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江南 4、朝廷

峒曾二十九歲這年,平生第一次離開江南,跟著父親侯震暘來到全國的首善之地——北京。父親要去北京赴任,他陪父親北上,準備春天的會試。在這之前,他的足跡僅限於江南,最遠只是到南京參加鄉試。

對峒曾來說,跟父親一路旅行可以增長見識,一如侯震暘年輕時也跟隨去湖北任官的祖父侯堯封遊歷長江兩岸。有眼光的父輩樂意帶著孩子看世界,熟悉官場,結交名流。畢竟,學有所成的孩子將來都要走向官場。

當時,山海關外的女真人在遼東興兵,明朝三路軍馬受到重創,震動了北京城。峒曾在侯震暘的官邸中侍奉,旁聽到一些東北邊境的戰事和朝廷的舉措得失,這些都是他之前沒有過的經歷。

東北境外的女真族,三年前就在首領努爾哈赤的率領下建立了金國,也稱後金。女真族是獨立於明朝的部族,同時接受明朝的封賞,與明朝進行貿易往來。他們的頭頂梳著草原民族特有的小辮子,生性剽悍,喜好騎馬打獵,過游牧生活;有時候,他們會抓捕周邊的漢人、朝鮮人作為俘虜,幫自己耕種。

五百年前,女真族的祖先在中國北方建立了金國,先滅了遼朝,後滅了北宋,可謂烜赫一時。女真族的國力衰落後,幾百年來紮根東北,對明朝俯首稱臣。不變的是,他們的血脈中繼承了祖先好戰的基因。

明朝朝廷深知女真人可能造成威脅,不時打壓他們。明朝初期,從明太祖朱元璋,到遷都北京的明成祖朱棣,一直對女真人採取強硬政策。明朝對東北上百個小部落「分而治之」,前前後後在東北設立了一百八十四座衛所,嚴防女真人與蒙古聯合。到了侯峒曾生活的年代,明朝皇帝疏於朝政,內外戰事頻發,國內有西南地區的族群混戰、西北地區的饑民起義,在國外還參與了朝鮮與日本的戰爭,大大分散了朝廷的財力和精力。在警惕之外,明朝官員對女真人一直持居高臨下的蔑視態度,這從他們將女真人稱為「奴」、將努爾哈赤寫成「奴兒哈赤」可以看出。

當東北邊事引起朝廷擔憂的時候,女真人的力量已經無法遏制了。尤其近幾年,勇猛的努爾哈赤統一了周邊的小部族,佔據了遼東半島以東的大部分地區,對明朝形成巨大威脅。努爾哈赤本是明朝敕封的龍虎將軍,從小通曉漢語,當他的父親、祖父與明朝發生衝突被殺害後,他發誓要擺脫明朝的控制。後金的擴張速度很快,已經攻克了明朝的撫順、鐵嶺,搶奪牲畜、糧食、鐵器、棉布、錢財,擄走當地漢族百姓充當奴僕,為他們服侍生活、開荒耕田、上陣打仗。在他們的騷擾下,遼東百姓的生活雞犬不寧。

撫順是明朝控制女真人的前哨,也是女真人進出遼東的門戶。撫順一失,明朝在遼東局勢上陷入被動,於是朝廷緊急調兵,擴張軍備。由於國庫儲備不足,朝廷向全國百姓徵集「遼餉」,也就是由百姓出錢出糧,支援國家解決邊患。兩年內,朝廷三次加派「遼餉」,直接導致糧食價格暴漲,各地民怨沸騰。

全國上下都在助戰,徵得的軍餉卻沒能緩解邊患。原因之一,是大量的「遼餉」並沒有用於前線,而是被巡查的官員、軍隊的將領一點點剋扣,最終所剩無幾。士兵拿不到餉銀,激憤難抑,不時發生嘩變。朝廷不停撤換經略遼東的官員,卻無力改變局面。官軍節節敗退,整個遼東逐漸被納入後金的版圖。

沒有資料顯示年輕的峒曾對此有何看法。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峒曾不時聽說邊患,但他未入仕途,無法為朝廷出力。專心準備會試,才是眼前最重要的事。

當時,全國的才子名士雲集京城。不同的籍貫,迥異的鄉音,使京城的讀書人形成不同的圈子。來自嘉定的侯震暘父子,自然與江南同鄉來往最多。

與侯震暘志同道合的朋友是蘇州府同鄉文震孟和姚希孟。文震孟是江南大書畫家文徵明的曾孫,博通經史,只是久困科場,三十多年來,他至少參加過十次會試了。姚希孟是文震孟的外甥,自幼喪父,跟隨文震孟讀書,他的寫作風格受到公安派的影響,與峒曾的文學觀完全一致。

春天,會試很快來到,侯峒曾和文震孟、姚希孟一起走進會試的考場。金榜題名不是件容易事,三人都名落孫山。

雖未考中進士,參加會試的舉人們倒是有一項優待,就是准許進入紫禁城參觀。峒曾在西華門附近觀賞了瑰麗氣派的皇家宮殿,又花了幾天遊覽西山。三個月後,侯震暘的官職遲遲定不下來,峒曾便辭別父親,回到家鄉。

