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風雲舒 第2310章 欺軟怕硬

為了掩人耳目,避開劉備的斥候,呂蒙收起戰旗,隨高順一起出發,在白波谷派來的嚮導的帶領下,繞過聞喜,經稷山,輾轉趕往白波谷。

這一路並不輕鬆,不是在河谷里穿行,就是在山脊上前進,剛上完坡,轉眼又要下坡,平坦的地方屈指可數。步卒還好一些,騎兵可是吃盡了苦頭,接連摔死了幾十匹戰馬,讓不少騎士怨聲載道,嘀咕著不如騎驢。相比於高大強壯的戰馬,征來馱貨的驢倒是走得很平穩,幾乎沒有損失。

聽著報怨,呂蒙的臉上發燒。在地圖上看地形很輕鬆,真正走起來,才知道這地形有多麻煩。他明白了孫策的擔憂,也明白了魯肅的用意。河東已然如此,并州的地形只會更險,即使吳軍善戰,遇到這種地形也不能掉以輕心,否則必遭覆敗。

半路上,他也沒閑著,留心收集相關的消息,即使對方是目不識丁的普通一卒,他也很客氣的請教。經詢問得知,安邑城北的這片高地就叫鳴條山,又叫鳴條崗,本地人稱為隴,據說古代打過仗。不過具體哪個古代就不好說的了,有人說很久很久以前,是黃帝那時候,有人說是大禹開龍門那時候,也有人說是商湯——他們稱之為湯王,在安邑東有一座山,就叫湯王山。

呂蒙按照辛毗的指點,在腦子裡一點點的勾畫當地的地形,猜想歷史上戰事的過程。他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可是行軍途中卻找不到人問,那些將士還不如他呢。張遼也不怎麼懂,反倒是龐德略知一二。他是吳王的義從騎督,經常在吳王左右,零星聽過一些。

雖然不成系統,呂蒙還是求之若渴,多次向龐德請教,直到把龐德肚子里那點貨掏得乾乾淨淨。龐德對呂蒙說,你真要想知道這些,不如直接寫信給大王。大王會告訴你該讀哪些書,甚至可能直接把相關的書籍送給你。他身邊的那些侍從平時有什麼問題,都是直接向大王請教,大王從來不覺得煩。

呂蒙覺得有理,又覺得很有壓力。他算是吳王最早的侍從,如今獨立領兵了,卻疏忽了學習,再過幾年,等那些年輕人出仕了,自己怎麼和他們競爭?

……

汾陰。

高順在城外紮下大營,派人進城勸降。

汾陰令裴邯是聞喜人,按輩份算是裴潛的族兄,為人孔武有力,通曉武藝,原本在聞喜縣做縣尉。劉備入河東,裴家雞犬升天,他也升任汾陰令。汾陰是汾水入河之外,地勢之重要不言而喻。

早在魯肅渡河的時候,裴邯就做好了準備。江東水師聞名天下,肯定會走汾水入河東,所以他集結了五千多人,儲積了足夠一年的糧草。張遼入境時,他緊閉城門,如今高順來攻,他也沒有投降的興趣,直接砍下使者的首級,掛在城頭上。

高順大怒,下令攻城。

汾陰雖是縣城,卻因為地理位置重要,城防比一般的縣城高大堅固,城上又有充足的準備,蟻附攀城是不行的,必須要有攻城器械。蔣欽帶了工匠,但沒有足夠的材料,便命人上山伐樹,打造攻城器械。因為有掩護呂蒙的任務,高順不怕動靜大,就怕動靜不大,不僅徵發了附近的百姓,連鄰縣的皮氏都接到了征伕、征糧的命令,一時間,方圓百里之外人心惶惶。

劉備很快收到了消息,與司馬懿、裴潛商量,要不要分兵增援汾陰。

裴潛擔心裴邯的安全,也擔心汾陰的安全,自然建議增援。他對劉備說,如果汾陰丟了,高順就有可能沿汾水而上,再取皮氏,直到臨汾。春天到了,天氣越來越暖和,江東水師很快就能趕到戰場,汾水將是水師必經之路,甚至比涑水還要重要。

司馬懿也覺得有地利可用,魯肅縱使發起攻擊,也無法速勝,不如分兵去增援汾陰。如果能有機會擊潰高順,也可以提振一下士氣。只是要留心不要被魯肅騙了。高順如此興師動眾,恐怕不僅僅是為了攻汾陰,還可能是誘敵之計。

劉備覺得有理,但他畢竟有明顯的兵力優勢,只要小心一點,別中了魯肅的伏擊就行。他留下剛趕到的王蓋堅守大營,親率四萬步騎趕去汾陰。他本打算帶張飛、張郃去汾陰,可是正如司馬懿所說,被任命為河東太守後,王凌的心態發生了變化,不再做壁上觀,主動求戰,劉備無奈,只得帶上王凌,留下張飛。

