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20億……

如果一個記者,或者一個吃瓜網友,身處季銘工作室,一定不會相信外頭關於影視寒冬的各種觀察評論,甚至會嗤之以鼻,完全不理會——這裡真的是太火熱了。

季銘工作室和天成文化屬於一套班子兩塊牌子,工作人員其實並不多。在音樂劇《默》開始籌備製作之後,招聘了一撥人,但因為影視行業本身就是組織比較小的一個行業,往往都是項目驅動型的,一個電影一個電視劇立項之後,再來組班,簽部頭約,平時這些台前幕後的,肯定都不算是公司的人,公司常備的大頭,也就是人事、財務、新聞公關這些,連法務都是跟事務所合作的。

音樂劇正式公演之後,其實人手就有些捉襟見肘了,因為各地的劇院、票務網站、媒體的工作量大增,此外,《默》成為巡演音樂劇之後,額外還需要常態化做演員、主創、幕後工作人員的維護工作,比如傅成傑,他現在很多培訓、行程,都得天成文化來給他安排了,近似於簽約藝人,雖然只是從事《默》的演出,並不涉及別的經紀工作,他要去走穴,這事兒肯定就不歸天成管了。

然後再等到周四電影上映,天成文化整個就爆了。

公司電話沒有停的時候,如果人都有事兒,必須得擱起來。官方郵箱同樣時刻都有新的郵件進來,各種各樣的,演員的自薦信,媒體的採訪信,遞項目的,約見的,有譜沒譜的,混在一塊,工作量之巨大,足以讓腦袋大上一圈。

楊如意、林冉、唐凡這天成三巨頭——是的,坊間已經有這樣的稱呼了。楊如意不用說,CEO,一把手,除了季銘親自插手,公司的事都是她決定,林冉主要負責接洽事業面的,劇本啊、作品啊、代言啊這一類的,都是她來負責,唐凡則處理社會活動、媒體公關、輿情觀察、曝光控制等等這些。

三個人負責著季銘的大部分事宜,隨著季銘水漲船高,他們當然也隨行就市,成了天成三巨頭,不要覺得是個調侃,真的是巨頭型的,如果能夠說服他們其中一位,能和季銘合作的可能性就大幅增加了,不說電影了,就說音樂劇這一塊,《默》紅了之後,多少演員、演出公司、劇院、製作團隊、作曲、編舞,都在期待著成為下一個文化廣場,下一個傅成傑,下一個佟鑫宇……

唐凡現在回喜田,當年宣傳部門的同事早就叫一聲唐哥了。

有時候就是個選擇的事情。

唐凡揉了揉脖子,看了一下時間,還有半個小時可以歇一會兒:「楊姐,你說《默》最後能超過《遇仙降》么?」

委實有太多人在問他們內部對電影的票房預估。

工作日兩天破五億的票房,給了大家太多遐想,如今的票房第一《流浪地球》,不也是從這樣的戰績開始的么?當然,沒有人覺得《默》能夠重複《流浪地球》的票房神話,但超過《遇仙降》,完全是可以想一想的嘛。

楊如意捏了一下鼻根,累的:「我估計是沒問題,今明兩天就算不破十億,也差的不多,按照藝術片的節奏,下面一周應該還有些票房,7天6億,應該沒問題。」

「狗眼預估都做到三十億了。」林冉加了一句,他們仨的辦公室,連帶季銘的桌子,都在一個空間裡頭,不過人均面積比較大就是了,150平,平時就他們仨,再加上半個張琛。

「那東西的機制是按照商業片算的。」唐凡搖搖頭,頓了頓,突然笑了起來:「我跟他們說我們自己也沒有預料到,他們都不信,說我們一定心裡有數。你們聽聽,說實話,都不相信。連boss都沒有意料到,我們怎麼預料?」

「boss是沒有想到,他現在已經有10億+的基本盤了,這數字比吳金、徐錚都要高了吧?」

「肯定的,換成藝術片,那兩位也就是個破億水準,哈哈。」

10億+,這是好些媒體給季銘估出來的數字,甚至有一些媒體,將藝術片和商業片還分開了,認為季銘在商業片上的號召力還要更高一點,起碼也是20+,不過有點驚世駭俗,所以認同的並不多,大家普遍還是覺得,季銘抹掉了藝術片和商業片這些類型之間的差距,當然,這種無視類型的號召力,也是非常恐怖的——星爺拍喜劇,大哥拍功夫,但是他們其他的類型作品,未必得到市場認可。

