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帝運 第三百四十六章 燧人得位

伏羲表情複雜,看著大禹,既感佩又慚愧。

大禹他自然是認得的,當年在天界時,並不出彩。因對人族的遭遇感到歉疚,所以力所能及的救護了許多人族,大禹只是其中的一個。

對於大禹的所作所為,伏羲雖然嘴上沒說,但心中未嘗沒有怨怪之意。忘恩負義之人,很難讓人抱有好感。

雖然大禹鼎鎮九州有功,但其目的也不過是助天帝陛下謀劃天羅地網,他自己也得了巨大的功德,從一個大羅初期成為準聖圓滿,還開闢了數十萬年人道王朝,可以說這回報足夠了。

在人族漫長歷史中,出了許多雄才大略,功績顯著的皇者,其中大禹一直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從來都是毀譽參半,飽受爭議。

漸漸的,連煊赫一時的大夏朝都被有意無意的掩入歷史塵埃中,斬妖除怪,劃定人族疆域,開啟三代之治的具體功績無人知曉。

歷代典籍之少,記錄之簡陋,無過於此,只寥寥幾筆,勾勒一個神秘的時代,內容一片蒼白,彷彿歷史斷代一般。

但此刻,大禹用自己的選擇,告訴世人,他是當之無愧的一代皇者,天庭大帝。

他忠於自己的君主,也不負自己的族群。人世滾滾如潮,數遍古往今來,能如他者有幾人?

人族諸高層,如三祖、五帝、軒轅、五龍氏等人,看向禹的目光,已經由暗藏的敵意變成慚愧,但眼中的疏離於排斥並沒有消失。

一個將主君利益置於族群利益之上的人,就算有再大的貢獻,在他們眼裡,和自己也永遠不是一路人,也不會成為人族的核心。

欽佩歸欽佩,感激歸感激,但對人族來說,最需要的卻永遠是將族群放在第一位,能夠做出任何犧牲的人。

而坐在禹後面的親人,如女嬌、啟等人,則既自豪又肉疼,一方面對他的行為表示理解,但對於失去聖位,還是可惜不已。

而天庭眾帝君,包括和大禹關係很好的昊天,都是面色複雜,很是欽佩。他們大多都是先天大神,並無族群牽絆,無法體會大禹的感受,但設身處地,自問大約是做不到這一步的。

這一番舉動,在人族中或許會經久傳唱,或許會漸漸被有意掩埋,不過卻足以讓在場的人永遠銘記,對這一尊天庭大帝產生由衷的敬意。

大禹對於四周各種各種的目光並不在意,不管別人如何看待他,傻、笨,還是大度、胸襟廣闊,但他只是做了自己該做、想做的事。

東王公微微沉吟,伏羲固然在人族中地位極高,但這人從巫妖時代開始,就屢次與自己為難,多次阻道,就這麼將聖位給了他,太便宜他了。

不過即便這是禹自願轉讓的,伏羲也得又那個命承受才是,地道聖人,可不是什麼人都能做的。

「罷了,大禹,既然你已有決斷,朕也不好枉做小人。不過,伏羲,最後一尊聖位當化入中聖靈洲,是最為關鍵的一環。你所修乃木之大道,中聖靈洲屬土,五行木克土,如此難以調和大地,反而有礙發展。你若成聖,需轉變自己所修大道,或者再修土之大道,方能和中聖靈州完美融為一體。」

「什麼?」

伏羲表情一僵,心中咯噔一聲,沒想到還有這麼一說。

但細一想,發現還真是如此。

真武修水之法則,化入四海之中,毫無問題。

鯤鵬修風之法則,輔以水之大道。風者五行屬木,位在東方,化入東勝神洲。

應龍修土之大道,土生金,故而化入西牛賀州。

玄冥修雨之法則,北俱蘆洲屬水,二者也正好相配。

昊天修火之大道,南方屬火,故而化入南瞻部洲。

唯獨自己,修木之法則、音之法則,唯獨沒有火、土法則,和中聖靈州格格不入,難以完滿融合。

伏羲當下眉頭皺起,難道要將聖位還給禹?禹修水、土兩種法則,當年治水時,先堵後疏,便是兩種不同法則的體現。

東王公道:「地有三寶,曰水火風,再衍生金,故而金、木、水、火、土,是構成大地最基本的元素,其本源分別位於五大部洲。故六聖人必須符合大地五行,即便不完全相同,也許二者相生轉化,如此才能化入大地,以五行相生而彼此完美勾連成整體,將大地意志和本源運化到所有地方,使得大地承載能力提升到足以承載太始境的力量。若某一環節出了問題,影響巨大。」

