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中國音樂劇元年?

「大動干戈啊。」

「嗨,這才哪兒到哪兒,」張潔反而並不在意,儘管對音樂劇廳的改動和建設,已經是自東方藝術中心創建以來最大的一次改建。當然,也不僅僅是為了《默》,而是決心在音樂劇上有更多作為之後,必然需要對舞台和劇院做一些現代化的改建,比如滑軌,燈具,升降台,音響設備的安置,張潔顯然是力排眾議,畢其功於一役:「我反正是對於《默》很有信心,不過我對你更有信心。」

季銘看著面目一新的音樂劇廳,毫無疑問,張潔參考了大量西區劇院的經驗。他們每個人去倫敦其實目的都不一樣,季銘去,運營、製作和表演都是需要學習的,而佟鑫宇更多是導演,作曲、編舞也是自己的主業。

對於張潔,劇場建設和運營,是她的重點,尤其在莫瑞斯和魯迪的幫助下,雙方甚至達成了深度合作協議,特別魯迪的威斯劇院,作為一家每年能生產好幾台音樂劇的劇院,他手上有太多的劇目和資源可以用了,張潔能夠跟他合作,對於在國內搞音樂劇市場,還是相當大的助力,某種程度上,她敢這麼大動干戈,也是基於這一點考慮,在說服股東的時候,除了季銘,這一合作協議,也是重要的籌碼。

「雖然不可能像皇后劇院那樣,就為了《劇院魅影》而存在,但這裡的適應性更大,《默》可以,你跟光線要做《大聖歸來》也可以。」

季銘點點頭:「挺好,佟鑫宇他?」

「看好幾回了,他就恨不得全按照《默》的需要走。」張潔搖搖頭。

「哈哈。」季銘樂了:「行,那就這麼著,我還有點兒激動呢,終於要帶布景上了。」

張潔瞥了季銘一眼,見他閉著眼似乎在想什麼,俊逸的臉迎向舞台上的光,一種介乎油畫和雕塑之間的質感,又像是王嘉衛電影里的某個鏡頭,實在是引人墮落。

嘖。

不行,這位是個痴情種啊。

「哈,」張潔搖搖頭:「29號公演,馬上就要上票了,有一種塵埃落定的感覺,真的很想知道反饋。」

季銘沒有睜開眼睛,只是笑了笑,深深吸了一口氣。

整支劇組從京城過來的人,足足有幾十口,再加上滬上這邊的工作人員,也是一隻上百人的團隊,相對於國內其它大型舞台劇,人已經是比較少了,相對來說。當初田明鑫排《天橋》,動用的人就遠多於這些,好幾百口呢。

說起來,他跟田明鑫還在聊呢,田導也有繼續做音樂劇的想法,正好天成文化的主業現在都要靠向音樂劇,雙方合作的機會大增。季銘當然也不會拒絕,以田導的水準,在行業里來看,是求也求不來的,甭看《天橋》好像毀譽參半,但能夠做到毀譽參半,而不是噗通沉底的吟音樂劇導演,其實也不多的。

比如佟鑫宇,他之前拍的音樂劇,只在小眾群體里流傳,都沒有機會被大眾評斷。

「要相信觀眾。」

張潔愕然,跟身邊的助理對視一眼,助理眼睛眨了眨,傳遞過來的信號是——太狂了吧。

要相信觀眾?什麼意思,意思就是我們的東西是好的,要相信觀眾懂得欣賞,潛台詞,反饋好是理所當然,反饋不好是這一屆觀眾還差一點——這話要是傳出去,以季銘一貫謙遜謹慎的人設,估計要引來黑稿無數。

但在此刻,此時,卻給張潔和助理一種難以言喻的信賴。

這是季銘說的話呀。

那還有什麼可擔心的?

她們倆也是壓力巨大,重金押注國產音樂劇,並不是所有股東都同意的戰略,倘若不是有跟季銘合作這一契機,張潔幾乎不可能推動公司資源的轉向——然而真的做到了,也就意味著壓力歸她們了。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張潔還敢於幾乎完全不插手《默》的創作,而是統統交給了季銘和佟鑫宇,算是少有的魄力。

