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開端的織豐時代和中世終末的戰國時代 初章 川中島龍虎相鬥

提起日本戰國時代,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便是武田信玄、上杉謙信在川中島地區的五次對戰,那就讓我們從這對東國雙雄開始,逐漸展開戰國那浩大、激烈、血腥的畫卷吧。

甲斐的餒虎

從日本本州中部的關東山地一直向北,經過丘陵、盆地密布的長野縣,翻過挺拔的越後山脈,即可到達廣闊的越後平野。這一大片地區,在日本古代史上主要為甲斐、信濃和越後三國的領域,統稱甲信越地區。

信濃和越後都是富饒的稻米產地,之間雖然有越後山脈相隔,但自古以來的聯繫就非常緊密。源平爭戰的時候,源義仲便是在信州木曾谷起兵,然後直搗北陸的越後,進而西取京都的。而甲斐土地貧瘠,河川長年泛濫,所以室町幕府把它作為關東的附屬品,統歸鎌倉公方管轄,或許只是將其作為軍事門戶使用,而對其生產能力並不抱期望。

甲斐國境內多山,平地很少,農民們只能開墾一些旱田,種植一些粗糧,每天生活在半飢餓狀態,生活極其艱辛。然而甲斐卻產良馬(雖然日本當時的馬種普遍低矮,即便矬子里拔將軍,實在也好不到哪裡去),傳說當聖德太子在世的時候,甲斐土著曾經獻上過一匹黑色駿馬,深得太子的喜愛,獲頒重賞。

且說平安晚期,源氏一門總領為前面提到過的源義家,義家有弟為新羅三郎義光,義光有子為刑部三郎義清,因為尊卑分脈的原則(非一門總領的兄弟分家出去,另立苗字),被分封在常陸國那珂郡的武田鄉,遂以武田為苗字。後來義清、清光父子因為與常陸本地在鄉武士的矛盾而被轉移到甲斐國的市河庄居住,從此就在那裡落地生根了,並成為甲斐國內諸源氏後裔的領袖。

源平合戰的時候,武田信義、安田義定兄弟跟隨源賴朝參加了富士川合戰,受封駿河、遠江兩國,信義之子五郎信光被轉封甲斐國,後加安藝國。南北朝時代,武田氏作為源氏同族跟隨足利尊氏南征北戰,成為室町幕府的重要支柱,同族先後擔任多國守護職,最主要的便是甲斐、安藝和若狹,家系也因此三分,主枝是在甲斐(一說在安藝)——咱們在本章就單說甲斐武田氏。

應永二十三年(公元1416年),關東地區爆發「上杉禪秀之亂」,甲斐守護武田信滿因為與禪秀是甥舅關係,於是也被捲入,並在戰爭中丟掉了性命。室町幕府任命信滿之孫信元為新任守護,卻遭到甲斐國人們的一致抵制,最後武田信元在同源的信濃守護小笠原政康的幫助下,才勉強在國內站穩了腳跟。

武田信元死後,其叔父信重繼為一門總領和甲斐守護,守護代跡部氏利用甚囂塵上的反守護國人勢力驅逐了信重的重臣、其弟武田信長,把持了國中實權——武田信長被迫逃往上總國,是為上總武田氏的始祖。

守護代跡部氏大有下克上的意味,如果不是出了一個武田五郎信昌,大概守護大名武田氏也無法逃避衰亡的命運吧。武田信昌乃是武田信重的孫子,他在擔任一門總領和守護的時候,恰逢跡部氏家督明海去世,於是在寬正六年(公元1465年)聯合不滿守護代統治的國人們,發兵討滅跡部氏,重新掌握了甲斐國的實權。

信昌死後,嫡子武田信繩和其弟油川信惠爭奪家督之位,爆發戰爭,甲斐國人眾因此一分為二,史稱「油川氏之亂」。明應七年(公元1498年),兩家重修和睦,信惠承認了信繩的一門總領地位。永正四年(公元1507年),信繩去世,紛亂再起,油川信惠立刻發兵進攻信繩之子、繼承人武田信直。

當時油川信惠拉攏了甲斐國內勢力最強的國人眾小山田氏,兵馬強盛,而武田信直繼承家督的時候還未成年,毫無威望,勢單力薄,所能調動的兵馬不足千人,似乎完全無力與信惠抗爭,只能乖乖交出一門總領的位置。然而這位武田信直卻是個不甘屈居人下的狠角色,永正五年(公元1508年),年僅十五歲的信直悍然發兵,趁著暴雨奇襲油川信惠的居城勝山,油川信惠、岩手繩美兄弟或戰死,或自殺,困擾武田氏三代的「油川氏之亂」就此合上終幕。

此後武田信直或拉攏或戰降了穴山、小山田、大井等有力國人眾,強化統治模式,使大批國人眾轉化為武田氏的家臣,也即使武田氏從守護大名成功轉化為戰國大名。永正十六年(公元1519年),武田信直將主城從石和館轉移到甲府(即甲斐國的國府,一國國府亦稱府中)的躑躅崎館(「躑躅崎」意為「杜鵑花」),並於不久後改名為武田信虎——人稱「甲斐之虎」。

