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拉塔內擁有進入人才市場的有力財富。擁有哈佛大學工商管理學碩士學位的他,進入職場的年份正是可怕的1930年。他自稱是經濟大蕭條之前華爾街僱用的最後一人。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拉塔內是一名金融分析師。薩繆爾森認為他這種人應該找一份真正的工作,從某種程度上講,他接受了薩繆爾森的建議。中年時,拉塔內辭去了華爾街的工作,回到學校進修博士學位。他以教育家和理論學家的身份度過了餘生。
1951年,拉塔內開始在北卡羅來納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鑽研組合投資理論。他閱讀了伯努利文章的譯文,並意識到文中的觀點可以應用到股票組合投資當中。後來拉塔內遇到了倫納德·薩維奇,他說服薩維奇讓其相信幾何平均數策略對於長線投資者來說意義重大。
拉塔內在1956年2月17日耶魯大學舉辦的考爾斯基金會研討會上對這一作品進行了闡述。參會人員包括哈里·馬科維茨(Harry Markowitz)。
馬科維茨是投資組合理論主流學派的創始人,因均值方差分析而聞名。馬科維茨用統計學數據證明了多樣化投資——購買大批不同股票,每隻股票持有量都不太多——是如何削弱風險的。
這一觀點受到廣泛認可,以至於那些持不同觀點的理智人群很容易被遺忘掉。1942年,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寫道:「有人認為對眾多不同的公司分別進行小額投資,儘管對這些公司的信息了解不足,無法做出準確判斷,但也比把大筆資金都投入到一家你非常了解的公司要安全得多,這種投資策略讓我覺得滑稽至極。」
凱恩斯一直在思考自己是否比其他人更會選擇股票,這讓他深受折磨。既然推崇薩繆爾森的人們認為這個理念是中世紀的迷信而將其丟棄,那麼馬科維茨的發現就具有了特殊的意義。你也許無法戰勝市場,但你至少可以讓風險最小化,這一點很重要。馬科維茨用統計數據表明,通過購買比方說20~30隻不同行業的股票,投資者可以將整體組合投資風險降低一半。
馬科維茨發現即使是最有效的市場也無法磨平不同股票之間的差異。有些股票本來就比其他股票風險高。由於人們並不喜歡承擔風險,因此市場會通過設定較低的價格對這種情況進行調整。這就意味著投資這些高風險股票的平均收益會更高。
顧名思義,均值方差分析關注的是根據歷史股票價格數據計算出來的兩種數據。這裡的均值指的是平均年收益,是個普通的算數平均數。方差衡量的則是這一收益圍繞均值年復一年上下波動的程度。任何股本投資每年取得的收益都不會相同。一隻股票可能某年的收益率為12%,下一年可能虧損22%,再下一年又收益6%。股票收益越不穩定,其方差越高。因此,方差是對風險的粗略計算。
馬科維茨第一次對風險與收益之間的關係進行了簡要闡述。他的理論尖銳地拒絕偏袒任何一方。風險和收益的關係就像蘋果與橘子的關係。高收益比低風險更重要嗎?馬科維茨的理論認為這純屬個人品位的問題。
所以,均值方差分析並沒有告訴你購買哪種投資組合,而是提供了選擇投資組合的準則:在特定的波幅下,當一種投資組合提供的均值收益更高時,則更好——或者在特定的收益水平上,波幅越小的投資組合越好。
這一準則讓你可以對多種可能的投資組合進行評估。如果根據上述準則,投資組合A比B更好,那麼你就可以將B劃掉。在你盡最大可能評估了眾多投資組合之後,剩下的那些沒有被劃掉的投資組合就是「有效的」(effit)。馬科維茨從一位研究工業效率的導師那裡了解了這一術語。
馬科維茨繪製了均值——方差對比圖。每隻股票或者投資組合在圖表上都用一個圓點表示。當根據上述準則去掉那些不合要求的圓點後,倖存下來的投資組合就形成了一個由圓點構成的弧線,馬科維茨稱其為「有效邊界」(effit frontier)。倖存下來的投資組合範圍很廣,從比較保守的低收益投資組合到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組合,應有盡有。
財務顧問們對馬科維茨的模型加以響應。他們越來越意識到有效市場假說這個新穎但具有威脅性的學術思想的存在。馬科維茨表明當考慮到風險因素時,所有投資組合都是不同的。因此,即使在有效市場中,投資者花高價進行財務諮詢也是很有道理的。均值方差分析迅速席捲金融界和學術界,成為正統思想。
