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篇 變身案 第四章 策文

若無所污壞,即當直而行之;若小有污壞,即敬以治之,使復如舊。

——程顥

殿試過後,何渙無心旁顧,埋著頭匆匆趕回家中。

一路上他都在反覆回想所答題卷。街市人閑談時,都言當今官家只知風月享樂,日夜縱情聲色筆墨。此次策題,是天子欽制,從題文中來看,天子心中其實還是在挂念天下,思慮治國之道。而且,對於登基二十年來所推行的新法,已覺不妥,決意要損益更張,尋求治世良方。今年重開科舉也正是為此。

何渙的父親生性淡泊,並不願出仕,但何渙自幼受祖父熏染,對於國家時政,始終在關注思索。祖父仙逝後,守孝三年期間,他身邊並沒有師友探討,來京之後,學裡的博士及同學也大都死守學問,不問世事。他便獨自旁觀默想,多年下來,也慢慢有了一套自家見解。今天的題目似乎特意為他而設,因此,提起筆一氣呵成,將心中見解悉數道來。

他正在回憶所對策論,忽聽後面有人喚他,回頭一看,瘦瘦矮矮,眼細鼻窄,是府學的同學葛鮮。

在禮部省試中,葛鮮中了頭名。葛鮮是汴京人氏,家境寒微,讀書勤力,府學幾年,他一直暗中與何渙較勁。何渙卻從未在乎過這些。於讀書上,兩人也志趣不同。當年王安石及其子著寫了《三經新義》,後來學校傳授經書便以《三經新義》為準,古今各家都廢止不用。葛鮮讀書時,除《三經新義》及王安石文集,其他一概不讀。何渙卻自小立志要遍覽古今群書。因此,兩人幾年同學,只偶爾有些言談交往。

「何兄今日必定文思酣暢、下筆激揚?」葛鮮笑容微酸。

「哪裡,只是將心中所想,書之筆端而已。」

「此次策題,官家的意思委實難測,讓我好不躊躇,都不知該如何下筆。」

葛鮮苦起了臉,何渙知道這苦是真苦。策題中對新法已有了疑慮,葛鮮自小讀書都只認新法,這一回自然感到為難。他看著葛鮮瘦皺的臉,微有些同情,但隨即想,葛鮮雖然讀書窄,但鑽得極深,再差也不會不中,只在名次高低而已。

這時也正好走到汴河大街兩人分路處,他寬慰了兩句,便叉手道別了。

回到家中,齊全夫婦早已候在門邊,見到他,忙一起問考得如何,他只笑著答了句「不壞」,隨即回到書房,提筆展紙,將今日所答默寫下來。

臣對。《彖》曰:「剛健篤實,輝光日新。」老子云:「致虛極,守靜篤。」儒曰求實,道言致虛,何者為是?何者為非?儒為有為,道為無為,何者可宗?何者可依?今天下眾議如沸,難衷一是,紹變紛爭,莫知其可。豈不知《繫辭》又云:「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老子亦云:「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是故,道無古今,因勢而行;法無新舊,惟適為用。有益於世,雖舊亦尊;有利於民,雖新亦行。觀今之世,其弊不在法之新舊,而在法之利害難明;不在道之損益,而在道之是非難測。臣愚以為,當務之急,莫過於明四要、去四冗。

何謂明四要?其一,去新舊之爭,惟道是依。法不論新舊,人不擇賢愚,舉一法,試一地,問於臣庶,咨於朝野,眾曰可,則行;眾曰不可,則去。其二,息百家之爭,惟益是視。無論道之自然,儒之仁禮,法之勵懲,有益於治世則尊之,無益於安民則抑之。百泉成川,千流成海。乃公乃王,乃天之容。其三,止黨伐之爭,惟才為用。孔子云「君子群而不黨」,人之賢否,不在其黨,而在其德其才。任其使,責其事,上忠於君,下仁於民,則臣責盡矣,何問與孰為朋,身歸何黨?其四,凡行一法,必責一任。觀當今諸法,行之多阻,非議騰喧,其病不在法,而在法之施行難暢難遂。臣僚泥阻於上,眾吏舞弊於下,如置佳種於焦壤旱天,而欲其苗秀,不可得也。今行一法,當專其人、授其任、責其效、賞罰其功過。如是,則事有專任,任有專責,無推諉荒怠之隙,有按查詳究之綱。

