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套利的故事 人機對抗

幾乎沒有任何理論發現能夠像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這樣讓金融業發生如此巨大的改變。得州儀器公司很快就推出了編入這個公式的攜帶型計算器。期權、認股權證和可轉換債券市場變得更加有效。這讓像索普這樣的人更難找到套利的機會。

索普不得不不斷地變換交易類型。1974年,索普和里根將基金的名字改為普林斯頓–紐波特合夥公司(Prion-Newport Partners),一個融合了常春藤名校和東海岸舊財富的名字。當然,這裡的紐波特指的並不是羅德島上的紐波特,而是加州的紐波特比奇市。這裡的普林斯頓指的也不是普林斯頓大學,而是普林斯頓鎮。比起忙碌的曼哈頓,里根更喜歡融入普林斯頓鎮。索普和里根還成立了奧克利薩頓管理公司(Oakley Sutton Ma),以合伙人的中間名字命名,負責僱用員工並成立子經紀公司以節省傭金。

1972年、1973年和1974年基金公布的投資凈收益率分別為12.08%、6.46%和9%。這充分顯示出基金所具備的市場中立性質的價值。因為在1973年和1974年,股票市場直線下滑。到1974年年底,基金已經將最初投資者投入的資金翻了一番。此時,索普和里根管理的資產總值高達2000萬美元。

要守住這成功的秘密實在很難。1974年9月23日,《華爾街日報》頭版對索普和普林斯頓–紐波特公司進行了簡要介紹,開頭是古怪的詩歌形式:

勝券在握

計算機公式是他戰勝市場的秘訣,

預測和分析報告對他是沒用的,

他的獲勝法則是數學,

「我管它叫『慢速致富』。」

日報撰稿人對索普無視基礎分析而依靠計算機取勝深感驚訝。1974年時,《華爾街日報》的普通讀者幾乎沒有碰過計算機的。他們只在電影里見過計算機(在電影里,計算機通常會發狂殺人)。

有時候,基金的交易活動完全受計算機輸出結果支配,計算機不但能告訴你適當的投入金額,還能估算出可能獲得的年收益。索普先生聲稱:「我們通過遠程控制的資金越多越好。」

《華爾街日報》認為索普的做法「使資金管理方法開始向一種量化的機械化方法轉變」。它還提到華爾街至少有兩家大型公司(高盛投資公司和帝傑證券公司)在使用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帝傑證券公司的邁克·格蘭茲坦(Mike Gladstein)辯解稱,這個睿智的公式只是他們所使用的眾多手段中的一種「而已」。

一個姓名不詳的互惠基金經理人曾說過:「整個計算機模型都是非常荒謬的,因為真實的投資界是非常複雜的,根本無法用模型來代替。同樣,你不能用機器代替資金管理人進行證券分析並感知市場。」

但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索普的「機器」的表現已經超過了標準普爾跟蹤的所有400多家互惠基金的表現,只有一個例外。索普說:「唯一比我們表現好的是一家只投資黃金股票的瘋狂基金。」

索普對他為一位養老金投資客戶完成的200筆對沖交易進行了計算,其中190筆盈利,6筆不贏不虧,只有4筆虧損。虧損總額高達多頭交易額的15%,而交易中出現的最糟糕的情況就是投資的公司破產。索普曾持有美國金融公司(U.S Financial Corp.)價值25萬美元的可轉換債券用於對沖,當這家公司根據美國聯邦破產法第11章的規定申請破產時,索普的基金公司損失高達10.7萬美元。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默頓、布萊克和斯科爾斯進行認股權證試驗時遭遇的情況。普林斯頓–紐波特合夥公司採取主動措施,提前給各公司的律師們打電話詢問公司是否計畫變更認股權證規則。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