拉塔內1957年的博士論文研究的正是選擇股票投資組合的問題。伯努利並未對此進行研究,凱利也只是在對賽馬和熵進行大篇幅討論的過程中模糊地提到過這個問題。在薩維奇的鼓勵下,拉塔內於1959年,凱利發表文章3年後,公開發表了這一作品,題為「風險投資選擇準則」(Criteria for Choice Among Risky Ventures)。文章刊登於《政治經濟學雜誌》上。
這篇文章的讀者不可能聽說過約翰·凱利。考爾斯研討會時期就連拉塔內本人都從未聽說過凱利。
拉塔內把自己這套投資組合設計方法稱為幾何平均數準則。他表明這只是一種缺乏遠見的策略。一種「近視」策略,聽起來似乎是件壞事,但是當經濟學家們使用這種策略時發現其實它很不錯。這就意味著現在你不必清楚了解市場未來的走向就可以做出良好的決策。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市場總是在不斷變化。
幾何平均數準則(或者凱利準則)的「近視」特徵在21點遊戲中是至關重要的。現在你可以根據現有的牌面結構決定賭注大小。牌面結構將來會發生變化,但沒有關係。即使你並不了解將來牌面的結構,也不會對現在的決策造成影響。投資組合也是如此。現在你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根據由當前均值、方差和其他數據計算出來的結果概率分布值的最高几何平均數選擇一種投資組合方式。投資的收益和波動將隨著時間改變,當其發生改變時,你也要據此調整你的投資組合,唯一的目的就是獲得最高的幾何平均數。
同樣在1959年,哈里·馬科維茨出版了著作《投資組合選擇》(Portfolio Sele)。金融界的每個人都閱讀了這本書,或者自稱閱讀了這本書。馬科維茨告訴我說他第一次了解到拉塔內的作品是在1955~1956學年,當時詹姆斯·托賓(James Tobin)給了他一份拉塔內文章早期版本的複印版。馬科維茨在《投資組合選擇》一書中用一個章節專門介紹幾何平均數準則(或許是這本書中最讓人忽略的章節),並在參考文獻中提到了拉塔內的作品。
實際上馬科維茨是唯一一個看到幾何平均數準則中存在諸多價值的經濟學大家。他發現均值方差分析是一種靜態的單周期理論。實際上,它假定你現在計畫購買一些股票並在特定的時間框架結點將其拋售。馬科維茨理論試圖在單周期內平衡風險與收益。
但大多數人的投資方式並非如此。他們購買股票和債券,然後一直留在手裡,直到有強大的理由出現才會將其拋售。市場默認會一賭到底。這一點關係重大,因為有些賭博單獨一次來看貌似是有利的,可一旦周而復始,就會導致毀滅性的後果。針對一次有利賭博活動進行極端「過度下注」,無論以何種形式,都符合上述描述。
幾何平均數準則也可以解決均值方差分析中存在的哈姆雷特式決斷中出現的猶豫不決的問題。因為它能幫助挑選出一種「最佳」投資組合。馬科維茨注意到幾何平均數可以通過標準(算數)平均數和方差進行估算。幾何平均數約等於算數平均數減去方差的1/2。進一步引入統計度量可能會使這一估算值更加精確。
還有另外一個人可以說是凱利準則或者幾何平均數準則的共同發現者或者是促進者。1960年,統計學家裡奧·布雷曼(Leo Breiman)發表了文章《最佳長期企業擴張投資策略》(Iment Policies for Expanding Businesses Optimal in a Long-Run Sense)。這篇文章刊登在《海軍補給研究季刊》(Naval Research Logistics Quarterly)上,感覺和刊登在《貝爾系統技術雜誌》上一樣不可思議。布雷曼是第一個提出幾何平均數最大化可以將達到特定財富目標的時間縮至最短的人。誰想成為百萬富翁?布雷曼表示賭徒或者投資者利用幾何平均數準則獲得百萬(或其他)財富的速度要比利用其他任何資金管理方式都快。
由於錯綜複雜的關係,凱利準則有過很多雜亂的名稱。因此,亨利·拉塔內從未使用過「凱利準則」這個名稱一點也不奇怪。他更青睞「幾何平均數原則」這個名稱。他偶爾會把這一名稱縮寫為更容易記住的「G策略」(G policy)或者更為簡化的「G」。布雷曼則使用「資本增值準則」這一名稱,有時候還能聽到「資本增值理論」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