還有一種說法,武田信虎的外號中還必須增加一個「餒」字,是為「甲斐的餒虎」,這是因為他對領土有著近乎變態的執著,貪得無厭,並且為此窮兵黷武。甲斐國內尚未徹底平定,他便率軍東進,突入了關東平原。

話說甲斐以南是今川氏統治的駿河國,東南是後北條氏統治的相模國。當甲斐國內紛爭之際,這兩家都曾經與妄圖割據、獨立的甲斐國人眾相勾結,發兵入侵,武田信虎花費了很大力氣才將之擊退。本來此番東進,主要目標是攻打後北條氏,然而雙方在小猿橋地方大戰一場,信虎眼看勝算渺茫,竟然瞬間轉身,反而北上去攻打與後北條為敵的關東管領上杉氏。

關東平原開發較晚,在平安時代本屬邊遠蠻荒之地,朝廷公卿若被任命為關東各國的國司,莫不哭天抹淚,如同遭到流放一般。然而時移世易,關東地區的人口日益繁盛,土地逐漸開發,成為全日本數一數二的大糧倉。對於領內土地貧瘠、作物產量很低的武田信虎來說,那真是一塊使人垂涎的肥肉啊。故此——誰管他後北條還是上杉,只要能夠戰而勝之,割取他們肥沃的領土,便是吾揮刀所向的目標!

武田信虎就這樣如沒頭蒼蠅一般在關東平原上亂竄,雖然他是一名優秀的戰術指揮官,甲斐武士又皆勇猛善戰,直殺得後北條、上杉等家族全都驚怕,最終卻沒能取得寸土,被迫悻然而歸。隨著年歲漸長,信虎的社會經驗逐漸豐富起來,不再一味猛衝,而開始考慮以外交策略解決問題。於是在大永四年(公元1524年),他首先與關東管領山內上杉家達成了和睦協議,接著在天文五年(公元1536年),他利用今川家督氏輝去世、駿河國內爆發「花倉之亂」的機會,協助扶持今川義元繼位,並將長女嫁與義元為妻,與今川氏結成盟友。

如此,則保障了甲斐的南線和東線,信虎可以全力殺向東南方向,與相模後北條氏見個輸贏高下。然而可惜的是,在與今川氏結盟之前,武田信虎卻又一度揮師北進,與信濃國內豪族接上了仗。甲斐,仍然是兩線作戰,其勢危如累卵……

兵貴勝,不貴久

信濃國的疆域,大致等同於今天的長野縣,相比如今名為山梨縣的甲斐國來說,要廣大將近三倍,並且信濃北部、西部多山,東南部卻有大片平原,也是當時著名的糧食產地。故而,既然已與上杉氏達成和議,又暫時無力徹底擊敗後北條氏,東出關東平原之路基本斷絕,武田信虎即將主攻目標轉向了信濃國。

信虎最初的攻擊目標是諏訪——諏訪是信濃東南部的一個郡,公元8世紀初曾一度從信濃國內單分出來,稱為諏方國。此郡因為寺社林立,所以也被稱為「神國」,由世襲的諏訪大社大祝及其同族管理。

武田信虎與諏訪的領主諏訪滿賴進行過多次交鋒,諏訪軍的戰力雖然不過爾爾,但人心還算凝聚,對於外來勢力的排斥力非常之強,信虎使盡渾身解數,也未能取得勝利。於是他被迫暫時放棄諏訪,揮師指向諏訪東面的佐久郡——佐久郡內國人林立,缺乏一個如同諏訪滿賴那樣威望素著的聯盟首領,應該比較好打一點了吧。

據說天文五年(公元1536年)冬季,武田信虎親率大軍殺入佐久,團團圍困住了要隘海之口城——名雖為「城」,其實應該叫砦,只是建造在險要地形上的簡陋碉堡群而已。周邊國人領主紛紛趕來增援,守軍數量很快突破三千,使得並不擅長攻城戰的武田軍百計莫克。

進入十二月以後,天氣越發寒冷,並且紛紛揚揚飄起了大雪,使得武田軍不但更難攻陷城池,後方的運補通路也有被阻斷之虞。信虎無奈之下,只得下令退兵,並且命令年僅十六歲的嫡子晴信擔任殿後之職。

但是他料想不到的是,晴信在確定主力已盡數退出佐久郡以後,不但並未就此撤離,反而突然反身殺回,趁著國人眾因為圍困已解紛紛散去的機會,竟然一舉攻克了海之口城,斬殺城將。信虎得報大喜,就待增兵派將,守備海之口城,誰想晴信竟又放棄城池,坦然返回甲斐來了。

若無最初的希望,或許信虎還不會如此時般失望吧,他忍不住把晴信喚來,怒聲呵斥。但晴信卻回覆父親說:「孫子曰:兵貴勝,不貴久。我軍士氣已挫,只是僥倖得勝而已,若再守城,徒陷死地!」

據說,這便是一代梟雄武田信玄(晴信)的初陣。

傳說不可盡信,但信虎之厭惡嫡子晴信,認為他悖逆、怯懦,只懂得耍弄小聰明,卻是歷史的真實。應當就是在進攻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