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第四百二十一章 送行

然後她就看見長街兩側,高高低低,滿滿的沉默的人群。

不知何時,湖州百姓已經得了消息,竟然在這初雪的夜,悄然起身,聚集在這刺史府長街兩側,來和她做最後的送別。

天色晦暗,穹頂壓城,長街兩側的人們巋然沉默,風雪裡都面目模糊,唯有沉默如山,沉沉地蓋住了這座城。

這座她為之流血流淚,殫精竭慮,最後卻不得不決然告別的城。

禮部官員一眼看去,長街漫漫人群,看不到頭,和旗手衛面面相覷,神色駭然。

也不是沒見過得民心的官員,有的不過是作態,便是有,也萬萬達不到這般景象,這是深夜,飄雪,無數人爬出熱被窩,守候在街邊,而遠處民房,燈光還在次第點亮,還有更多人在趕來。

許是得了囑咐,百姓們的送別並無怒號,也無喧嘩,只默然含淚凝望,但越是這般,越令押送人員心驚窒息。

禮部官員心中暗暗慶幸,他原本擔心文臻武功不弱手段多,要給她下禁制的,但是礙著在刺史府內都是她的人,怕激起兵變,想等到出城再說,這是幸虧沒有鐐銬加身啊,不然此刻百姓可就不一定會這麼安靜了。

文臻眼看人越來越多,長街風雪裡的肅殺氣息逼得旗手衛人人臉色鐵青,嘆息一聲,在囚車裡坐直身體,對著百姓們拱拱手,道:「各位父老鄉親,多謝相送。請各位不必擔憂,不過一些小事,上京說開了便好。湖州三年,得諸父老守望相助,文臻在此一併謝過。風大雪寒,大家還是早些回去吧。」

還是沉默,片刻後,一位老者走出,帶著一個青年,抱著一大塊油布,給文臻將囚車給蓋上。

文臻點頭致意。

那老者拉了那青年給她磕頭,道:「靖郎,好好磕幾個頭。沒有大人,你別說入州學讀書,命也早就沒了。」

文臻仔細看了幾眼,才依稀認出是當初她一到湖州,在刺史府工地上人工呼吸救的那個少年。

當年罵她傷風敗俗的老書生,等兒子磕完頭,自己也上前磕頭,起身時誠懇地和她道,「大人,當年您說命為重,名節為輕,一切皆為輕。但望您一直記得。」

文臻凝視他,微笑點頭:「我記得。」

她和老書生對話的時候,一個粗壯的漢子默不作聲走上前,掏出鎚子釘子,將油布齊齊整整釘在囚車上,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遮風擋雨風也吹不走的蓋。

見文臻看他,他咧嘴一笑:「大人,我是您當年在湖州城門口花樓上救下的匠人。沒別的本事謝大人,也就只能祝大人此行,不受風雨。」

當初文臻初進湖州,黃青松令匠人扎花樓迎接,這匠人被人暗算跌下花樓,逼文臻出手相救暴露身份。

文臻不想這點小事對方還記得,摸了摸那油布蓋子,笑道:「你手藝很好,就憑這手藝,想必一生安適。」

「謝大人吉言。」匠人憨憨笑著退下。

一個五十餘歲的老者,攙著更老的一個婦人急急而來,婦人老邁,又是小腳,走得很慢,文臻看見,便道:「去扶一扶。」

便有人飛奔去將那老婦人背了來,那老者氣喘吁吁扶著,道:「大人,小民是李老瓜,當年刺史府工地上做工時老娘差點病死,您來了以後,請大夫給老娘治病,之後刺史府開辦的醫館每季義診,這些年我這老娘不僅活著,還活得更健旺了,今日聽說您要走了,一定要來送送您……」

那老婦人便流著淚,摸索著,從懷裡掏出一個被體溫焐得滾熱的護身符,口齒不清地道:「……好閨女,好閨女,這是大娘在觀音廟求的,當年很靈的妙善大師開的光,這麼多年大娘一直隨身帶著的,如今給了你,你好好的,好好的……」

文臻閉了閉眼睛,握住老人青筋畢露的手,接過了那個邊緣已經發黑髮卷的護身符,珍重地掛在自己心口。

身邊傳來隱隱的哽咽聲。

文臻吩咐刺史府的人,「給老太太加件衣服,趕緊背回去。」看著母子的背影消失在風雪中,一轉頭,一個孩子在囚車下,踮著腳,雙手捧上了一枚銀鎖,奶聲奶氣地道:「大人,大人,我娘說,我是因為你才能生下來的,這是我的長命鎖,送給你啊,你也要長命百歲哦。」

文臻看著那孩子,比隨便兒略大一些,心中一陣溫軟,摸了摸他凍紅的小臉,接過他手中的銀鎖,轉頭看採桑,採桑會意,她身上向來是帶著些金銀小玩意的,當下便掏出一個小金項圈,文臻從囚車裡伸手,給那孩子套上項圈,道:「健康長大,一生無憂。」

