂刀狩,前面提到過,就是不允許農民持有武器,從而可以更牢固也更安穩地把農民束縛在土地上,避免發生轉職和一揆。這種種政策並不是秀吉的獨創,而是織田信長政策的延續,只不過信長的政策很多都帶有濃厚的地域性和暫時性,將其固定下來,並推廣到全國,功在豐臣秀吉。

西面既然已經鎮定,豐臣秀吉遂把目光轉向東方。此時越後的上杉景勝已然歸降,東方仍不肯接受他關白兼太政大臣大人的領導,或者只是名義上尊奉卻自行其是的勢力,還有關東的小田原北條氏,以及陸奧、出羽群雄。秀吉正想著找個什麼借口出兵關東,最終統一整個日本呢,可巧,機會立刻就送上門來——史稱「名胡桃城奪取事件」。

如前所述,「本能寺之變」以後,東部日本隨即便爆發了「天正壬午之亂」,後北條氏首先佔據上野,繼而與上杉、德川共爭信濃。其間的「第一次上田城之戰」,真田氏兩千五百兵馬大破德川氏七千餘眾。

當時真田氏當主乃是武田舊臣真田幸隆之子昌幸,幼名源五郎。昌幸本為幸隆三子,上面還有兩個同胞兄長——信綱和昌輝,本來一門總領的位置是根本輪不到他的,因此少年時代即被送往甲府當人質,成為武田信玄「奧近習眾」(年輕侍衛)的一員,並被信玄指定出繼武藤氏,改名為武藤喜兵衛。

天正二年(公元1574年),真田幸隆去世,傳位給長子真田信綱。然而僅僅一年以後,真田信綱、昌輝兄弟便在「長筱合戰」中雙雙陣亡,於是在武田勝賴的認可下,武藤喜兵衛復歸本家,成為真田氏一門總領,定名為真田喜兵衛昌幸,不久後更拜領從五位下安房守的官位,改通稱為安房守。

天正六年(公元1578年),如前所述,上杉謙信去世,越後國爆發「御館之亂」,導致甲越聯姻,同時甲相之間的盟約正式破棄。於是翌年,武田勝賴即遣真田昌幸攻打後北條氏在東上野的領地,昌幸運用嫻熟的策謀手段,首先說降了名胡桃城的鈴木重則和小川城的小川可游齋,繼而攻克東上野的中心城砦沼田城。真田氏的封地,本在世代所居的信濃國小縣郡內,此戰之後,亦受封東上野的沼田領。

數年後,織田大軍洶湧東進,瞬間滅亡了武田家,武田遺臣或歸德川,或從織田,無人再敢頑抗——真田昌幸就此投入信長麾下,並迎接織田軍大將瀧川一益進入上野,還把沼田城讓給了一益的從兄弟(一說為其侄)瀧川益重。

「本能寺之變」後,瀧川一益於「神流川合戰」中慘敗,在真田昌幸的護送下逃往諏訪。隨即昌幸便重新接收了沼田城,然後掉過頭來,降伏於北條氏直軍前。此後不久,昌幸即在信濃川中島地區的舊海津城附近修建了上田城,作為自己的主城。

「天正壬午之亂」中,上杉最先收兵,德川、後北條則為了爭奪中、南部信濃國連番激戰。按照真田昌幸的如意算盤,自當坐山觀虎鬥,瞧最終哪家勝利,自己再臣從於哪家。然而他料想不到的是,本來以為會延綿日久的紛爭,竟然很快便落下帷幕,德川和後北條氏最終議和,商定信濃歸德川,上野歸後北條。如此一來真田氏夾在兩大家族之間,地位變得非常尷尬——真田的領地有二,一在信濃上田,一在上野沼田,那麼究竟是跟從德川為好,還是跟從後北條為好呢?倘從德川,後北條氏必然要他吐出沼田領;倘從後北條,德川氏必然要他退出上田領……

真田昌幸有個外號,叫「表裡比興者」,意思是說他城府甚深,智謀甚廣,表面一套,內里一套,誰都無法看穿他的真實心意。這般梟雄,所為自然與凡俗庸將不同,而別有奧妙——既然德川、後北條都無法保證自己兩片領地的完整,那乾脆,我換一家侍奉吧!

