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不息 5、身後名

滿人推翻了漢人的王朝,漢人將自己的文化帶給了滿人。早在改朝換代後的第三年,清朝就重新開科取士,越來越多的讀書人走上仕途,為國家的良性運轉貢獻智慧。清朝皇帝雖來自異族,但在治理國家上展現了出色的才能。他們對漢族制度、文化的推崇,讓越來越多的漢人產生了認同感。

侯家的好友陸元輔去北京設館授業時,玄泓的兒子侯榮已經改名侯開國,隨他一同在京城遊歷。 侯開國進入國子監讀書,外界對他的評價皆是「讀書不求仕進」。 他在父親玄泓去世後,擔負起奉養繼母莫氏和弟弟的責任。作為忠臣的後代,他謹記侯家的門風,將祖輩的節義精神融於自己的詩作,「稱名山水,憑弔古墓,傷悼骨肉」,形成與當時詩壇不一樣的風格。

他們在京城交往的朋友中,有漢人,也來自山海關外的滿人。無論漢人還是滿人,都給予了他們極大的尊重。

朱彝尊是他們的漢人朋友之一,同樣來自江南,明亡後參加過抗清活動,失敗後隱居不仕。在康熙十七年的「博學宏詞科」考試後,受到重用,籌備編修《明史》,並編修文學叢書《明詩綜》。在《明詩綜》中,他心懷敬意地收錄了侯峒曾、侯岐曾、侯玄演、侯玄潔、侯檠、夏淑吉、姚媯俞、盛韞貞、章有渭等多名侯氏族人的詩篇。

納蘭性德是他們的滿族友人。他來自權臣之家,愛好漢族文化。「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當飽含漢語文化精華的詩句從異族人的口中吟出時,相信沒有人再頑固地把「華夷之辨」的民族觀放在首位。納蘭性德欽佩陸元輔的學問,兩人亦師亦友。在陸元輔等多名漢族大儒的鼎力支持下,納蘭性德主持編輯了一套一千八百卷的儒家著述《通志堂經解》,其中有兩部署名納蘭性德的著作都是由陸元輔代筆的。

當侯開國向朋友們聲稱,他要「述祖德,守先業」 ,在嘉定縣城的侯氏故宅建一座書房「鳳阿山房」時,朋友們的熱情似乎比他還高。鳳阿山房選址在侯家院內的葉池岸邊。葉池是侯玄汸、侯玄泓年少讀書處,也是侯峒曾和侯玄演、侯玄潔罹難的現場。多位畫家朋友依照他的設想,為鳳阿山房繪製了景觀圖。朱彝尊為他題寫了門額,嘉定的朋友們紛紛寫詩撰文,表達對鳳阿山房的興趣。 他們的熱情,既來自和侯開國的友情,也是向侯氏家族致敬。

以陸元輔、侯開國為代表的嘉定讀書人,將嘉定文學推向新的高度,一時間人才輩出,出現了「嘉定六君子」(陸元輔、趙俞、張雲章、張大受、張鵬翀、孫致彌)和「疁城八子」(侯開國、趙俞、孫致彌、王畮、張雲章、王度、張僧乙、李聖芝)的新氣象。

只是,紙墨書香沒有改善他們的物質生活。玄泓的兒子侯開國、侯棠、侯萊,玄汸的兒子侯來宜,侯開國的兒子侯銓、侯永、侯燾,黃淳耀的兒子黃㺱,陸元輔,蘇淵,這些抗清領袖的家人、門生,生活無不陷入困窘。他們或者在學校讀書,領取微薄的官府補助,或者去大家族教書賺取薪水,業餘寫字賣畫。 侯開國的鳳阿山房最終沒有建成,多半是由於資金不足。

他們成為另一種遺民:讀書,但不科考、不做官;與文人、官員有來往,但與政治保持距離。孤獨堅守的箇中滋味,只有他們自己懂得。從現實來說,他們有權追求富足的生活,而作為忠臣的後代,他們又要在新朝廷潔身自好。

從後世的記述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堅守的不易:侯開國在康熙初年受封六品州同,但沒有赴任,侯來宜成為「吏部候選」後也沒了下文; 陸元輔參加康熙朝「博學鴻詞科」考試前,夢見黃淳耀在他面前寫下「碧血」二字,他大受震撼,在考試中發揮失常,從此不再參加科考; 黃淳耀的兒子黃㺱參加清朝的院試前,莫名其妙地被病魔擊倒,口鼻冒血,從此放棄科考; 龔元侃與侯蓁宜的兒子龔概采參加院試時,提學官念及他是忠臣後代,想給他優待,結果他回答:「我豈敢以祖宗碧血為子孫青衿地耶?」終身不再應試。

一件件看似偶然的事件,編織成一種必然。後世費心搜集他們「絕意仕進」的種種傳聞,報以稱讚的口吻,然而誰能理解他們內心的糾結?這幾乎是無法擺脫的命運。先人的精神籠罩著他們,讓他們別無選擇。他們的心底一定經歷了掙扎,但最終選擇了堅守。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平定了南方的「三藩之亂」和台灣鄭氏政權,將台灣納入帝國的版圖。各地漢人的反清情緒逐漸平息,沒有人再「不識時務」地公然與朝廷作對。結束了順治朝十八年和康熙朝初年的艱難生活後,百姓享受到政治穩定帶來的安寧與繁榮。