孩子的父母站在孩子身後,紅著眼圈給她磕頭,文臻擺擺手,道:「去吧,別凍著了孩子。」

還是當初刺史府工地上,救下的三郎的孩子,也長這麼大了。

給他的祝福,也是給隨便兒的。

世間事都有因果,湖州百姓今日所做的一切,證明她來過。

人群在默默地上前,又默默地退去,有人送上連夜做的懷裡焐著拿出來還熱著的烙餅,有人抱出全新的準備結婚用的羊皮褥子,一個寡婦,帶著高高低低七個孩子,拎著一大籃子的滷水熟食,含淚和她說,當初挑春節上和她學了做鹵煮做滷菜,靠這一手技藝擺了個小攤子,硬是一個人養活了七個孩子,今日聽說刺史要走,連夜鹵盡了家裡所有的食材,一定要文臻全部帶著,有人則拿來了家裡全部的雞蛋……

不多一會兒,囚車上就堆得滿滿的再也放不下了,再後面要送的,文臻都一一親自婉言謝絕。而囚車這半天只走了三丈遠,幾乎一步一停。

官員們已經得了張鉞暗中囑咐,為了保證湖州的穩定,並不上前,本地士紳們卻在張夫人的帶領下等在街口,張夫人已經不拿煙桿了,卻養成了隨時嚼零食的習慣,但今夜她沒有嚼零食,帶著一大堆人面色肅然等著,旁邊一輛外表平常的馬車。還有幾個精悍的車夫。

看見文臻的囚車到了,她也不多話,只彎彎腰道:「湖州商會上下,恭送文大人。大人一路遠行,風霜勞苦,謹以此車相送,願聊解旅途苦寒。」

湖州已經有了商會,張夫人是會長,李連成是副會長,文臻並沒有計較李連成當初的半背叛,她向來公事公辦。

禮部官員剛想說話,四周百姓齊齊上前一步,他急忙閉嘴,看那馬車似乎也沒什麼稀奇,心想一切都等出城再說。

文臻看著那馬車,點點頭。眼光下垂,看見張夫人兩隻鞋子都穿錯了,想必出來得急,馬車卻連車夫都配好了,有點想笑,眼眶卻熱熱脹脹,半晌只笑道:「若我安定下來,總要還夫人和諸位人情的。」

當初如果沒有張夫人,她和隨便兒只怕未必能熬過那一關,這恩情太重,卻沒能好好還,但只要活著,總有回報的一日。

張夫人卻道:「老婆子只望著前一句便好了。」

兩人一笑告別。

文臻悵然地想,莫曉還在定州,想必是來不及過來了。

下次再見不知何時。

最後上來的卻是沈全期,帶著一大幫的州學和隨雲書院的學子。他本是州學學子中的代表人物,當初挑春節上被燕綏敲打,先是一個「污卮」考到無地自容。然後一個對聯一首詩逼得至今都繞著州學廣場走。之後勤學苦讀,並且發誓一日對不出對聯,一日寫不出比春夜喜雨更好的詩,一日不參加科舉。之後因為文章名聲,在湖州越發聲望卓著。

文臻對此頗有歉意,沒想到因此誤了一個有風骨的人的未來,想到本朝察舉制度並未完全取消,本打算今年年底向朝廷推舉他的。

如今自然是不成了。

沈全期帶著一群士子對她躬身,雙手奉上一卷書冊,道:「我等皆為大人門下弟子,不能伺奉大人遠行,是為不孝。便以文章作業,奉上大人,還請大人代為批閱,繼續教導。」

禮部官員聳然動容。

之前百姓送行的盛況已經聞所未聞,令他無比不安,此刻這送上文卷所代表的意義,卻更令人震驚。

這些都是湖州優秀學子,都要參加科舉的,隨雲書院名師畢集,湖州這幾年文運頗佳,每年科考上榜者眾,這些人未來都是國之棟樑,這樣的一批人,在這種時候,公然表態,無論文臻淪落何處,永久認文臻為座師!

他們就不怕影響自己未來的仕途嗎?

這樣的消息,傳回天京,已經入仕的那批湖州官員又會怎麼想?那些老臣又有話說了。

禮部官員低下頭,如果說一開始他是緊張畏懼不安,此刻便也是深深折服,不敢造次。

民望民意,做不得假,一介女子,能做到如此,東堂官場,至今未聞矣。

前方,城門在望。

一排老者等在門口。

當先一人白髮白須在風雪中飄舞,朗聲道:「今日我等送行刺史大人,本應行脫靴之禮,只是大人是女子,此舉未免不敬。便請大人留下身邊一件物事,予湖州百姓一點念想吧!」

官場規矩,官員調職時,本地會由德高望重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