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鎌倉幕府與室町幕府的兩度興衰 十二章 戰國風雨

戰國時代是日本中世的終末、近世的開端。在日本史的概念中,中世莊園林立、地方割據,是缺乏強有力中央政府存在的時代,而通過織田、豐臣、德川三代「天下人」的努力,最終結束戰國亂世,進入了相對中央集權的近世。

下克上

在「應仁之亂」中著名的「洛北合戰」中,據說細川一族及其黨羽總共聚集了十六萬零五百兵馬,他們被稱為「東軍」,相對地,山名一族及其黨羽則共計十一萬一千兵馬,被稱為「西軍」。戰爭本以將軍繼嗣為導火索,打著打著雙方就都把大義名分拋到了腦後,新仇舊恨卻一起湧上心頭。反正你只要加入了東軍,那麼你的仇人肯定加入西軍,打著討逆的旗號前來征伐,反之亦然。就這樣連番廝殺,大半個日本都捲入了這場戰亂。

這場曠日持久的戰亂,其無秩序無理念的狀態,在世界歷史上都是罕見的。昔日繁華京都,立變修羅殺場,不但町人、百姓遭殃,連皇室、公卿,甚至幕府也難逃此劫。近畿、中國、四國,還有九州北部,幾乎所有守護、守護代、地方豪族全都加入了廝殺。同時,甲斐武田信昌、豐後-筑後大友親繁、薩摩-大隅-日向島津忠國等十數家守護雖然名義上保持中立,但趁此機會充實軍備、擴張領地,也逐漸從舊的守護大名,轉變為新時代的戰國大名。而越後長尾氏、信濃村上氏、肥前有馬氏等守護代或地方豪強,更是從此開始了他們下克上的陰謀歷程。戰國時代的格局,就這樣逐步形成了……

應仁元年(公元1467年),東西兩軍在洛中對峙,一開始東軍佔據上風,不但兵馬眾多,控制了花之御所,還把后土御門天皇、後花園上皇都捏在自己手中,掌握了所謂的「大義名分」,西軍勢窮力蹙,岌岌可危。到了六月末,一支山名軍突破東軍重重防線殺入京都,據說所部數萬,這才逐漸將形勢扭轉過來。然而,最終使西軍極大膨脹,一度壓倒東軍的,還是西國之雄大內政弘的揮師上洛。

前面說過「應永之亂」,大內義弘對幕府掀起反旗,兵發京都,結果在堺被剿滅。義弘死後,其弟盛見繼承了一門總領之位,此後傳給義弘之子持盛。義弘的長子持世對此安排大為不滿,他從幕府請得了「所領安堵狀」(承認某人對某領地擁有管理權的文書),殺死持盛,登上家督寶座。「嘉吉之亂」中,大內持世身負重傷,不治而亡,同族推舉盛見之子教弘為一門總領,教弘再傳於其子政弘。

大內政弘時代,大內氏的勢力極大地膨脹了,除原有周防、長門兩國守護職外,還得到了北九州筑前和豐前兩國的統治權,並將勢力伸入石見、安藝和四國北部。大內氏素來就與細川氏不睦,兩家為了搶奪「勘合貿易」的主導權而長年明爭暗鬥,故而山名宗全一看洛中形勢不妙,立刻修書遣使向大內氏求援,於是大內當主政弘即刻點集兵馬,上洛加入西軍陣營。

如前所述,明日之間的「勘合貿易」利潤龐大,使得日本各國守護、名山大寺、豪商巨賈,全都削尖了腦袋想往貿易船上鑽。最終得以組成貿易船團的,主要有以下幾大勢力:京都天龍寺和相國寺、細川氏、大內氏。其實他們身前,還各有實際主持事務的豪商巨賈,細川氏靠的是堺的商家,而大內氏則依靠北九州博多的貿易商會。

為了獨佔「勘合貿易」的巨大利潤,堺和博多、細川和大內,都展開了激烈的或明或暗的競爭與較量。於是大內政弘為了打倒細川氏,獨霸「勘合貿易」,遂在「應仁之亂」中響應山名宗全的號召,點集數萬大軍,並要求四國的河野通春出動戰船五百餘艘協助運兵,浩浩蕩蕩殺奔京都而來。

西軍得到強援,立刻發動全面反攻,九月間佔據了內里,並在從九月十八日開始的「東岩倉合戰」中殺敗細川、赤松的別動隊,阻止了敵人的反撲。到了十月份,京都對外的七條主要通路,除丹波路以外,另外六條全都被西軍所控制,東軍被壓縮在京都東北角上,駐兵相國寺、細川勝元邸和花之御所,負隅頑抗。

應仁元年十月四日,西軍的畠山義就、大內政弘、一色義直、土岐成賴、六角高賴等部對花之御所及其東面的相國寺發起全面進攻。細川勝元派畠山政長統率三千兵馬前往救護,並明確表示無力再派後援。畠山政長大呼道:「我將獨立殺破敵軍百萬雄兵,博取軍功第一!」然後首先向一色軍發起自殺性衝鋒。一色軍不敵潰敗,據說竟被斬首八百餘級。

西軍的總攻擊就此遭到挫敗,雙方再度進入長期對峙。這場戰亂引發京都各處大火,從六月開始,陸續有公卿、守護的宅邸,以及名寺古剎被燒,然而足利義政將軍卻躲在花之御所里,照樣每日飲宴作樂,觀看猿樂(滑稽戲),吟誦連歌。據說他曾經講過這樣的話:「天下破敗就讓它破敗吧,世間毀滅就讓它毀滅吧,我之榮華富貴也不過雲煙而已。」室町幕府倘若不滅,那真是沒有天理了!