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真田昌幸竟然將次子信繁送到越後去做人質,向上杉請求援軍,以抵禦德川軍對上田領的侵攻——就此爆發了「第一次上田城之戰」,德川軍以眾凌寡,竟然大敗虧輸。不久以後,昌幸還擊退了進攻沼田領的後北條軍,隨即通過上杉景勝抱上了豐臣秀吉的粗腿。

豐臣、德川和睦以後,豐臣秀吉任命真田昌幸為德川家康的與力大名。天正十五年(公元1587年),昌幸前往駿府拜見家康,隨即又前往大坂拜見秀吉。這表明從武田到織田到後北條再到德川,一直以依附勢力形象出現的真田家,終於贏得了實際上的獨立,與上杉、德川一樣,都成為「天下人」豐臣秀吉的直屬諸侯。

豐臣秀吉的崛起、上杉的歸從、真田的獨立,自然會使得後北條氏感覺到危機迫近。此時後北條氏家督為氏康嫡孫氏直,但其父氏政雖然退位,仍然把持著家中大權,於是在北條氏政的謀划下,先後與在奧州迅速躥起的戰國大名伊達政宗和德川家康結盟,並迎娶家康之女督姬為家主氏直的正室夫人,就此,廣袤的東海、關東、奧羽地區連成一片,反過來對正在謀奪天下的豐臣秀吉造成很大威脅。於是秀吉在用外交手段降伏了德川家康以後,如前所述,便於天正十四年(公元1586年)以太政大臣的名義,發布了《關東·奧兩國總無事令》,即命令以關東的後北條氏、奧州的伊達氏和羽州的最上氏為首的東方各諸侯,不得隨意開戰,侵攻他人領土。

豐臣秀吉當時正準備九州出陣,所以對於東方諸侯,暫且使用威嚇策略。同時為了避免後院起火,他還出面調解後北條氏和真田氏之爭,將上野沼田地區分為三份,兩份給後北條氏,以名胡桃城為中心的三分之一留給真田氏——作為補償,將信濃國伊那郡的箕輪領封給昌幸。

可笑北條氏政以為天下六分之一的領土已在手中,又有堅不可摧的小田原城,與德川氏、伊達氏的聯盟牢不可破,竟然把秀吉的警告當成耳旁風。就在這種形勢下,天正十五年(公元1587年)十二月三日,「名胡桃城奪取事件」發生了——

北條氏康的第三子、北條氏政之弟北條氏邦,時為武藏國缽形城主,其家臣豬俁范直奇襲名胡桃城,真田方守將鈴木重則城破後引咎自殺。這一事件,便成了豐臣秀吉小田原出陣的直接借口。

小田原評定

天正十七年(公元1589年)十二月十日,豐臣秀吉在聚樂第大會德川家康、前田利家、上杉景勝等有力大名,隨即召開東征軍事會議。最終的部署如下:

首先,伊賀以東的東海道諸將,以近江、美濃之兵為主力,沿東海而上直取小田原城,先陣為德川家康;其次,中國、四國地區的諸侯,包括紀伊、伊勢的水軍,沿東海道海岸指向伊豆和相模;第三路,越後、信濃之兵,從東山道經上野、武藏南下,稱為「北陸支隊」,總大將為前田利家和上杉景勝。以當年二月一日到三月一日為出陣日期,以長束正家為兵糧奉行,準備軍糧二十萬石,並用黃金兩萬枚從伊勢、尾張、三河、遠江、駿河諸國收購糧草隨時補充。

此次小田原征伐,聯軍兵力統計為:德川氏先陣三萬人,沿東海道而上的豐臣秀吉本隊十四萬,水軍一萬,北陸支隊三萬五千,另外東海道諸城守軍一萬餘——總兵力竟高達二十二萬之眾,對外號稱三十萬!這是戰國百餘年間從來沒有出現過的強大軍勢。

其實以豐臣秀吉當時的實力,四國、九州已平,三分日本擁有其二,根本不用動員半數兵力便可平定關東。但是一來秀吉習慣以強大軍勢或者驚人謀略不戰而屈人之兵,二來也要向天下人展示自己有如天神一般的強大威勢。可惜,俏眉眼做給瞎子看,北條氏政根本不是那種有頭腦、有眼光的人,仍然頑固地梗著脖子,不肯降服。

當然,終歸也有知情識趣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