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 飛鳥時代·奈良時代·平安時代 三章 唐風奈良

仿唐的京城、仿唐的制度、仿唐的文化,這是一個全面向大陸學習的充滿朝氣的時代,也是中央集權、天皇集權幻滅的時代,日本在學習過程中,走出了自己獨特的道路。

壬申之亂

孝德大王有兩個年號:大化和白雉,其後的齊明、天智兩朝都沒有改元。天智大王十年(公元671年)十月,天智大王重病卧床,東宮大海人王子以出家為大王祈禱為名,避禍南走吉野。十二月,天智大王在近江大津宮病歿,臨終前傳位大友王子,並囑咐左大臣蘇我赤兄、右大臣中臣金,以及御史大夫蘇我果安、巨勢人和紀大人等共同輔佐大友王子。

《日本書紀》里按照中國的習慣,把大海人王子稱為「皇太弟」,但對於天智大王是否曾經正式冊立他為東宮,史學界還有異論,有人認為是《書紀》的編造,是為日後的勝利者塗脂抹粉。而對於天智大王最終傳位給親生兒子大友王子,也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大王刻意排除大海人王子的繼承人,另一種說法則是大海人王子為了避免猜忌,主動推舉了大友王子。

總之,天智大王病歿的時候,大海人王子還在吉野山中流浪,身邊只有二十餘名舍人、十餘名女官,以及妻子菟野王女和菟野所生的草壁、忍壁兩個年幼的兒子而已,如果大友王子及時派兵追殺,甚至只要派出幾名刺客,就能取了大海人王子的項上人頭。然而大友王子懾於叔父的威名,不敢遽發追兵,只是徵募兵馬,鞏固城防,防止大海人王子回到京城來搶班奪權而已。

大海人王子在吉野的群山之中倉皇逃竄了整整六個月,看到朝廷並無值得擔心的舉措,這才定下神來,遣人回歸自己在美濃的領地,召集部屬,準備發難。東日本各地王族和地方氏族紛紛來投,大海人的勢力迅速膨脹到數萬大軍。天智大王晚年向守舊派低頭,使得許多中小氏族大為不滿,他們無不寄希望於大海人王子,殷切盼望等他掌權以後,可以掃除天智朝的弊端,繼續推進改革,清除壓在自己頭上的傳統大氏族勢力。

一個社會越有流動性,就越有蓬勃朝氣。奴隸制太過等級森嚴,同為統治階級,大族不亡,小族根本就沒有冒頭的日子。封建社會同樣等級森嚴,但統治階級內部的升降變化卻有所鬆動,這就給了很多冒險家可乘之機。至於百姓們,也大多希望可以徹底擺脫部民即奴隸的命運,農奴或佃農活得雖然也挺慘,卻總有渺茫的機會積聚財富,人身安全也較有保障。兩害相權取其輕,百姓們也大都傾向於改革派的大海人王子。

很快,大海人王子就走出了吉野的群山,經伊賀、伊勢前往美濃,其長男高市王子及另一子大津王子也來相會,父子同心,很快便聚攏了東海、東山兩道的軍隊,進抵不破關(在今天的岐阜縣不破郡關原町,為東日本通往近畿地區的要隘)。大友王子發兵來迎,戰鬥首先在關原爆發(請記住這一戰略要地,近千年後,又將有一場決定全日本命運的大戰役在此地展開)。

這是農曆壬申年(公元672年)六七月間發生的事,故此史稱「壬申之亂」。

壬申之亂規模很大,大海人王子和大友王子幾乎二分日本。大海人王子的部屬大多來自本州島中東部,因而大友王子便派遣使者向西,打算調動吉備和筑紫(本州島西部和九州島)的兵力赴京平叛。然而使者來到筑紫,扺掌九州地區兵馬大權的筑紫率(後稱太宰帥)栗隈王卻不肯派發一兵一卒。

這位栗隈王,可能是敏達大王之子難波王子的兒子(一說孫子),是後來四大姓中橘姓的先祖,他的政治觀點是比較傾向於大海人王子的,因此借口必須嚴密防備外國來侵(肯定是指唐軍啦),一口回絕了大友王子的調兵命令。

大友王子派往筑紫的使臣名叫佐伯男,他反覆勸說,都快把嘴皮子磨幹了,卻領不到一兵一卒,惱怒之下,竟然起了殺心,打算派遣刺客暗殺栗隈王。可是栗隈王有兩個武藝高強的兒子,一名美努王,一名武家王,總是身佩寶劍衛護在老爹身邊,使得佐伯男無隙可乘,最終只得頹然返京。

大友王子派往別處的使者也大多空手而歸,最終他只能集結近江附近的部分兵馬,就兵數而論,完全落在下風。不僅如此,他派遣三名使臣前往倭京(即過去的飛鳥京),打算調動留守司高坂王的兵馬,誰承想,卻被一名名叫大伴吹負的貴族發動兵變,奪取了兵馬,反倒掉過頭來呼應大海人王子,直取近江京。

