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曇花一現

崇禎十五年六月初三日,夜半時分,平陸大地龍翻身。震壞城垣民居,山崖崩裂。

初四日,山西安邑地龍翻身,從西北起,聲如雷,官民廬舍俱倒,人有壓死者。

蒲州、榮河人多壓死。

山西省臨晉、垣曲、解州、沁源、陽城、壺關、夏縣、垣曲;陝西省潼關衛;河南省河內、武陟、繩池、陝州、閿鄉等州縣,均受到波及。

這次地龍翻身地跨三省數十州縣,連震不已,初九日又震,十三日又震,以至數十日方止。

後世根據描述判斷,震中烈度(Io)VIII,震級(M)為六級。

這個地震,在原本的歷史上,壓根沒有在大明朝堂上掀起什麼波瀾。

地龍翻身,不就死一些人而已么!

在這崇禎十五年,大明和滿清的決戰,以洪承疇、祖大壽被俘,山海關外,全部失陷為結束,震動朝野;張獻忠攻克舒城、廬州等地,聲勢浩大;李自成兵圍開封,左良玉等援軍皆敗。

這些事情,對於大明朝堂上的君臣來說,每一件事情都比地龍翻身要嚴重多了。

不過在這個位面上,建虜正在頭疼整頓自己內部;李自成和張獻忠的屍骨早寒,大明的百姓,基本上是處於一個安居樂業的狀態,雖然很多地方的日子還很苦,卻已經不復前些年的兵災、天災等等時候的凄涼。

而且崇禎皇帝非常重視各地的防災抗災,因此,當地震發生之後,秦、晉、豫三省受地震波及的官員,一邊開始救災的同時,一邊往京師加急上奏災情。

一開始的時候,崇禎皇帝還不是很在意。

他看重防災救災,由此帶來一個副作用,就是地方官府往往會把災情往大里說。如此一來,大災被地方官給搞定了,那就是一件大功勞了。而且萬一救災不到位,出了紕漏的話,也能有話好說。要是能獲得朝廷更多的物資撥給的話,那就是更好了。

對於這種情況,崇禎皇帝當然是禁止的,並且令地方都察院和廠衛巡查核實。但是,人的本性就是這樣,這種情況始終存在。

因此,這一次,崇禎皇帝還以為這地震應該不怎麼樣。至少在他的印象中,大地震似乎都是在西川那邊的。

但是,隨後的幾天內,源源不斷地信使趕赴京師稟告有地震。這些消息一匯總起來,發現這個地震的波及面光,而且還陸續發生好多天。

這一下,崇禎皇帝就立刻重視了。

一般來說,地震這種災害,還發生在半夜的,那危害是很大的。如果救治不力,還可能會伴隨其他自然災害,比如塌方、地陷、堰塞湖、泥石流等等。更為可怕的是,如果沒有人善後,屍體得不到及時處理,就很可能會引發瘟疫。

文華殿內,崇禎皇帝高居御座,底下兩排,分別是司禮監和內閣六部的太監文官。

只聽崇禎皇帝嚴肅地說道:「涉及秦、晉、豫三省的地龍翻身,朕已派人去督察救災情況了。這裡,朕想到了一個事情,必須好好議上一議!」

底下的太監文官聽了,都沒有異議,他們知道,皇帝是非常重視災情的,這一次,估計又是要頒布救災方面的旨意。

事實上,大明從太祖建國以來,就一直非常重視防災救災。崇禎皇帝在先期所做的防災救災,主要也是恢複、強化以前的一系列制度而已。

大明朝在災荒方面,有嚴格規定一整套流程,分別為:勘災,報災,蠲免,賑濟,積穀,捐納,旌獎等等。

其中勘災規定,不能只聽里長上報什麼就是什麼,地方主官必須親自去現場勘查災情。而報災從一開始強調不懼時限和不得匿災,到後來,就強調及時;

蠲免和賑濟是救災的核心,主要是指可以免除災民的賦稅或者改折,使災民不再付出;或者給出錢糧,無償或者有償地給災民,讓他們能渡過難關。

至於積穀,就是從洪武年間就開始的,在各地設立預備倉,專門儲藏備賑糧米。捐納是指富裕者捐谷入倉者,可以得朝廷賞賜散官,旌獎也差不多是這個意思。

在萬曆以前,大明在抗災防災這方面,一般多是地方官怠政,隱瞞;但皇帝還是非常積極的。哪怕是傳說荒誕不經的正德皇帝,還有一心只求長生的嘉靖皇帝,對抗災防災方面都是非常重視的。

