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江南 1、龍江村

展開一張公元1600年左右的江南地圖,如同從空中俯瞰大地,映入眼帘的是不計其數的河流湖泊,蜿蜒曲折,縱橫交錯,彷彿不是河流把陸地分割開,而是一片片陸地漂浮在漫無邊際的水面上。南直隸、蘇州府、松江府、太倉州、崑山縣、上海縣、嘉定縣……每一片陸地的形狀各不相同,輪廓圓潤,彷彿被流水打磨了稜角。

《尚書·禹貢》寫道:「三江既入,震澤厎定。」揚子江、吳淞江、錢塘江三條大江,以及數不清的支流,共同孕育了物產豐富的江南。

在吳淞江、泖湖、瀏河形成的巨大水面上,漂浮著嘉定縣的土地。在嘉定縣境內,大大小小的河流有一千兩百多條,將土地劃成無數支離破碎的小塊,包括五個鄉、二十四個都,涵蓋三個市、十七個鎮,以及更多的小村莊。 從地名里的浦、灣、涇、浜、塘、渡、瀝等字可以看出,所有的村鎮、田地都與水為鄰。

河流把陸地分開,橋又把分開的陸地連接起來。從縣城到周邊的村鎮,嘉定縣至少有一百七十多座橋。 一座座橋橫跨灰綠色的河道,隱沒在一片片低矮的灰黑色房屋中。有的橋身精雕細琢,石柱上刻著精緻的楹聯,彰顯著修橋者的威望,有的橋面樸素實用,只是一塊石板,卻凝聚了幾個村子的苦心。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維護,一座橋能供來往的百姓用上幾百年。

緩緩流動的水面上,不時有船划過。在江南,幾乎沒有哪個村鎮不通舟楫,家家戶戶都有船隻。也有生意人以經營客船為生,客船有不同的班次,按航程計費,無論白天夜晚,隨時可以買舟出行。一聲鑼響,纜繩解開,輕棹划動,水上的旅程便開始了。順風順水時,一日一夜,水路可行二百五十多里地,速度遠超在陸地上騎馬坐轎。

水、橋、船,將本地與外面的世界連接起來,把人們帶入更廣闊的空間。

蟠龍江是嘉定眾多河流中的一條。當地人說,蟠龍江是吳淞江的故道。它源自太湖,出蘇州後向東流,途中彙集多條小河,在嘉定境內水勢漸大,如游龍般蜿蜒,時而向東北,時而向東南,匯入吳淞江後一路向東,注入四十里外的大海。

在嘉定城南五十里外的蟠龍江北岸,坐落著一個小村子,叫龍江村。 村子建於元代,面積不大,東西沿江約一里,南北長僅半里。龍江村臨水而建,風景宜人,近處綠柳拂水,池鷺踱步,遠處舟楫穿梭,白鶴飛舞,依稀可以聽到漁家的歌唱。

村墟搖落後,詰曲一溪中。

竹樹余衰綠,煙雲冒晚紅。

鴉棲渾似葉,蘆靜不交風。

早稻新收得,江阡說歲豐。

這是侯峒曾筆下龍江村的夏日風光。

侯峒曾和他的雙胞胎弟弟侯岷曾、小四歲的弟弟侯岐曾就住在龍江村。比同齡人幸運的是,侯氏兄弟出生在村裡最富有的家族。

沿著蟠龍江北岸,雙鶴浦以東,小涇以西,山池以南,絕大部分是侯家的房屋和田地,面積約佔龍江村的三分之二。 侯家主宅內,最顯眼的位置陳列著朝廷對侯家先祖的封贈;家宅後的水岸邊是太初園,園內有假山,有涼亭,種植著梅竹桂柏;村東有侯家出資建造的關帝廟,以其科舉靈驗,受到村民的膜拜;不遠處有觀音堂,是侯家的香火院,在重要的日子裡,住持道人會為侯家誦經祈福;侯家在蟠龍江一帶擁有近千畝田地,僱傭佃戶耕種,定期坐收地租;家中的聚會總是高朋滿座,其中不乏大名鼎鼎的朋友,有文徵明、王世貞、歸有光、陳繼儒、徐學謨……

在侯家興起之前,龍江村也出現過幾個大家族,有聘請元代書畫家趙孟頫為塾師的沈家,有北宋文學家秦觀的秦家後人,當時的侯家只是以耕田為生的平民。為了家族的興盛,侯家已經努力了幾代人。

真正改變侯家地位的,是侯峒曾的曾祖父侯堯封。他是龍江村侯氏家族的第一位進士、第一位官員。

侯堯封雖出身寒門,但幼年受到良好的教育,這得益於他的父親。侯家的祖上是過繼到侯家的,四代單傳,才有了侯堯封。侯堯封的父親深知家族貧弱的滋味,終日勤勞耕種,賺錢為兒子聘請塾師,並拿出畢生的積蓄修建關帝廟,樹立了侯家在村裡的威望。侯堯封牢記父親的苦心,皓首窮經,終於在五十七歲考中進士,踏上仕途,從此改變了侯家的命運。