由此可見,大友王子雖非失道,卻極寡助,最終戰敗的命運,早就已經註定了。

且說大伴吹負率軍攻打近江京,近江朝廷急忙發兵抵禦,雙方展開激戰。大伴吹負一度戰敗,被迫後退,但他極為頑強,很快就收攏敗卒,反身再戰。另一方面,大海人王子在關原得勝後,便即分兵兩路,一路直接西進,一路先南下伊勢、大和後再轉身北征,企圖合圍近江京。眼瞧著大伴吹負又將二番戰敗,由紀伊閉麻呂指揮的大海人方北路軍已然殺到,終於把大伴吹負從重重包圍中拯救了出來。

兩軍主力,就此終於碰撞,壬申年七月二十二日,在京城附近的瀨田橋展開決戰。只見打著紅旗、圍著紅袖標的大海人一方的軍隊到處都是,鼓聲震天,矢下如雨,大友側,也即近江朝廷方的軍隊很快就被擊潰了。翌日,大友王子被迫自縊而死,五位顧命重臣一個搶先自裁,剩下的被處死一人、流放二人、赦免一人。

就這樣,短短一個月就徹底翻盤的大海人王子,得意揚揚地進入已經變成一片殘垣瓦礫的近江京。

至於控制近江京半年多時間的大友王子,就此被歷史所遺忘,一直等到一千兩百餘年後的明治三年(公元1870年),才為他追加謚號,稱弘文天皇。

鼓聲催短命

近江京已經殘破,並且這座老哥天智大王的都城,給大海人王子留下了太多不好的記憶,因此他在取得「壬申之亂」的勝利以後,立刻下令在大和營建新的都城和宮殿,是為飛鳥凈御原宮。次年二月,大海人王子在凈御原宮正式登基,即為天武大王,立曾經與他共同在吉野山中流亡的菟野王女為王后。

估計是在天武大王時代,大和朝廷在對外交往的時候,開始正式稱自己為「日本」。《舊唐書》中說:「日本國者,倭國之別種也。以其國在日邊,故以日本為名。或曰:倭國自惡其名不雅,改為日本。或云:日本舊小國,並倭國之地。其人入朝者,多自矜大,不以實對,故中國疑焉。」《新唐書》將此事記載於「咸亨元年,(倭國)遣使賀平高麗」之後,唐高宗咸亨元年是公元670年,也即天智大王去世的前一年。

天武大王在位總共十三年,鞏固並且推進了大化改新的成果。他首先重新設定中央貴族和地方豪族的氏姓等級,分為八種,即真人、朝臣、宿禰、忌寸、道師、臣、連和稻置,同時下詔,廢除天智大王時代所恢複的氏上私有部民制度,並將賜予諸王、諸臣和寺院的「山澤島浦、林野池湖」全部收歸國有。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天武大王甚至多年都不任命大臣,別說領班的太政大臣了,就連輔佐官左大臣、右大臣和內大臣等等也全不任命,地方國司等官員也大都委以中下等氏姓——這是真正的大王獨裁統治。

在外交方面,天武大王終於正視現實,不但繼續向唐朝派遣使團和留學生,還與新羅恢複了正常邦交。從此他善待來自新羅的渡來人(遺民),原本的百濟遺民則受到冷遇。

天武大王九年(公元681年)二月,《飛鳥凈御原令》開始編纂,這是日本歷史上第二部成文法典。同月,立草壁王子為東宮。

草壁王子是菟野王后之子,不僅能力平平,並且體弱多病。其實貴族們所仰望的王子是大津王子,其母大田王女是菟野王后的姐姐,兩人並為天智大王的同母姐妹,也就是說,是天武大王的異母姐妹——前面提過,兄妹通婚對於日本皇室來說本是很平常的事情,他們還因此吹噓說自己是神的直系後裔,這種行為彷彿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兄妹通婚——然而菟野王后當年帶著兒子跟隨丈夫在吉野山中流浪,同甘共苦,最為得寵,得以受封王后,子以母貴,草壁王子就此登上了東宮的寶座。

至於長男高市王子,因為母親地位實在低下,屬於庶出,所以基本上沒人理。

做事果斷的天武大王在繼承人問題上卻猶豫不決,就在封草壁王子為東宮的兩年後,他又允許大津王子參與朝政,這無疑便掀起了新的類似大海人和大友之間的派系鬥爭。不過好在草壁王子有個心狠手辣的母親,朱鳥元年(公元686年)九月,天武大王駕崩,屍骨未寒,菟野王后就臨朝稱制,然後誣陷大津王子謀反,把他及其同黨三十餘人悉數逮捕。十月,大津王子被迫自殺,寫下辭世詩一首:

金鳥臨西舍,鼓聲催短命,泉路無賓主,此夕離家行。

天武大王的靈柩一直停了兩年零三個月,直到菟野王后利用種種手段把朝臣都掌控到自己手裡,才於戊子年(公元688年)十一月正式安葬其夫。王后費盡心機,清除了草壁王子登基的種種障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