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鎌倉幕府與室町幕府的兩度興衰 十一章 室町幕府的興衰

室町幕府興起於南北朝對立之際,導致中央權力薄弱,地方守護坐大。幕府到三代將軍義滿的時候統一了南北朝,勢力達到頂峰,但即便義滿也無法徹底壓制那些跨國連郡的守護家族,其後義教將軍「萬人恐怖」的統治,更是宣告了矛盾的激化和亂世的到來……

日本國王源道義

南朝天授四年(北朝永和四年,公元1378年),足利義滿在京都的室町地方修建了一所華麗的宅邸,因為院中遍植花卉,人稱「花之御所」——這就是足利幕府又被稱為室町幕府的緣由所在。

南朝元中九年(北朝明德三年,公元1392年),經過長年談判,南朝最終體面地交出神器,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局面。北朝提出的條件是:第一,南朝後龜山天皇向北朝小松天皇讓渡三種神器,其儀式不是投降,而是授予;第二,今後的皇位仍由持明院和大覺寺兩統交替繼承;第三,諸國國衙由大覺寺統管理;第四,長講堂領由持明院統管理。

條件非常優厚,今後兩統不要再搶著當天皇了,仍然大家有份兒,並且就算你暫時沒能輪上,也還有自己的領地嘛,吃穿不愁。既然面子有了,里子也有了,勢窮力蹙的南朝又有什麼理由不答應呢?

然而,足利幕府最終卻並沒有兌現自己的承諾。到了應永十九年(公元1412年),後小松天皇讓位給年僅十二歲的東宮實仁親王,是為稱光天皇。十六年後,稱光天皇去世,沒有子嗣,於是大覺寺統的小倉宮謀為天皇,因為得不到幕府允准而遁往伊勢,在大名北畠滿雅的支持下舉兵叛亂。最終叛亂被平定下去,持明院統的彥仁親王被擁上寶座,是為後花園天皇。大覺寺統從此就與皇位無緣了,此後的歷代天皇都屬於北朝光嚴、崇光天皇的嫡系後代。

話說因為成功地統一了南北朝,比較成功地壓制了山名等守護家族的勢力,足利義滿的聲望如日中天,他從此抖了起來,連天皇、朝廷都不放在眼裡。應永元年(公元1394年),他竟然就任太政大臣,還把征夷大將軍的職務提前傳給兒子義持。在第二年元月的拜賀會上,太政大臣義滿居於群臣之首,連關白一條經嗣都得畢恭畢敬地跟在他的身後。

可是在當年六月,義滿卻又辭去了太政大臣一職,出家入道——公、武雙方的最高職位他都當過了,大概要以此向天下人宣告,他本身是超越於公、武雙方之上的最高統治者吧。

足利義滿一直想恢複和明朝的友好關係,應永九年(公元1402年)八月,他下令嚴禁邊民入寇明朝,為此,明朝建文帝朱允炆派遣使臣前往宣詔撫慰。足利義滿在北山殿接見明使,跪接詔書,詔書上說:「爾日本國王源道義,心存王室,懷愛君之誠,逾越波濤,遣使來朝……」這位所謂的「日本國王源道義」究竟是誰呢?原來指的就是足利義滿。

次年明使歸國,足利義滿在回書中也不客氣地自稱「日本國王臣源」,這說明無論在日本國內,還是在國際上,室町將軍都已經是日本國家權力的最高代表了,鎌倉以來公武二重政權的性質逐漸開始轉換,歷史真正邁入了武家號令天下的時代。

京方的足利幕府,之所以能夠最終取得南北爭亂的勝利,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足利義詮對在鄉武士和各地守護的妥協讓步。南朝正平七年(北朝文和元年,公元1352年),足利尊氏以其子義詮的名義發布了「半濟法」,即允許守護以徵收「兵糧米」為名,獲取屬於公家、貴族和寺社莊園的一半年貢。這一政策最早在近江、美濃和尾張三國執行,足利義詮當政時逐漸擴大到北朝所控制的所有區域。

根據這一法令,各國守護得以加強對領內莊園的控制,能夠更加有效地把莊園武士徵召從軍,同時更有效地把在鄉武士團結在自己身邊,軍事實力逐步增強。正是靠著這一點,京方軍隊才得以在二代義詮和三代義滿時代不斷取得輝煌戰果,最終把南朝逼得無路可走,只好乖乖交出神器,讓出政權。

當然,這種莊園經濟向守護的領國經濟轉化的趨勢,實際上強化的只是作為整體的京方,而非足利幕府本身,這柄雙刃劍在消滅了「朝敵」以後,反過來也砍向足利幕府將軍,這卻是尊氏、義詮兩代都根本無法預料的。到了足利義滿時代,很多家族身兼數國守護,軍事實力和政治影響力都足以威脅幕府統治,義滿費盡畢生心力,也終究無法徹底解決這一問題。

就將軍本身的權力來說,室町幕府要遠遠超過鎌倉幕府,在內,沒有一個高高在上的「執權」,在外,逐漸從公武兩重政權轉化為武家獨立的政權。然而就幕權來說,室町幕府卻又遠遠不如北條氏執權掌控下的鎌倉幕府了。