史上最嚴重的關中大地震,死傷百姓達八十七萬之多,就是發生在嘉靖年間。朝廷救災也很努力,甚至派去災區的欽差,戶部左侍郎鄒守愚都在災區感染了瘟疫而殉職。

不過等到了萬曆年間開始,萬曆皇帝的怠政,就包括了抗災防災這麼重大的事情,也是因此,大明的國運,從萬曆年間急轉直下。到了明末之後,甚至欺上瞞下,視人命如草芥的情況也變得非常普遍。

比如,戶科給事中楊文舉奉旨帶三十萬銀賑災,結果他卻一路吃喝玩樂,地方官也樂於奉承招待,至於災民,早被他們忘記到腦後跟去了。

還有,州縣官員事先會探聽勘荒官什麼時候,從哪裡經過。於是,他們就在那個必經之地擺上施粥救災的架勢;堆儲材米鹽菜炒豆,還高竿懸黃旗,書「奉憲賑粥」,周圍全是找來的村民。官不到,一切不動;官一到,就鳴鐘散粥;等官一走,立刻收拾東西走人。

如此種種,一次兩次好多次,從萬曆年間開始積累,等到崇禎年間時,所有累積起來的惡果一起爆發出來,大明不亡就怪了!

此時,就聽崇禎皇帝對底下群臣說道:「大明疆域廣大,如果天災發生在離京師遙遠之地,比如此次地龍翻身,等京師這邊反應過來,就為時已晚。嘉靖年間的關中大地震,災區瘟疫橫行,也是救災不及時的體現。因此,朕絕對,對於我大明救災細節,朕欲和諸位再商討一下細節,而後頒行天下,令地方官照辦,可令救災能更及時,減輕災害對我大明百姓的影響!」

對此,底下文官太監,自然不會反對。

於是,崇禎皇帝就大明開國以來建立的這套防災救災體系,進行了深一步的探討。在商議了整整一天之後,或者可以說是在崇禎皇帝的主導之下,對現有體系進行了補充,最主要的不同是:

第一,給縣府這些地方主官規定了具體的災情級別,比以前更為具體,明確可以先賑災後上奏。這個在大明朝一開始也是有的,不過後來地方官都不敢這麼做。這次崇禎皇帝給了具體的依據並進行了強調。

第二,衛所軍隊參與救災。以前的時候,對於當權者來說,軍隊這個東西是相當敏感的。而且軍隊的職責,就是種田打仗而已。

不過在崇禎皇帝主導的這幾年內,已經陸續有一些地方的衛所軍隊奉旨參與到了救災當中去。如今,崇禎皇帝趁著這次大面積地震的機會,正式給衛所軍隊新增加了救災的職能。並且相關細節也給予明確:就是什麼災害等級之下,當地主官就可以先行調動什麼級別的衛所軍隊進行救災。

第三,對於救災中的細節,包括瘟疫防治等等後續的措施,也全都細化,形成一個規章制度,讓大明各地官府能做到有法可依,不至於真要發生什麼事情的時候不知道該什麼做,不但錯失救災的黃金時間,還會導致災荒影響的擴大。

最為關鍵的是,還對地方官府在救災中的行為進行定責,獎懲都有。發生了天災,如果救治得力,是可以趁此機會加分的;當然,救治不得力,那是要減分甚至治罪的。

第四,明確規定,在勘災環節,分明暗兩線,會有欽差巡查地方,看救災情況;也會有廠衛暗中調查,至於廠衛是一波還是幾波,是東廠還是錦衣衛,這個取決於皇帝的意思。

第五,捐納、旌獎兩個鼓勵民間參與救災的環節,崇禎皇帝也給予了強調。捐獻穀物,或者在救災中出力大的,最高榮譽是可以獲得皇帝的接見。

能和皇帝見面,就不止是榮譽那麼簡單了,地方官府知道你要去見皇帝,就怕你亂說話,必然也會優待;如果平時遭受有不公,能和皇帝見面也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途徑。這個新加措施,絕對是能鼓勵富戶的一種有效手段。

……

從這種種措施中,特別是和歷代大明皇帝一比較,大明的文武官員、還有百姓全都知道,當今皇上關心百姓,心繫百姓,急百姓之所急,絕對是真正的愛民如子。從新的條例一公布,崇禎皇帝的威望就又刷新了一波。

在崇禎皇帝忙著這個事情的時候,盛京城內,難得變得喜慶了起來。

討伐朝鮮的大軍回來了,不但帶回了很多糧草物資,金銀珠寶等財富,甚至還把朝鮮君臣也都給押來了。

難得有一次大勝,皇太極自然是要廣為宣傳,竟然親自出城迎接凱旋之師。當然了,他都出城了,那盛京城內,能出城的,自然也都出城了。

這次領軍出征朝鮮的,是豪格和岳托兩人。在全城人的矚目之下,他們兩人上前向皇太極行大禮,並大聲報上此次朝鮮之戰的戰果。

每稟告一句,皇太極的親衛便齊聲大喊,重複一聲,讓所有人都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