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來一場歌劇讚美我!

《遇仙降》裡頭涉及到很多古詩詞的翻譯,因為送展版本是中英文雙語字幕,否則對外國觀眾就太不友好了。本來在文化和敘事上就有很大的隔閡,然後連台詞都看不懂,那離場的可能就不是一個兩個了。

劇組請到了一位真正的大師。

葉嘉瑩先生。

這位教授唐詩宋詞超過一甲子的詩詞大家,在劇組託人找過去,說在拍攝一部有詩詞元素的電影,想要請她老人家幫忙翻譯一些詩詞時,年屆90餘的葉先生一口應下,非常認真嚴謹地把電影里出現的那些詩詞都翻譯了一遍——哪怕其中有些她此前已經翻譯過,這一回也重新做了修訂。

電影最後,也就是觀眾們熱烈鼓掌那會兒,其實後面就有個特別鳴謝,葉先生也是位列其中。

所以這位外國觀眾,會被翻譯過來的古詩詞所傾倒,確實不能算什麼意外之事——文字之美總是想通的,就如同很多大作家的作品,總能在全世界不同文化里獲得共鳴,哪怕很多外國人看的都是譯本。

「有機會還是要當面感謝一下先生。」

楊如意點點頭。

第二位接受採訪的,是個年輕一點的女人,大約三十歲左右吧。

「我認為這部電影非常動人,儘管有些地方可能太中國,但故事的核心依然清晰。尤其是那位支教的女老師,她是個全職主婦,為了家庭放棄了自己的職業生涯,但是卻又那麼堅持去支援教育資源匱乏地區,我覺得她本身就代表著你我這樣的普通人,我們其實跟男主角,還有小女孩一樣,也時常困惑於自己的生活,但大部分人選擇妥協,然後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地方,跟從本心去做,比如一些社會服務,一些慈善,或者環保事業等等。

男主角接受她的勸導,其實也是一種和世俗,和大部分人和解的象徵。我認為這對於現在的世界很有價值,因為大家都越來越偏激,越來越極端,我們應該明白,沒有那麼多敵人,相互理解、溝通、和平和堅持原則,才是真正尋求和諧的鑰匙。」

她的觀後感,有一些包括季銘在內的很多主創沒有去想到的點。

電影的魅力其實也是如此,一個豐富的故事,總是有無數個面,觀眾都能從其中一個,或者若干個,得到自己需要的思考良機。

季銘也頗為受益。

第三個接受採訪的,終於是個男的了,半長的捲髮。

「電影非常不同,我看過《花樣年華》《霸王別姬》,它們都非常驚人,但那總是一個昏沉的,陰鬱的中國,好像很少能夠在中國電影里看到真正開闊的,洒脫的東西,但《遇仙降》給了我這樣的感覺,尤其李元在山峰上念誦中國詩歌的時候,那種中國的意味,撲面而來,讓人感到非常新鮮。

中國那麼大,那麼悠久,那麼多人民,我覺得她一定有更多可以書寫的故事,和可以展現的方面。一定不會總是賈章柯,或者王嘉衛那樣的。或許這部電影整體上還不如那些最好的華語片,但我認為它開啟了一個很好的頭,即越來越多元的中國,能通過電影出現在我們的視線之內。」

季銘眨眨眼:「肯定是6台篩選過的,哪兒能那麼巧合,給他們碰見一個中國電影愛好者。」

不過這位愛好者說的話,倒是讓他想到了昨天放映結束之後,賈導跟他說的話,他有點興奮,認為這部片子有很中國化的部分,值得繼續發掘下去,他特別希望能看到更進一步的新作品。

這話倒是跟季銘說的成分比較多。

因為這種風格,大部分是在表演上的,剩下一小部分在電影的基調上——總體上是美的,乾淨的。連他們坐著去縣裡比賽的小巴車,雖然有些破舊,但都乾乾淨淨,甚至有一些獨屬於當地特色的小設計,比如遮陽布,都是蠟染的。跟賈章柯的電影世界,截然不同。

季銘完全沒有考慮這一點。

他當初在演這一段的時候,其實正如徐錚所說,只是他覺得應該那麼演——而且太難了,那一段是真的難。最先拍的一版其實已經很不錯了,非常動人,但是後來文導又補拍了一場,而且後一場大部分都被剪了進來,可見她的滿意程度。季銘第一場上的表演已經是極限程度,到第二場再來演繹,就超出極限了,拍完之後甚至休息了一整天,一句話沒說,完全被榨乾。