「管他十億還是多少,我覺得還是再招些人,不然要累死了。」

「就這一陣。」楊如意搖搖頭:「老闆明顯短期內不準備上電影項目了。」

林冉和唐凡對視一眼,認命地站起來,各自去忙了。

畢竟,年底了,紅包還是很有吸引力的——假如《默》有15億,天成擁有50%的權益,那就是入賬三個億,毛利兩個半億以上。以boss的手筆,獎金數量還是非常值得想一想的,說不好,入行以來第一個百萬年薪就要來了。

……

下屬們憧憬著年終獎的時候,季銘帶著倆助理跑影院呢。作為主投主控主演,季銘其實不太合格的,上映前的路演,他參加的並不多,只有寥寥幾站。上映後的見面會,他必須得多出力了,而且也確實留了這個時間出來,首輪音樂劇巡演之後,到他去倫敦準備英文版公演之間,有十天左右的時間,他會在上映第二個周六去倫敦,中間的時間,當然就留給電影了,宋總早就摩拳擦掌,給他安排的密密麻麻——季銘第一次拿到行程表的時候,覺得自己可能也有密集恐懼症,太嚇人了。

頭兩天都是在京城,周六日在滬上,後面還有別的大城市。

一天兩場,一次映前,一次映後,大家都非常熱情。映前的問題比較散,都是票房啊、獎項啊,各種評論啊,八卦啊之類的。最集中的就是季銘的婚事了。

減產=有事兒。

有事兒=談戀愛。

已經戀愛?則得出:有事兒=結婚。

在季銘減產的跡象出來之後,他跟初晴要結婚,甚至是奉子成婚的消息已經漫天都是了。尤其《默》大火之後,正經話題說完了,就剩下八卦了,季銘身上為數不多的八卦,也就是他的女朋友了。

營銷號煞有介事地幫他規劃人生——電影上映之後,去倫敦演音樂劇到三月份,然後回國結婚,結婚之後蜜月造人,開啟第二輪巡演和英文版第一輪全球巡演,籌備新音樂劇或者新電影,到年底生娃,帶娃,要到再下一年的上半年才有可能啟動新項目了。

也許就是《流浪地球2》?

這不就連上了么?記者們就可以去問郭帆和吳金:「有消息指《流浪地球2》已經在籌備當中,後年上半年正式開機?是么?」

兩位自然要否認啊,因為續集還不知道在哪兒呢。

「郭帆否認上馬《流浪地球》續集,季銘新作很可能會是一部全新電影」——這不廢話呢,自己跟自己玩兒呢,還玩兒出一整套新聞來了,而且效率之高,讓人驚嘆。

那見面會的時候,又全都丟回給季銘,成為了一個完美的閉環。

「您要結婚了么?」

「您女朋友已經有喜了么?」

「會在明年迎來新的人生時刻么?」——還挺委婉。

「《流浪地球2》已經在籌備了么?」

「新電影還是文藝片么?」

女朋友的一律不回答,人生時刻——每天都是新的人生時刻鴨,大家都好好努力呦。《流浪地球》就直接否認,暫時還沒有時刻表,新電影也沒有確定,不知道是個啥模樣。

非常利落。

相對而言,映後見面會就比較專註一些。

他進廳的時候,在昏暗的燈光里,很容易看到不少人眼裡波光粼粼,顯然,是被淚水濕潤了眼眶——這其實還是個開始,等到他們回到家,再想起劇情,就越想越可怕,越想越難受,越難受越忘不了,然後就來二刷了。

呵!一切盡在掌握。

當然,也有做了功課,或者領悟比較快的,當面就問了,是一個穿黑大衣的姑娘。

「我看過音樂劇了,然後今天也看了電影,感覺音樂劇比電影要更仁慈一些,電影完全沒有溫情脈脈,尤其是最後那句放棄治療。如果說音樂劇是讓想像成全了舞者最後的希冀,那電影其實是現實殘忍地掐滅了舞者僅有的憑依和支撐,為什麼會這麼安排?」

看的很仔細。

這是季銘的問題,他想了想:「首先謝謝你的支持啊,票不便宜,哈哈。」

確實不便宜,不論是音樂劇的票,還是見面會的票,都貴。

「至於區別,其實是創作過程中的自然而然,在電影劇本創作和拍攝過程中,我們希望表現地是比較殘酷的一個東西,就是不論是被放棄還是真的惡化,來導致的死亡,這種身體上的消失,會帶走你靈魂、想像、精神這些領域的一切,不論它們多麼璀璨,多麼瑰麗,沒了就是沒了——甚至,活著的人都不知道自己終結了什麼,這種殘酷是有力度的,也是值得表現的。

而音樂劇,第一個重複不太有必要,對不對?電影已經表現過的東西,沒必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