剛剛出城不久,劉備收到一個消息:魯肅有新的援兵到,是兩千多騎兵,由兩個將領指揮,一個姓張,另一個姓比較怪,姓母丘。劉備愣了半晌,才反應過來是毌丘,頓時有點頭疼。他知道毌丘興,這是一個河東人,隨賈詡學習過兵法,據說曾向天子進破吳之道,後來天子率騎兵突入兗州,就是由他那個建議而來。除了低估了吳軍的戰鬥力之外,幾乎沒什麼明顯的破綻,是一條好計。

孫策派這個人回河東,是對河東勢在必得啊。

劉備提醒張郃、王凌,吳軍騎兵數量雖小,但裝備好,訓練精,戰鬥力不弱,毌丘興又是河東人,熟悉地形,通曉兵法,你們千萬不能大意。

張郃沒說什麼,王凌卻有些不以為然,私下裡對妹夫郭淮說,劉備被孫策打怕了,一點信心也沒有,四五倍的兵力還不敢正面迎戰,如何能戰勝孫策?毌丘興不過是河東一寒門匹夫,賈詡也就是一個玩弄陰謀的謀士,哪裡懂什麼兵法。先帝就是錯信了他們才戰敗的。

郭淮比較謹慎。他對王凌說,用兵以謹慎為先,張飛、張郃都是武藝精湛,又精通騎戰的將領,他們都對吳軍騎兵非常忌憚,可見中山王所言不虛。況且從吳軍的戰績來看,吳軍騎兵的確沒遇到什麼對手,倒是屢次以少勝多,不宜大意。

王凌瞅了郭淮兩眼。郭淮的父親郭蘊曾任雁門太守,熟悉邊事,郭淮又從小對軍事感興趣,這些年收集了不少吳國講武堂的戰紀,深入研究,對吳國戰史的了解遠在他之上。帶上郭淮,就是希望他能為自己出謀劃策,時時提醒自己,免得中了吳人的奸計。

「伯濟,那你說說吳軍究竟強在哪兒,能以一敵十嗎?」

「步卒不好說,騎兵卻有可能。」

「為什麼?」

「有篇文章,好像是閻行所作,專門分析了騎戰與步戰的不同。他說騎戰變化更快,更依賴於將領的能力和經驗。戰鬥的重心都圍繞雙方將領展開,如果能擊殺對方的將領,就能迅速擊垮對手,起到以寡敵眾的效果。」

王凌想了想,也覺得有道理,卻故作不屑。「我以為有什麼呢,鳥無頭不飛,蛇無頭不走,三軍不可無帥,這麼簡單的道理誰不懂?」嘴上這麼說,轉身就穿上了金絲錦甲。這金絲錦甲是他花費巨資買來的,因為不是量身定做,不是很貼身,而且損壞了也沒人能修補,所以他一直藏在箱子里,輕易不拿出來,連郭淮都不知道。倒不是他舍不是錢,而是這玩意兒難買,有錢也未必能買到。

……

得知劉備率部來援,高順心中歡喜。他和蔣欽商量說,劉備放棄地利,趕來汾陰,自然是因為他有足夠的兵力,想以眾凌寡。如果都督出城,劉備很可能又退回去了,不如請都督暫時不要出城,你我先迎戰,纏住劉備,再請都督出手。

蔣欽也有此意。進入河東之後,河東與中原迥異的地形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劉備步步為營,據險而守,戰事必然僵持,短時間內很難結束。既然劉備主動離開了陣地,正是重創甚至擊殺他的好機會。從時間上來算,呂蒙此刻應該也快到白波谷了,就算劉備現在逃往并州,呂蒙也來得及截住他。

取得一致意見後,高順隨即向魯肅彙報,請他暫時不要介入戰場,由他和蔣欽迎戰劉備,爭取拖住劉備,到時候再請魯肅出手,並提交了一份作戰方案。他不太習慣這些程序,請蔣欽幫忙,最後也是兩人聯名簽署。

魯肅收到消息,與辛毗商量之後,覺得可行,同意了高順的作戰方案,命將士們做好出擊的準備,尤其是騎兵,長途跋涉而來,人和戰馬的體力消耗都很大,要抓緊時間休整,恢複體力,迎接戰鬥。要麼不敗,要戰就打疼劉備,最好能幹掉他。

收到回覆後,高順撤汾陰之圍,在城東南的董亭擺下陣勢,迎戰劉備。

劉備很謹慎,比高順預期的來得晚了兩天。他派出大量斥候,連續不斷的從安邑傳回消息,一旦發現魯肅出城,他就打算放棄救援,退守鳴條崗。得知魯肅一直沒有出城,他既有些慶幸,又有些沮喪,有一種被魯肅鄙視的感覺。

得知高順、蔣欽在董亭列陣,劉備決定好好打一場,三四倍的兵力,對手又是剛剛投降魯肅的高順,真正的吳軍只有兩三千人,如果這都不能取勝,他還有什麼堅持的必要,直接投降孫策算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