嘉定經過休養生息,成為吳地巨縣,百姓的生活也恢複了平靜。昔日的諸翟鎮龍江村,改名紫隄村。夏天,蟠龍江兩岸紫薇盛放,倒映在水中,整個村莊變成一片紫紅色。南翔、羅店、大場等市鎮店鋪林立,貿易發達。「金羅店,銀南翔,銅江灣,鐵大場,教化嘉定食婁塘,武舉出在徐家行。」 民間流傳的俗語,見證了歲月承平後的繁榮氣象。

也是在這一年,三十歲的康熙皇帝第一次離開紫禁城向南巡視。他的儒雅、包容得到江南官民的肯定。百姓聽說他常常微服私訪,去曲阜孔廟祭拜孔子,悉心考察地方官員,監督黃河水利工程,為江南讀書人增加入學名額。不僅如此,他還去南京祭拜明孝陵,撫恤明朝皇室的後裔,表達對明朝的敬意。值得一提的是,康熙皇帝在接下來的一次南巡過後感染了瘧疾,但他藉助西方傳教士帶來的金雞納霜(奎寧),治好了自己的病。從此,瘧疾在中國有了徹底的治癒方法。

在後續幾次南巡中,康熙皇帝更加表現出對漢族文化的推崇,對明末忠臣的尊敬,對平民百姓的體恤。「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江南的紳衿軍民也用「張結綵幔、夾道跪迎、感恩叩謝、歡聲雷動」的場面歡迎這位年輕有為的皇帝。

在嘉定,這一年還有另一件大事。繼上次修志僅僅十年後,嘉定縣又一次續修地方志。時為山西聞喜縣令的許自俊和名列「嘉定六君子」的陸元輔、孫致彌(孫元化的孫子)、趙俞,以及侯家人侯開國,參與了地方志的編纂。

續修的縣誌規模不大,一共五卷,單是《藝文志》就佔了兩卷。從《藝文志》可以看出,官方對明末忠臣的態度更加寬容了。在嘉定守城抗清過去整整四十年後,縣誌收入了第一首公開悼念黃淳耀兄弟的詩。 雖然沒有直接悼念侯家的詩文,但《藝文志》收錄了侯家友人、詩人計東寫的一篇《上谷宗祠記》。文中以侯家重修宗祠為切入點,記述了侯家從侯堯封、侯震暘,到侯峒曾、侯岐曾,再到侯玄汸等幾代人的功德傳承,以及侯家幾代婦女「為天下婦女師法則」的節烈事迹,讚揚侯家的節義與文章並舉,認為侯家的文學風氣帶動了整個嘉定,使「東南人士稍知讀書」。 相比十年前修志時的隱晦筆法,編撰者對侯家的忠正門風表示極大讚揚,找到了政治立場的平衡。

在日漸鬆動的政治環境下,嘉定知縣奏請朝廷為侯峒曾、黃淳耀立祠建廟也就順理成章,陸續獲得朝廷的批准。繼「二黃先生祠」建立後,雍正三年(1725年),朝廷應允嘉定官府的申請,批准侯家的宗祠改為「三忠祠」,專門祭祀侯震暘、侯峒曾、侯岐曾父子三人,每年春秋舉行宗族祭祀和官民公祭。

「八十年來公論定,綽楔再峙修烝嘗。」 侯氏三忠祠的建立,證明侯家在守城抗清八十年後,終於受到官方的認同。

將明末忠臣的地位推上高峰的是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在位期間,清朝建國已經上百年,政治安定,社會繁榮,出現了史家筆下「康乾盛世」的局面。乾隆皇帝將自己視為儒家聖賢的後裔和華夏共主,將道德教化提上日程,大力表彰忠貞的明朝臣子,為天下樹立「忠」的榜樣。

乾隆初年,耗時四十年的《明史》纂修完畢。《明史》記錄的明末嘉定抗清人物中,只有侯峒曾和黃淳耀兩人專門列傳,這是莫大的榮耀。值得注意的是,《明史》中有關侯峒曾家族的傳記,是侯家的友人汪琬所撰,他在《擬明史列傳》中,為侯震暘、侯峒曾、侯岐曾父子三人分別立傳,稱為「侯氏三傳」。但由於篇幅限制和主題忌諱,如他自己預料的,侯岐曾的傳記最終沒有收入《明史》。 侯峒曾的傳記附錄了隨父死節的侯玄演、侯玄潔兄弟,名垂青史。

同時,黃淳耀的文學成就也受到巨大肯定。在乾隆皇帝欽定的明朝八股文八大家中,黃淳耀名列其中。乾隆皇帝認為,黃淳耀對四書經義的研究和闡釋,「清真雅正,詞達理醇」,堪稱「有明三百年一人」。

與此呼應的是,嘉定縣在乾隆初年又一次編修縣誌。參與編纂的十六名讀書人名單中,有兩位侯家的後人,即侯開國的兒子侯燾和孫子侯肇基。這一次,不僅侯峒曾、黃淳耀受到世人的敬仰,參加守城的其他鄉紳也受到讚譽,包括侯家的親家龔用廣、龔用圓、龔用厚、龔孫玹都以殉國之名供奉在忠孝祠,隨夫殉節的女眷也進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