……

季銘移師滬上的消息,在密切關注他的輿論場,當然也是早就傳出去了。

一干媒體,多少都有放新聞出去。

「季銘回國,帶隊移師滬上,音樂劇《默》離公演不足半月。」

「全新領域,季銘是否能夠重演《末代皇帝》在滬上的票房奇蹟。」

「季銘現身東方藝術中心,《默》排練到最後關頭。」

然而,相對於傳統媒體和綜合媒體的泛泛關注。這部國產音樂劇在音樂劇愛好者的範圍內,從它第一次傳出消息來,就獲得跟卡司相稱的影響力,也就是跟季銘相稱的影響力。

「這是不是國產音樂劇真正意義上第一次有頂級大咖參演、製作?」

「話劇,電影,音樂劇……可以期待一下了吧?」

「其實不管他做出來什麼,以他的影響力,這麼全心全意地做一台音樂劇,我感覺對於國內音樂劇產業的意義之重大,無論怎麼說都不算誇張了。」

如他們所說,可能關於音樂劇的諮詢鏈接條數,那之後新增的得有一多半都是季銘創造的。

一直到他拿下威尼斯影帝——音樂劇《默》也就成了威尼斯電影節獲獎電影改編的音樂劇作品,關注度頓時再高台階。

然而其實到這裡為止,「崇洋」比較嚴重的音樂劇圈,對於《默》更多還是俯視的——啊,一群落後分子裡頭,現在看著有一個跳的比較高了,又是頂級大咖,又是威尼斯影帝,氣象不同以往。

所以也是因為這種心態,到季銘宣布將同時在倫敦西區製作、主演英文版《默》之後,國內音樂劇圈,才算是真的爆了。只不過,在當時季銘鋪天蓋地的輿論熱潮中,音樂劇圈實在太小眾了,沒有鬧出相應的大動靜來。

直到此刻,季銘多次往返西區後,來到了滬上,意味著《默》的公演就在眼前。

音樂劇圈的動靜,才在外界相對平淡的條件里,出圈兒了。

微博大v「西區音樂劇」以「今年會成為國產音樂劇真正意義上的元年么?」為題,成為這一輪出圈兒的起點。

「季銘從西區回國,帶著整組人馬來到公演劇院東方藝術中心的音樂劇廳,消息廣泛見諸於各大報端,一如既往,無論國產還是進口,音樂劇在國內都從未獲得過這種程度的關注——連劇組的移動,都足以成為頭條。

國產音樂劇會從季銘開始,真正走進主流藝術圈內么?電影電視話劇……音樂劇?而今年,又會成為國產音樂劇真正意義上的元年么?這個問題,無意抹去眾多音樂劇工作者在過去十幾年間的努力和艱辛,而是想要真誠地探討一下,音樂劇出圈的契機,是否真的到來了,而《默》這出帶著大量舞劇元素的,由一部得到認可的電影改編的國產音樂劇,能夠承擔起開啟這一切的使命和壓力么?」

這位博主,生活在倫敦,而且就是從事戲劇相關工作的,所以寫的很內行。

首先對《默》這樣一種題材,改編成音樂劇的優勢和劣勢,分別是什麼,進行了深度討論——結論是挑戰巨大,以若干西區和百老匯作品為例,想要做好不太容易,對演員、舞台、製作都有極高要求——「……以季銘在話劇和電影領域的成就,身居話劇大滿貫和影帝的頭銜,他會選擇這麼一個難度的開局,並不奇怪,我相信,他也一定有所準備。那麼假設他們確實能夠有一個很高的完成度,《默》很大可能會是一部革命性的國產音樂劇作品,足堪大任。」

接著他拿出了自己獨家的消息,搞到了英文版《默》的一些信息,莫瑞斯劇院作為西區核心劇院之一的身份,以及導演斯圖爾特的背景——最重要的是,他很牛嗶地第一次透露了凱拉·奈特莉的參演消息,這個消息到現在其實還沒有放出去,一則凱拉在歐洲的關注度現在沒有那麼高,二則劇還沒有進入到宣傳周期,所以一直都還沒有人知道,或者並沒有人將它放到新聞上去——譬如「傳凱拉·奈特莉近日將參與一部西區音樂劇」,中文記者誰能聯繫到季銘頭上。

原文沒有到此為止,繼續寫道:「英文版的《默》是典型的西區傳統音樂大劇的製作模式和規格,非常值得期待,過去從未有過這樣的合作,也從未有過中國音樂劇演員如此深度地參與到這種規格的製作中。」

然後他又說起了東方藝術中心最近大刀闊斧的改建,以及近期各大藝校的音樂劇專業,已經音樂劇演員們收到了更多的邀約,這意味著有更多公司正在著手製作音樂劇。

倒數第二段,重點分析了一下季銘本人的能力,從他的話劇戰績,聲樂師從鄒老師,是吳壁霞、龔霖娜等人的師弟,舞蹈更是山茺主席親自教授,得到過金煋的盛讚——「我幾乎要認為,他從進娛樂圈的第一天,就在努力把自己培養成最頂尖的音樂劇演員,他擁有所有音樂劇演員應該具備的素質,而且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

最後,博主還挺感性的:

「我已經看到了某種令人心醉的浮躁之氣,無論這將給安靜小眾的音樂劇帶來多少吵鬧,多少風雨,但假如季銘能夠像他在科幻電影、動畫電影、話劇上所做到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