侯堯封一輩子娶妻一人,妾兩人,三人分別為侯家生下八個孩子,加起來一共二十四個 ,順利長大成人的不到二十個。侯家自此以詩書繼世,侯峒曾的父輩、祖父輩都是讀書人,交遊廣泛,常在自家的芙蓉池畔舉辦詩會,月下賞花,對酒吃蟹。酒飲光了的時候,家僕只需折一枝芙蓉池的荷花交給酒肆,酒肆便欣然賒酒。 在族人中,峒曾的父親侯震暘尤為好學,年紀輕輕已經考中舉人,遠近矚目,前途無量。

峒曾的母親龔氏十八歲嫁到侯家,她來自嘉定縣最有名望的龔氏家族。龔家自宋元以來就是仕宦人家,明朝中期更加聲名顯赫。龔氏的父親龔錫爵曾任廣西布政使,為正三品高官。龔氏家族的家業之大,從私家園林可見一斑。龔家在嘉定至少有兩處園子。一個是城內的龔氏園,園內山光潭影,鏤窗飛檐,以精緻玲瓏聞名江南;另一處是郊外的石岡園,凝聚了龔錫爵晚年的巨大精力,成為龔家與社會名流的聚會場所。

在富足的家境中,侯峒曾和他的兄弟們無憂無慮地成長。不過,讓孩子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家族的顯赫地位,而是曾祖父侯堯封常說的一句話。

每逢清明或中元,侯堯封率領族人在家廟舉行祭禮時,總會對滿堂兒孫做出訓誡。他在外為官二十多年,最常說的一句話卻是:「不願汝輩它日為第一等官,但願為第一等人。」

年幼的孩子們並不清楚「第一等官」和「第一等人」是什麼意思,他們只能從長輩口中了解曾祖父的官場浮沉:

侯堯封擔任監察御史時,發現福建建寧縣令的受賄行為,不顧此人與權相張居正有私交,毅然發起彈劾,由此得罪權貴,受到降職處分;他在江西為官時,重修鵝湖書院、白鹿洞書院,為明初建文朝的殉難大臣修建節義祠;守衛湖北襄陽時,力排眾議,為漢水岸邊的百姓修橋,惠民無數;擔任福建參政時,拒絕屬下暗示的中飽私囊之法,留下了清廉正直的官名。 他年近八十歲時告老還鄉,成為備受尊重的鄉紳。

當孩子們圍繞在侯堯封的膝旁,侯堯封常回憶起自己年少時在母親的紡車旁借光讀書的情形,勉勵兒孫勤學上進。 侯堯封還創建了侯氏家塾,每年出資邀請優秀的塾師,教導家族子弟讀書。 孩子們可以明白,侯家的一切榮耀都源自讀書。正是幾代祖輩埋頭苦讀,考場打拚,走上仕途,才帶領侯家過上了雅緻的生活,贏得了旁人的尊重。

峒曾和兄弟們知道,要保持家族的長盛不衰,他們依然要在科舉道路上奮力前行。

峒曾和他的兄弟從出生的一刻起,就浸潤在綿長濃厚的華夏文化中,這從長輩花費心思為他們取的名字可以看出。

峒曾和弟弟岷曾是雙胞胎,岐曾比兩位兄長小四歲。峒曾、岷曾出生時,七十六歲的曾祖父侯堯封非常歡喜,為兩個小嬰兒分別取了乳名大忠、大孝,希望他們能光宗耀祖。 峒曾長大後不再用「大忠」這個乳名,但如同預言一般,這個乳名伴隨了他一輩子。

孩子們開始識字後,長輩為三個男孩取了正式的名:峒曾、岷曾、岐曾。三人的名來自中國西北部的三座大山:崆峒山、岷山、岐山。崆峒山是人文初祖黃帝、伏羲的故鄉,號稱「道家第一山」。古代典籍《莊子》一書中記錄了黃帝向崆峒山的仙人廣成子問道的故事,按照名、字、號相關的取名法,峒曾把「廣成」作為自己的號;岷山綿延千里,是傳說中玉皇大帝與眾神棲居的天庭所在地,是嫘祖、大禹的故里,也是道教發源地;岐山是另一位人文初祖炎帝的生息之地,是周朝文化的發祥地,也是儒家經典《周易》的誕生地。

與高山之名呼應的是,兄弟三人後來取的字:豫瞻、梁瞻、雍瞻,分別來自華夏九州中的三個:豫州、梁州、雍州。瞻,當然是高瞻遠矚的意思。

駐足山巔,俯瞰九州。侯氏三兄弟的名字帶有一種天然的氣勢。

峒曾兄弟年幼時,和族人一起在龍江村侯氏家塾讀書,接受啟蒙教育。 孩子們描紅識字,熟背「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練習聲律和對偶。 對偶是作詩和寫文章的語言基礎,來源於大自然最常見的對稱現象,代表了中國人自古以來的審美趣味。任何能看到、想到的事物都可以尋求對偶,比如當別人說「彎弓月」時,如果能對出「大人星」,便是足以讓人稱讚的了。

遠近的村民都知道侯家有三個有出息的兒子,年少聰明。村裡流傳著不少侯家兄弟年少讀書的故事。

三人在家塾讀書時非常勤奮,放學回家後,知書達理的母親龔氏也常教導他們。家塾老師是來自松江府的林老先生,尤其疼愛他們。據說,林老先生告別嘉定時,對學生們說了一句「師生話別情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