那麼高難度的表演,就很難再去想東想西了,越是純粹,越是成功。

被賈導點了之後,季銘再回頭去想。

還是覺得沒有那麼誇張,《遇仙降》的中國是不同於很多華語電影的中國,這是對的。但也許就是這種新鮮感,誤導了賈導。而且季銘也不覺得,有這樣的中國電影和那樣的中國電影,中國電影肯定是複雜的,豐富的,只在乎於國外的觀眾觀看華語片的機會太少,才會產生各種刻板定式。

不過說到底,能夠把中國電影不常見的一面,成功展現在戛納,也是個成就了。

第四個評論者是個中國人,是一位影評博主,說的就相當流暢了,好的不好的,突出的和遺憾的,從導演的意圖,種種隱喻暗示,人物設定的用心,再到季銘的表演,和一脈相承的情緒流暢度。

「……肯定值得一看,有別於類似題材的所有其他電影,點到即止,有觀點,沒有宣教;有態度,沒有批判;有和解,沒有放棄;有改變,沒有隨波逐流。我覺得每一個看過的人,都會有自己一些所得吧。」

硬是要得。

最後一個人出來的時候,季銘都樂了。

「怎麼採訪到他的?他英語不太好啊。」

「可能是後期翻譯的吧。」

不是別人,就是看完電影的安德里,顯然六公主的記者也是知道的,介紹的時候一行小字——「競賽片《幸福的拉扎羅》主演安德里·阿諾·塔迪奧羅」。

安德里有點羞澀,他跟季銘是同齡人,但顯然沒有季銘這麼豐富的經驗。

季銘懷疑是他那雙眼睛讓記者給他挑出來的。太像大家想像中的,宗教天使或者聖子那一類神靈擁有的眼睛,幽深而包容。

「我覺得電影很好看,Ming的表演也非常驚人,從開始到最後,我可以看出來一個人物他的內心變遷,是那麼清晰,那麼自然而然,那麼流暢,無論是相對安靜的一些戲份,還是更劇烈的那些戲份,其實都能夠讓我感受到他的表演能量。」

很給面子的安德里,大大誇了一把季銘的演技。

「你們都是影帝的競爭者,你認為他拿影帝的可能性高么?」

「我不懂這些,也沒想過拿影帝,我肯定拿不到的。」

很直接。

季銘笑了一會兒,搖搖頭,想著看完《拉扎羅》,得商業互捧一下。

「國內的一些評價,你自己上微博翻一翻,我們的翻譯這邊一起,找了一些歐美國家的期刊報紙的評語,《電影手冊》《綜藝》《紐約客》都對電影做了評價。」

季銘放下pad,走到窗戶前,伸了個懶腰:「場刊只有2.8分,我以為至少得有個2.9,不得跟《江湖兒女》別一別啊,哈哈。」

楊如意小小翻了一下白眼:「目前為止,這個數字排在第四位,整體上應該能在上半段了,可以了。你看看《太陽之女》,昨天搞得那麼誇張,結果1分,居然是1分,我看那個場刊上,有好幾位影評人,打了個X,等於是0分。」

「你這人就是看不得人家好。」

「那你別笑的那麼開心啊。」

「哈哈哈哈。」

真的是開心,多謝《太陽之女》了。

同樣是女性導演的作品,同一天首映,《遇仙降》是正常節奏,《太陽之女》則吸引了眾多目光,聲勢極為浩大,連文晏都得去給她們捧場,對比之強烈,在當天就引發了一些爭議。

一位記者在推上評論:「兩位女導演截然不同的待遇,讓人感受到今天戛納的ZZ正確是多麼荒誕。」

等到今天場刊評分,各種評論完全出來之後,那個對比就更是強烈了。

一位有份在場刊打分的影評人,直接說:「假如我先看了《太陽之女》,然後再看《遇仙降》,我會給它打3分以上。」

另一些人的批評就更加直接:「女性導演應該如何對待電影,《遇仙降》給出的答案,比《太陽之女》要好太多。通過不同於男性導演的獨到視角,和有別於男性導演的,更細膩、敏感、飽滿的鏡頭語言,來講述一個溫暖的,帶來的思考的關於現代人內心的故事,遠比不斷地用直白的標籤,愚蠢的吶喊,甚至是平鋪直敘的傳教來獲得存在感,要更加有誠意,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

「《太陽之女》和《遇仙降》之間的差別,就是女拳和平權之類的差別。」

「請不要將《遇仙降》帶入到《太陽之女》的爭議當中,那對這部誠意十足的電影非常不尊重,尤其是導演和主演,他們如此坦率而盡心竭力地講述了一個真誠的故事,絕不應該和虛假為伍。」

不是我們太優秀,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