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開端的織豐時代和中世終末的戰國時代 五章 信長包圍網

織田信長厚積薄發,僅用一個月的時間即順利上洛,然而這只是他征服全日本的征程的第一步——他和足利義昭將軍的蜜月期很快便將結束,義昭聯絡各地諸侯,給他張開了一張巨大的包圍網。

金崎的撤退

足利義昭一心要恢複室町幕府的榮光,想盡辦法想把織田信長籠入麾下,信長卻始終不肯入彀。義昭在失望之餘,不免心生忐忑,他害怕信長步細川氏、三好氏、松永久秀等人的後塵,只把幕府將軍當作號令天下諸侯的旗幟和玩弄於股掌之上的傀儡——義昭的擔心一點也不多餘,但他當時應該料想不到,信長的野心和能量較之上述諸人都要強過萬倍。

於是義昭一方面繼續拉攏信長,甚至在書信中稱信長為「御父」——他倒是很希望信長如同周公之輔成王一般輔佐他,永遠不起異心——另方面卻封官賞爵,想將畿內豪族全都收服到自己麾下。對此,織田信長在元龜元年(公元1570年)向足利義昭提出了《五條書》,其後又擬就《異見十七條》。這兩份文件的內容,是如同父親教導孩子一般,告訴義昭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能做,潛台詞很簡單:「你只要乖乖聽話就好了,如敢胡作非為,我定嚴懲不饒!」

如此嚴格限制幕府將軍的權力,令足利義昭大為惱火,並且徹底絕望了。於是將軍與霸王間互相利用的蜜月期很快終結,義昭遂仿效其兄足利義輝在受三好氏控制時所採取的策略,開始秘密寫信給各地有力大名,請他們上洛討伐織田信長,從水深火熱中拯救自己和室町幕府。

對應足利義昭的策略,織田信長一方面派家臣木下藤吉郎秀吉等人守備京都,隨時監視幕府的動向,另方面脅迫和拉攏幕臣,把明智光秀、細川藤孝等人都逐漸納入自己的體系中來。同時,在元龜元年正月,信長為了向天下展示自己才是日本真正的統治者,以足利義昭的名義寫信給畿內及附近地區的二十一家大名,要求他們上洛覲見朝廷和新將軍。然而書信送到越前的一乘谷城,越前守護朝倉義景卻棄而不理。

朝倉氏傳說是開化天皇或孝德天皇的後裔,賜姓日下部——開化天皇本是傳說中的人物,孝德天皇在位時期是七世紀中葉,相關記載也不很詳細,這個氏源有多不靠譜,那就可想而知了。比較真實的來源,是已知平安時代末期在但馬國朝倉地區居住的一個家族,以朝倉為苗字,就是戰國大名朝倉氏的始祖。

南北朝時代,朝倉廣景成為幕府重臣斯波高經的被官,受封越前坂井郡的部分領地,建築主城黑丸。當時越前國的守護代乃是甲斐氏,長祿二年(公元1458年),堀江氏等北陸有力被官打著守護斯波氏的旗號攻擊甲斐氏,在朝倉氏的協助下,甲斐氏最終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就此,朝倉氏因功受賞,領土和威望都日益擴大。

朝倉廣景六傳為孝景(敏景),正如前文所述,此人在「武衛家騷動」和「應仁之亂」中曾起到過相當重要的作用。孝景本屬西軍,文明三年(公元1471年)五月,他轉而歸附東軍,被授予越前守護之職(一說是在文明十三年才正式替代斯波氏就任守護),隨即將甲斐氏驅逐到加賀國,自己掌控了越前國的實權,將主城設在一乘谷。

上面所講的朝倉孝景也被稱為初代孝景,因為他傳位給兒子氏景,氏景傳貞景,貞景的兒子和繼承人也叫孝景,是為二代孝景——使用與先祖相同的名字,在日本古代是很常見的事情。二代朝倉孝景傳位給其子義景,當時作為義景後見(監護人)存在的,乃是初代孝景之子,也即義景的高叔祖——朝倉教景。

朝倉教景號為宗滴,他幾乎一輩子都在與加賀、能登、越中等周邊地區的一向一揆作戰,勇猛頑強,據說七十九歲高齡的時候還提刀上陣,也算戰國時代的一段佳話。朝倉義景在這位高叔祖的羽翼下安享太平,只知玩樂,不識戰爭為何物,等到弘治元年(公元1555年)宗滴去世以後,義景更加肆無忌憚地歌舞宴遊,朝倉家就此逐漸走向衰落。

朝倉義景熱愛京都文化,不但大量收留貧困公卿,還把主城一乘谷搞成北陸地區難得一見的繁榮凈土——當時一乘谷的朝倉文化、山口的大內文化與駿河的今川文化,並稱為京都文化的三大分支,而義景也與大內義隆、今川義元並列為三大風流大名。只可惜論起戰國爭雄,義景是三人中能力最弱的,前此足利義昭流亡到一乘谷,他明明具備上洛的能力,卻空置寶貨而不能用,使義昭灰心喪氣,走投織田信長,由此可見其政治眼光之短淺。