伏羲頓時心涼了半截,不過還是不死心道:「陛下,臣可以再修火之大道。臣所修木之大道已經有所成就,木生火之下,想必數百萬年內,應當能進火之大道修成准聖。」

東王公搖頭道:「但洪荒大地已經等不了數百萬年了。你可知隨著天道增強,人道圓滿,混元強者增多,大地早已不堪重負,每時每刻都在消耗大量本源,以免大地崩潰。否則的話,朕也不會這麼快就將六聖人都分封下去,為的就是儘早成聖,好減輕宇宙的損失。」

「最多十萬年,六聖人便要歸位。而且聖人歸位,大地將產生劇變,必須六人一起,才能鎮壓大地。中聖靈洲是大地中心,關鍵之地,最不能缺席,故而你只有十萬年的時間。」

伏羲心直往下沉,十萬年時間,對他們來說不過一瞬,再怎麼厲害,也不可能將一種法則從無到有修成准聖,更何況還要煉成武道法相。

武道固然主修體,但同樣要悟道。區別於仙道之處,在於一者元神領悟法則,形成烙印。一者通過肉!身元精領悟法則,銘刻道體之上。

若大道領悟不夠,修為自然難以進步,就是給你盤古元魄,你也煉化不了。

女媧娘娘剛剛揚起的嘴角又落了下去,心中很是為兄長難過。聖位擺在面前,卻因種種限制,難以成聖,何等折磨?

「伏羲道友,禹皇既然有讓聖之德,你這人族文明始祖,氣運源流,怎麼的也不該落後吧?你既難以成聖,不如將聖位傳給燧人老祖或者軒轅,這二人論對人族的貢獻也不低,如何不能成聖?」

就在這時,元始天尊突然開口了,說出來的話,頓時讓伏羲騎虎難下。

眾人也覺得元始天尊的話有理,不過他的心思眾人也明白,無非是想讓軒轅成聖。

軒轅畢竟是廣成子的弟子,就算成聖了,也有這淵源在,也相當於半個闡教之人,對闡教自然好處多多。

反倒是伏羲,就算轉世人族了,和妖族也牽扯不清,先天和截教親近,他肯定不願意讓伏羲證道。如今伏羲條件不符,讓他暗中歡喜不已。

至於帶上燧人老祖,不過是讓自己意圖不那麼明顯,吃相不那麼難看而已。只看他不說神農,便可以知道其用心。

「我看燧人老祖不錯,雖然很少插手人族發展,但對人族的貢獻巨大,是人族最先被女媧娘娘造出來的三個人祖之一,理當享無上聖位。而且人族三祖每人都有女媧娘娘的一滴精血,算是嫡親子嗣了,想必娘娘也是支持的。」

老子笑眯眯的開口,同時將了女媧娘娘一軍。這個時候,她要是不支持,只怕以人族三族為首的眾賢立刻就會心生不滿。

人族眾賢俱都點頭認同老子之言。

燧人老祖鑽木取火,燃起了第一縷獨屬於人族的人道之火,帶領人族走過了最原始的蠻荒時代,使人族擺脫茹毛飲血的野獸生活,堪稱文明的起源。真論對人族的功績,比三皇都大。

若他能成聖,簡直是眾望所歸,無人不服。

這些大賢們大多與祖庭聯繫緊密,基本代表了人族大半意見。

別看人族祖庭不管事,但在人族的地位極高,許多上古大賢隱居其中,勢力龐大,影響力無處不在,是專門暗中制衡火雲洞的,以免伏羲勢力膨脹,做出不利人族之事。

說白了,伏羲是妖族羲皇轉世,又已經恢複記憶,對妖族到底是什麼態度,誰也不清楚。但可以肯定,他對妖族絕對沒有仇恨。

人族祖庭對伏羲的態度向來有所保留,若真有一日,人妖廝殺,他能不能下狠手還真難說。

相比起來,他們更信任神農、軒轅、顓頊等人。

但可惜這些人都是伏羲後裔,固然是人族中堅力量,卻怎麼也比不上燧人老祖這般純粹,一心為人族,可以做出任何犧牲。

老子這一句話看似合情合理,但卻不聲不響的將火雲洞和祖庭之間的暗流牽扯進來,可謂殺人不見血。

在他看來,軒轅和伏羲不管是誰,他都不希望有人證道。還是燧人這種沒有任何教派勢力背景的人族,才最能代表人族。

一時間,許多人開口力挺燧人,盡皆是人族舉足輕重的大人物,顯然許多人並不希望伏羲,甚至軒轅證道。

伏羲心中瞬間轉過千百種念頭,既然自己不能成聖,已經決定放棄聖位,又見一眾人族先賢的態度,最後一咬牙,強忍內心的憋屈,躬身道:「陛下,臣也覺得燧人老祖理應證道,人族第一人,非老祖莫屬!」

燧人被這轉折弄得吃驚不已,正驚愕間,有巢氏和緇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