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場的第一題是道大題,就是從《四書》中抽取一個完整的句子,讓你依這句話的意思作一篇八股文。
明朝和清朝的八股文考題有些區別,比如明朝考官在出題的時候大多出大題,而小題大多是私塾老師在考較學生對儒家經典熟悉程度時才用。等到清朝末年,四書五經的題目都已經被出盡,可說每個句子後面都跟著百十篇範文的時候,考官出無可出時,才弄了些諸如截塔之類的小題出來。這已經是刁難,而不是選取有用的人才了。
包應霞乃誠實君子,自然沒有跟考生鬥智鬥力的心思。出的題目非常簡單,「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這一句出自《論語》,意思是:暮春三月,已經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去沂河裡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風,一路唱著歌走回來。孔子感慨的說:我贊同曾點的意見。
所描述的場景是一種社會大同的景象,國家已經不需要人去治理,居民安居樂業,無偷無盜,每個人每天都在過一種富足安樂的生活。而孔子所希望看到的正是這樣一種社會。所以他會贊同。
這段文字可以說是每個考生入門發矇時的必讀科目,平日里也不知道依這個句子做過多少文章。
等到拿到題目紙後,一看到這句話,不少考生都長長地出了一口氣,面上露出輕鬆的笑容。
但吳節卻知道,越是容易做的題目,越不容易寫好。就因為題目不難,大家都能作,觀點雷同者居多,要想靠標新立異得高分,只怕有些難。而拼文筆,三千考生中,也不乏有下筆錦繡之人。
既然能進這座考場,都是有幾分斤兩的,所以,如果不出意外,這一道題,大家都能輕易地作出來。就因為太容易寫,又以老生常談居多,考官看起卷子來,難免不審美疲勞。吳節可以肯定,沒多少人能拿高分。
所以,不管後面幾題如何,如果這一題能夠做好了,就能搶得先生,首先就立於一個不敗之地。
那麼,抄什麼才好呢?
老實說,這個題目吳節手頭的範文可說是最多的,從明朝宣德年到清末光緒年的都有,真要背,也背不晚那麼多。
因此,他就從各期會試的會元和解元文中找了五篇做參考,然後根據考場和考官的情況再作決定。
因為有著強大的資迅能力,吳節可以在現代社會輕易地查出某年某月某地的考試題目,可主考官姓甚名誰卻沒辦法搜索。而考官的口味又直接決定了你的考試成績,所以,一般來說,他都會事先準備幾篇不同口味的範文,到時候再做定奪。
今科的主考官包應霞是吳節的老師,只是平日接觸得不多,他喜歡什麼樣的文章,吳節也無從知道,只能大概加估計。
他想了想,回憶起上次在成都參加院試時的情形,那次考試自己可是拿了頭名的。四川今年的會試包應霞一共出了兩道八股文題,一題是《不患》,選自《論語》;一題是《不見而章》,選自《中庸》。
當時吳節也沒考慮過包大人喜歡什麼樣的文字,為了保險,索性抄了錢謙益的兩篇範文上去。牛打殺雞,一舉奪魁。
錢牧齋乃是明末文壇領袖,與吳偉業、龔鼎孳並稱為江左三大家,瞿式耜、顧炎武、鄭成功都曾是他的學生。他的文章氣象宏大,是明清古人承上啟下的關鍵性人物,被人稱之為「當代文章伯」。
究其風格而言,雖然還帶著濃重的明文特色,可依稀已經能夠找到一些清朝古文的影子。
估計就是因為清文的韻味對明朝人來說,是如此的新鮮,這才入了包大人的眼,被點了案首。
「嗯,看來,抄明人的文章是不成的。要想在這個普通的題目里寫出特色來,還真得從清文里去尋。」吳節想通這個關節,醒悟過來。
好在他手頭正好有一篇得用的文章,正是一個叫胡任輿的所作的同名文章,靠這篇文章,他拿到了鄉試頭名解元。
胡任輿這人在歷史上並沒有什麼名氣,是康熙年的翰林院編修。清朝的翰林院就是個養老機構,他在裡面窩了一輩子,也沒做出過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情。可這人的學問卻是非常好的,又是個考試高手。
康熙二十年鄉試拿了第一,康熙三十三年會試時又拿了一甲第一名,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狀元。
這還不算什麼,他所參加的鄉試考場設在南京,南京可是個出人才的地方,能夠在那裡殺將出來,可見他的厲害。
這傢伙每次考試都必拿第一,簡直就是個考試機器。加上他又是清朝人,不抄他的文章,對不起祖國,對不起人民,對不起穿越者的先知先覺。
想通這一點,吳節立即就想動筆。可想了想,鄉試事關重大,對自己也非常重要,還是慎重一些。
也不忙答卷,就提起毛筆,老老實實地打起了草稿,準備將那篇範文先寫在草稿上,待檢查之後,再謄錄上考卷。
實際上,這篇範文的破題部分寫得也很尋常,承題也很普通。
可到起股那節,卻顯示出這個胡狀元的功力來。
比如起講下二比一段:勛業者,君相之遇合也。禹皋伊旦,當時若無此遭遇,豈遂淹沒以終老,天壤甚大,倘必有所待而後抒懷,設所如不偶,將畢生無自見之期矣。
景物者,達士之功名也。黃農虞夏,今日豈異此風期,安見熙皞之難再,人物依然。如其無所待而皆快意,將動與天游,任目前皆自得之志矣。
再比如後二比部分:性情之際安往?不得,忽然而值此時,忽然而娛此境,任耳目間之取攜,而生平不盡嘯歌之致,此其氣象,類不在三代以下也。將點狂也,不幾於道歟?
宇宙之故安在?可執,如必暮春而後為其時,必童冠而後為其人,必詠歸而後為其境。自命曠觀之高致,而寄情猶滯形跡之間,此其氣象,不過隱者流也,將點深也,不猶之乎淺歟?
……
這可是文章的精華,後人評曰:曾點暮春風浴一段,神理最難體會,作文者最難得恰到好處,惟康熙辛酉科,江南出此題,解元胡任輿,識解獨超,會心自遠。
……
對這篇文章,吳節有著無比的信心。
不過,等寫到束股部分那一句「論者謂點之志,與夫老安少懷之志,微有合者,故亟與之然。而夫子當日惟是喟然嘉嘆,至其所以興者,終未言其故。」時,吳節卻突然發現有個大麻煩,頓時急出了一頭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