但等織田信長擁足利義昭進京就任幕府將軍以後,朝倉義景卻又後悔不迭,正如被曹操搶先奪得漢獻帝的袁紹一般。他一鬧脾氣,根本不理會信長要求進京覲見新將軍的書信。這倒正中織田信長的下懷,正好殺此雞以儆諸猴——信長以抗拒幕府將軍之命為借口,於元龜元年(公元1570年)四月親統大軍,並會合三河的德川家康,通過盟友淺井氏的領地,浩浩蕩蕩向越前進發。

聯軍首先攻打越前的手筒山城,此城防禦薄弱,很快就淪陷了。隨即進攻金崎城,守將朝倉景桓無力抵禦,狼狽退去,金崎遂開城降伏。

如此勢如破竹之勢,使得織田信長信心倍增,自覺不用一兩個月的時間,即可將朝倉氏徹底絕滅。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四月二十七日晚間,他卻突然得到了淺井氏背盟來襲的消息。這個消息,傳說是其妹、嫁到淺井家的市姬傳遞出來的,市姬派人送來了一小袋豆子,口袋兩端都用絲線緊緊捆紮,很難解開。織田信長沉思良久,猛然想起當年的「第二次小豆坂合戰」,織田軍就是被太原雪齋切斷後路,這才導致全軍崩潰的——妹妹傳遞來的信息,一定是要自己注意後方!

原來淺井長政為了對抗六角氏,曾與朝倉家結有盟約,兩家的聯繫非常緊密。正因如此,織田信長本次越前討伐戰並沒有強要長政出兵相助,在他想來,此番發兵乃是打著幕府將軍足利義昭的旗號,以責問朝倉義景為何不肯上京謁見為名,曾與自己並轡入京的長政即便不願相助,也應該不會橫加阻撓吧。

然而淺井長政此時卻已可悲地無法控制家中輿論,被迫要背棄盟約,向信長揮舞刀劍了。淺井家本采「重臣合議制」,家主不過是合議的主席而已,並沒有足夠強大的獨裁力量,家中重臣和麾下豪族多年來與朝倉氏並肩作戰,早就培養起了牢不可破的感情,況且他們認為織田信長狼子野心,毫不可信,倘若順利滅亡朝倉,很可能掉過頭來攻打淺井家。重臣們紛紛以「唇亡齒寒」之意遊說長政,見長政不予採納,乾脆又把隱居的老頭子淺井久政扛了出來。

不忍拂逆父親之意,無力抗拒臣下要求,同時又怕失去家主寶座的淺井長政最終被迫下了決心,秘密發兵,準備與朝倉氏南北夾擊織田、德川聯軍。信長得報,匆忙轉身後撤,並派木下秀吉、蜂須賀正勝和德川家康為殿後,阻擋正從一乘谷洶湧殺來的朝倉援軍。在西近江豪族朽木信濃守元綱的協助下,織田大軍沿琵琶湖西岸,經朽木谷城折往西南,終於在三十日順利回歸京都——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金崎退兵」。

五月十九日,織田信長僅率從者十人離開京都,翻山越嶺回歸主城岐阜,途中遭遇刺客,幾乎喪命。此時近江的局勢一片混亂,朝倉、淺井聯軍分道南下,流亡伊賀的六角義賢、義治父子也煽動江南諸郡爆發國人一揆。京都東面急報頻傳,而西面的三好氏也大有渾水摸魚,捲土重來之勢……

織田、德川VS.淺井、朝倉

「金崎撤退戰」以後,織田信長留下柴田勝家、森可成、佐久間信盛等將領守備畿內數座孤城,自己輕騎返回主城岐阜,去重新整合軍力。

當年六月,織田信長整備濃尾勢三國大軍,動員了一萬五千人馬,並要求德川家康親統五千三河兵趕來會合,浩浩蕩蕩重新殺入南部近江,以救援本方困守的幾座孤城。叛亂陸續被平定,六月二十一日,信長到達淺井氏主城小谷城南方不遠的虎御前山,他命令士兵放火焚燒附近村莊田地,意圖誘出淺井軍主力與自己決戰。淺井長政固守不出,同時派遣快馬前往一乘谷,要求朝倉氏出兵增援。

織田信長不敢遽攻堅城小谷,於是轉道南下攻擊要隘橫山城。橫山城位於小谷與淺井氏重鎮佐和山城之間,只要攻克此城,就如同往敵人的心臟部位插入一柄尖刀,淺井勢即便不元氣大傷,也無法再輕易南下騷擾京都附近地區了。六月二十三日,織田軍團團包圍了橫山城,次日,越前八千援軍終於趕到了小谷城北方,著名的姊川合戰就此拉開序幕。

秭川發源於伊吹山地,迤邐向西,流過橫山城的北面,最後注入琵琶湖。六月二十七日晨,淺井、朝倉聯軍偽作撤退之勢,隨即半途殺回,於次日凌晨突然向駐紮在龍之鼻地方的織田本陣展開猛烈進攻。織田、德川對淺井、朝倉,雙方在秭川岸邊爆發激戰。織、德聯軍一開始處於劣勢,但織田信長陸續將包圍橫山城的部隊拉到前線,投入戰鬥,終於徹底扭轉了戰局。

當時朝倉八千大軍所面對的德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