東西兩軍的對峙一直持續到文明元年(公元1469年)四月——因此這場動亂也被稱為「應仁·文明之亂」——東軍終於再也扛不下去了,各部陸續突出京都,逃往丹波等地。大內政弘等西軍將領隨後追趕,卻沒料到自己後院卻燃起了熊熊烈火——當年五月,豐後守護大友親繁、筑前守護少貳賴忠響應細川氏的號召,開始進攻大內氏在北九州的領地;十二月,大內教幸(政弘叔父)在長門掀起反旗,宣布加入東軍。

第二年五月,斯波義廉的重臣朝倉孝景歸降東軍,被授予越前守護之職——這給西軍造成了異常沉重的打擊。連年戰亂,守護大名們勢窮力竭,財政狀況也都瀕臨破產邊緣,於是被迫於文明四年(公元1472年)元月開始和談。次年三月,山名宗全舊傷發作,撒手人寰,五月間細川勝元病歿——兩個老對頭同年歸西,也算是巧中之巧了。

當年十二月,足利義政正式把征夷大將軍的寶座傳給兒子義尚。第二年是文明六年(公元1474年),四月,兩軍新的統帥山名政豐和細川政元正式講和,因為幕府將軍還捏在東軍手裡,所以算是山名政豐向東軍投降。又過了三年,到文明九年(公元1477年),西軍全部退出畿內歸國,「應仁之亂」才算暫時打上一個休止符。

「應仁之亂」是戰國時代的開端,將全日本一分為二的大戰亂雖然暫時停止了,但各地守護、豪族之間的戰爭從此再也停不下來,月月都起爭端,處處燃起戰火。考究戰國時代,一般都稱其為秩序顛倒的「下克上」的時代,那麼,何所謂「下克上」呢?

我們可以分幾個層次來說明這一獨特的辭彙。首先,昔日輝煌的京都在「應仁之亂」中被大片燒毀,無數公卿為躲避戰亂而逃亡遠國,原本就殘存不多的朝廷威信更加一落千丈。明應九年(公元1500年)九月,后土御門天皇去世,竟然無錢安葬,被迫通過幕府請求各寺院和豪商贊助,允許贊助者有權使用天皇家獨享的菊、桐家紋。因為天氣炎熱,沒等下葬,天皇的遺體就已經腐爛生蛆了。

朝廷實權被武士所奪非止一日,但從來沒有這樣凄慘過,甚至被迫要向卑賤的商人伸手要錢,這是第一重下克上。第二重下克上是指幕府權威喪盡。將軍足利義尚(後改名義熙)於延德元年(公元1489年)三月死於討伐近江守護六角高賴的陣中,足利義視之子義材繼任為幕府將軍。明應二年(公元1493年)二月,義材將軍採納了畠山政長的建議,領兵討伐畠山義就之子基家,然而他才離開京都,立刻後院起火——幕府管領細川勝元發動「明應政變」,改立堀越公方足利政知之子義遐為幕府將軍,改名足利義高。閏四月,細川軍擊敗並且俘虜了義材將軍,畠山政長自殺。六月,義材將軍在被流放的途中轉逃越中,依附當地豪強神保長誠。

明應七年(公元1498年)九月,義材將軍更名為足利義尹,又去依附勢力更為龐大的越前守護朝倉貞景(孝景之孫)。次年十一月,義尹將軍在上洛途中被六角高賴戰敗,逃去西國依附大內義興(政弘之子)。將軍就這麼跑來跑去,一直挨到細川政元被殺。永正五年(公元1508年)四月,細川高國(政元養子)上洛,趕跑了幕府將軍義澄(足利義高改名),當年六月,大內義興進入洛中,擁戴義尹將軍複位。

義尹將軍複位後改名義稙,從此就被控制在細川高國和大內義興手中,純屬傀儡,受盡了欺壓。他一怒之下逃出京都,流亡到近江甲賀郡,被勸回京後於大永元年(公元1521年)再度出走和泉。這回細川高國再也不勸他回來了,改立足利義澄的兒子義晴為幕府將軍。

幕府將軍成為守護們手中的傀儡,可以隨意撥弄,可以隨意廢黜和改立,然而一直到末代將軍足利義昭以前,並沒有一個強大的守護勢力能夠擁著一位將軍長居京都,他們總是和周邊勢力打來打去,時勝時敗,一旦勢力退出京都甚至消散,則所擁立的將軍也便走到了末日,這真是可悲的現象。不過,這也確保了毫無能量的室町幕府可以繼續存在下去,等到真有一個龐大勢力能夠久居京畿,縱橫四方,無人能擋,則室町幕府的運數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