閑居在家的日子裡,峒曾經歷了一些悲喜。對於個人,悲的是兩歲的長子玄淙因病夭折,喜的是另一個兒子玄演出生了;對於國家,悲的是萬曆皇帝在位四十八年後駕崩,喜的是新皇帝繼位後重振朝綱,增補了不少官員,包括他的父親侯震暘。

侯震暘官升一級,為吏科給事中,從七品,這一職位他已經等了大半年。給事中屬於監察部門,品級不高,話語權很大,可以參與官員的選拔,監督官員的品行,甚至可以封還皇帝的敕書,駁回不合理的皇帝旨意。

1620年,又一個秋天來到前,峒曾、岐曾和父親侯震暘一起北上。峒曾陪父親到北京赴任,岐曾去南京參加鄉試。

峒曾和父親剛到京城,就聽說了一個讓人震驚的消息。新繼位的泰昌皇帝才登基一個月,忽然莫名其妙地死掉了。他駕崩後,十六歲的皇長子朱由校繼位,改次年年號為天啟。

明朝皇帝一般在世時就選址建陵,位置在京郊昌平的天壽山腳下。泰昌皇帝駕崩得太突然,事先沒有準備陵墓。時間緊急,財力有限,天啟皇帝便下令將泰昌皇帝安葬在閑置的慶陵。

侯震暘奉命為泰昌皇帝的葬禮監禮,護送梓宮去天壽山的皇陵。峒曾身穿素服,與父親同行。從紫禁城到風景優美的天壽山,有一百多里。天壽山是明朝「龍脈」所在地,散布著十座明皇陵,安葬了十位皇帝和他們的皇后,見證了明朝兩百多年的歷史。

正值霜降時節,百草枯敗,萬木帶霜,遠處層層疊疊的紅葉越發鮮艷,整個天空籠罩著悲戚的鐘聲。沿途經幡招展,哀慟聲不絕於耳。當肅穆的文武百官簇擁著梓宮緩緩前進時,送葬隊伍的最後面,卻是悠然地乘坐豪華大轎的「奉聖夫人」客氏。 父親和同僚們不悅的臉色表明了這是多麼無禮的舉動。

朝中臣子,無人不知客氏的名聲。她是天啟皇帝從小依戀的乳母。天啟皇帝即位後,對她和她的家人大加恩寵,待遇遠超一般的帝王乳母。天啟皇帝還嘉獎了貼身太監魏忠賢,將他升任司禮監秉筆太監。

朝廷官員一片震驚。他們認為萬曆和泰昌兩位皇帝剛剛去世,大肆封賞內廷不合時宜。他們更擔心,客氏與魏忠賢私下相好,客氏受到恩寵,魏忠賢必定成為皇帝身邊的紅人,會將手伸向朝政。

皇帝與朝廷官員的關係,類似行政機構中的上下級,可以共事,難以為友。皇帝與太監的關係則不同。皇帝如果寵信某個太監,二人能從生活上的主僕關係,發展成無話不談的私人朋友。從上千年前的漢朝,到唐朝,再到明朝,太監得志的現象數不勝數。

明朝初年,開國皇帝朱元璋為了避免宦官干政,下令禁止太監讀書識字。可是沒出一百年,太監的地位逐步上升,可以讀書識字,可以擔任官職。尤其是原本只負責皇家禮儀的司禮監秉筆太監,成為炙手可熱的權勢人物,甚至可以代替皇帝批閱奏章。

在天啟皇帝之前,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幾代,一百多年裡,皇帝不理政事成為常態。天啟皇帝即位後也沿襲了這種風氣,他疲於朝政紛爭,隱匿在後宮,將朝政大事交給魏忠賢,自己沉浸於木工活兒。

朝廷官員經常幾個月見不到皇帝,由憂轉怒。他們上書的奏章本應由皇帝親自批閱,現在改由司禮監秉筆太監代辦。他們沒法接受一群生理不健全、身份本卑微的太監處理朝政大事。何況,魏忠賢作為位高權重的司禮監秉筆太監,根本不識字。

在明朝,彈劾宦官的聲音隨著宦官勢力的增長而產生,到天啟朝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負責彈劾的官員稱為言官,也叫諫官,涵蓋六部(吏、戶、禮、工、刑、兵)的給事中、都察院的都御史、大理寺卿等職位。朝廷鼓勵言官給皇帝和朝臣「挑刺兒」,並且有「不殺言官」的規矩。從萬曆朝以來,言官「挑刺兒」的風氣越來越盛,好處是有效監督朝廷的運轉,壞處是導致皇帝不堪指責,更加不理朝政。

侯震暘擔任的吏科給事中就屬於言官。他生性耿直,年輕時就在書房裡懸掛了一幅「虛公正直」的捲軸。他擔任行人時,地方上超規格接待相府公子,唯獨他不參與,反而揭發公子的貨船偷稅漏稅。 不過,奸佞當道,要秉公諫言,他需要勇氣。

與魏忠賢和客氏對抗,侯震暘要冒極大的風險,他可能會觸怒龍顏,受杖午門。在朝的官員中,幾乎無人不知午門廷杖的場面。在太監、大臣、錦衣衛的眾目睽睽下,受罰的官員趴在布滿塵土的地面上,身上套著麻布兜,手腳被綁住,露出屁股和大腿,隨著一聲號令,棍棒如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