室町幕府在初期,為了對抗南朝的軍隊,被迫授予或承認一些大的武士家族以數國的守護職,這些守護家族逐漸和領地上的庄官、地頭們結合起來,組成了新的武士集團。鎌倉初期,御家人直接由幕府掌控,包括地頭在內,和守護只具備上下級關係,而不具備主從關係,但從鎌倉後期開始,這種本不該具有的主從關係逐漸半公開地締結起來,進入室町時代以後更是來勢洶湧,無從遏制。

僅以足利義滿之子義持就任幕府將軍的時代來統計,除去鎌倉府管轄的十國、九州探題管轄的十一國,以及陸奧、出羽外,全日本其餘四十五國,由二十一個守護家族所瓜分,橫跨數國的大勢力絕不罕見,這就使得幕府和守護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起來。幕府削弱守護力量的基本對策是:一,行使守護補任權;二,介入守護家族內部的紛爭;三,慫恿直轄奉公眾和地方守護代的勾結。

所謂「奉公眾」,是足利義滿想到,將軍竟然沒有自己直轄的武裝,所以祖父尊氏才會在「觀應之擾亂」中一度被趕出京城,有鑒於此,他特意通過分化瓦解守護家族等行動,從地方武士中剝離分流出一部分來,轉化為將軍自己的武裝力量。不過奉公眾的數量其實並不算多,「明德之亂」中,義滿親率奉公眾討伐山名氏清和山名滿幸,所部也不過三千人而已。

幕府的毒瘤

雖然幾乎耗費了畢生精力,足利義滿終究無法徹底解決各地守護坐大的問題,只能暫時遏止這種趨勢的繼續發展而已。應永六年(公元1399年),他又挑起了「應永之亂」,算是繼削弱土岐、山名兩家後的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大規模行動。

「應永之亂」的主角是大內氏。大內氏傳說乃是百濟聖明王的兒子琳聖太子的後代,當年琳聖太子渡來日本,在周防國的多多良浜登陸,此後就居住在同國的大內村,世代繁衍,自稱多多良氏,苗字是大內——傳說是否真實,已經完全不可考了。大內氏就這樣在周防國內逐漸膨脹起來,鎌倉時代乃是幕府的御家人。南北朝初期,一門總領大內弘幸從屬於南朝,而其叔父大內(鷲頭)長弘則跟隨京方,發生嚴重對立。最終弘幸之子弘世獲勝,完全統一周防、長門兩國。

有大內氏這隻老虎雄踞西方,阻斷了中國地區通往九州的道路,使得足利幕府大為頭痛。於是,在足利尊氏、義詮父子的不斷策反下,南朝正平十三年(北朝延文三年,公元1358年),大內弘世終於歸順京方,並上洛謁見將軍義詮。

其後大內弘世之子義弘跟隨九州探題今川了俊屢建奇勛,於「明德之亂」中更是協助討滅了山名氏清,最終受封周防、長門、石見、豐前、和泉、紀伊六國守護職。他不僅領土廣大,並且還有兵有錢,利用對明朝和朝鮮的貿易大發了幾筆橫財,這就引起了足利義滿的側目。

於是在幕府的蓄意挑釁下,大內義弘於應永六年舉兵謀反。義弘勾結仍在九州鬧事的南朝殘餘菊池黨,並且聯合對足利義滿不滿的堂兄弟、鎌倉公方足利滿兼,發兵進駐攝津的堺。早有準備的足利義滿親率大軍出兵討伐,包圍了堺,在圍攻四十餘天后,終於將其攻克,大內義弘自殺。經此「應永之亂」,大內氏勢力受到極大壓制,守護領又退回到最初的周防、長門兩國。

應永十五年(公元1408年),足利義滿去世了,朝廷甚至一度打算給其上尊號為「太上天皇」。自此以後,各地守護勢力繼續膨脹,歷代幕府將軍仍想採用義滿的分化、瓦解等策略逐漸削弱之,卻因沒有義滿的才能而屢屢失手,甚至搞到最後,守護們的爭鬥結束了室町幕府本身的歷史使命。

其實除去地方守護,還有一個更為龐大的勢力也威脅著室町幕府的存在,那就是管轄關東地區的「鎌倉府」。和鎌倉時代不同,室町初期為了防備近在吉野的南朝,被迫把幕府統治中心設在京都,因此在武家傳統的勢力中心鎌倉另設「鎌倉公方」(亦稱關東將軍)一職,首任是二代將軍義詮,其後由義詮的兄弟足利基氏及其後裔世襲。鎌倉公方在關東八州(武蔵、相模、上野、下野、常陸、上總、下總、安房)和甲斐、伊豆兩國內的權力,彷彿幕府將軍。

幕府將軍和鎌倉公方,這是繼足利尊氏、直義的雙頭政治後的又一個雙頭政治,前一遭已經引發了「觀應之擾亂」,後一遭也不會生出什麼好果子來。足利基氏去世後,傳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