何為去四冗?其一,去冗務、慎更張。夫一軀之體,若非疾痛,不輕用藥石。何也,良藥之佳,在其對症。若非其症,反受其毒。何況天下之大、民生之繁?《書》云:「高宗諒諳,三年不言」,非不欲言,是不輕言也。廟堂之上發一聲,普天之下應其響;朝廷行一法,動牽億兆民。自行新法以來,更張翻覆,詔令如雪。舊法未詳,新法已至;舊令未施,新例已頒。官吏惶惶,莫知所從;民間擾擾,朝夕驚惕。《禮》雲「君子慎始,差若毫釐,謬以千里」,如更一法,當行於其不得不行,事出有因,則群議不驚。改停一令,止於其不得不止,疾得其灶,則民療得舒。慎始慎終,去繁存要,則政簡而民安、令行而人悅。其二,去冗官、嚴升選。朝廷之患,冗官為最。今民未加多於囊時,而官則十倍於前朝。一人之職,數人與共,功未見增,費則數倍。民之膏血已盡,而官之增額不減。庸碌饕食於朝,殘狠虐厲於野。不去其冗贅之弊,國將受蠹蛀之患。其三,省冗費、罷宮觀。今稅賦比年而增,而國用日嘆不足,何也?費漏於無盡之施,財耗於無用之地。太湖一石,運至汴京,人吏數十,錢糧千貫。抵中產之家十年財用,竭客戶小農百年勤力。節用愛民,罷此不急之需,釋民之怨、息民之力。其四,裁冗兵、勵軍志。朝廷養兵數百萬,國家卻無禦敵之威。禁軍驕惰,廂軍疲弱,將怠於上,兵懦於下。十戰難一勝,臨敵多潰奔。國之安危,系之于軍。當罷庸懦、獎忠勇、裁冗兵、去老弱。嚴督勤練、砥礪士氣,威懾鄰敵、遠邇來服。臣昧死謹上,愚對。

他反覆讀了兩遍,自覺切中時弊,言之有物,詞句也算簡練通暢,不差。至於能否得中,只能聽天由命。他在京中並無什麼知交好友,想拿這策文給人看,卻不知道該找誰。一時有些寂寞之感,不由得又想起阿慈。

阿慈雖然並未讀過多少書,也不喜多言,但心思細密,愛沉思默想。這會兒阿慈若在身邊,念給她聽,即便不懂,她也會耐心聽著,聽完之後,也必會有一些自家見解。

可惜……

這時,院外忽然傳來敲門聲、開門聲。

「老人家,你家公子回來了嗎?」

聽不出來是誰的聲音,靜默了片刻後,聽齊全說了聲:「我去問問。」

「小相公,又是那個宗室子弟趙不棄。」齊全來到何渙書房門前。

何渙正要讓齊全推謝掉,卻聽見院中傳來趙不棄的聲音:「何兄,趙不棄冒昧登門,有要事相商。」他竟自行走進來了。

看來躲不過,何渙只得沉了沉氣,起身迎了出去。

趙不棄還是那個模樣,衣冠鮮亮,面含輕笑,舉止間透出風流態、閑雲姿。對此人,何渙總覺得難以捉摸,更難交心。所以雖見過幾次,卻不太願接近。

趙不棄笑著叉手道:「今日殿試,何兄一定文思暢涌,下筆如神。」

何渙勉強笑著回禮:「多謝趙兄。趙兄請進!」

到了正堂,賓主落座,齊全端了茶出來,擱好後,默默退出,何渙見齊全沉著臉,似乎也不喜趙不棄。

何渙不願寒暄客套,直接問:「不知趙兄有何要事?」

趙不棄笑了笑,放低了聲音:「我是為丁旦而來。」

何渙雖然心裡已經戒備,聽到後仍然一驚,他強壓住驚慌:「哦?在下不明白。」

「何兄無需多慮,我並非那等多嘴多舌、貪功冒賞之人,這件事並未告訴任何人。」

趙不棄仍笑盯著他,目光像一雙無形之手,想極力撥開何渙的胸懷。何渙又怕又厭,卻又不敢露出半分,更不知道趙不棄究竟知道多少。不過看來,他至少知道丁旦,而知道丁旦,就知道丁旦是殺人兇犯。何渙一向不善遮掩,心裡慌亂,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只能惶惶盯著趙不棄。

趙不棄又笑著道:「之前,正是怕驚擾到何兄,在下一直有意避開,只是看到有人在追蹤何兄,怕對何兄不利,所以才來相告。」

何渙渾身一顫,仍不敢輕易出言。

「何兄,那些人為何要追蹤你?」

何渙頓時想起昨晚在藍婆家,被那個黑影抓住……不由得打了個冷戰。

「看來何兄也不知道?這倒是怪了。」趙不棄笑著低頭沉思起來。

何渙心裡惶惶急想:他究竟想要什麼?

這幾個月變故太多,他心裡亂成一團,再加上驚怕,更是毫無主意。

趙不棄卻似自言自語般低聲道:「其他倒也沒什麼,只是冒罪應試這一條……」

他連這都知道了?!何渙像被雷擊了一般,頓時張大眼睛呆住。

趙不棄抬起頭,收起了笑,鄭重道:「或者何兄又惹出什麼事端來了?何兄,還望你能相信我,我並非要害你,而是來助你。若是要害你,不但今天的殿試,上個月的省試,你就早該被逐出門了。我在京郊看中一處宅院,只要五百貫,至今還未湊夠錢,若是檢舉了你,我現在就該在那池子邊喝酒賞花了。」

何渙望著他,將信將疑,但看他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