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楚王好細腰

崇禎皇帝把自己來自後世的有關瘟疫的記憶,都一條條讓鄭崇儉記錄了下來,整理成冊,首先軍中和陝西這邊,就分發執行。另外,也快馬送回京師,頒行天下,預防瘟疫。

當然,同時他也給了各級官府一道旨意,就是尋找郎中吳又可。這個人在瘟疫方面有天賦,在原本的歷史上都能靠自己寫出《瘟疫論》,那麼沒道理在這個位面上,經過崇禎皇帝的指點,他在瘟疫方面的成就不會更高!

第三份奏章,是一份舉薦奏章。

崇禎皇帝之前的時候,因為《農政全書》,特設農司,專職全國農業生產,提拔獻書的陳子龍為第一任農司員外郎,正六品。張國維獻上《吳中水利全書》,被崇禎皇帝直接提拔入內閣。

因此,京師那邊在這兩個例子參考下,司禮監掌印太監曹化淳堅持,便發給崇禎皇帝定奪這次的事情:江西分宜縣教諭,舉人宋應星獻上《天工開物》一書。

這本《天工開物》,相信後世很多人都聽說過,就刊印於崇禎十年。當時的時候,宋應星覺得宦途無望,只是一個教諭而已。因此就潛行雜學。甚至他都在這本《天工開物》的序言中直接就說明了「丐大業文人,棄擲案頭,此書於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

可他怎麼都沒想到,崇禎十二年初的時候,事情竟然有了轉機,皇帝一道旨意下來,就是要求才。《農政全書》,《吳中水利全書》,這些原本也是被他認為和仕途無關,和他這個《天工開物》差不多的刊物。可是他沒想到,這兩本書竟然受到皇帝如此重視。因此,他就帶了一點期望,也趕往京師,進獻這《天工開物》了。

崇禎皇帝看過明末的小說,那個時候,就聽說過《天工開物》的名字。此時,他又翻了翻隨奏章一起快遞過來的《天工開物》,不得不說,這本書是對這時候的技術做了一個系統性的總結,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技術體系。

「不錯,不錯!」崇禎皇帝看著這本《天工開物》,忍不住連聲贊道,「這個宋應星,是我大明之棟樑也,差點就埋沒了!」

鄭崇儉聽到皇帝評價如此之高,不由得有點好奇,這邊書上到底寫了什麼呢?

他在想著,崇禎皇帝卻提硃筆在奏章上批複了,賜宋應星同進士出身,仿農司,再新建一個開物司,由宋應星擔任第一任開物司員外郎,正六品。

如此一來,宋應星原本是個沒品級的不入流小官,一下就提拔成了正六品,而且還只是舉人出身而已。任何人見到這個任命,都能感覺到皇帝對宋應星的重視!

崇禎皇帝之所以如此重視,不是因為後世聽說了《天工開物》的名聲。而是他從中看出了宋應星系統地總結科學技術,因此,就想給他一個良好的環境,讓他把天工開物再進一步去細化,最好把天工開物的那些細節再深入,追究源頭,再創新改進,從而形成一個真正的屬於大明特色的科學技術體系。

放下御筆,崇禎皇帝心情很好,笑著對心有好奇的鄭崇儉說道:「這個宋應星,在序言中說什麼傷哉貧也!欲購奇考證,而乏洛下之資;欲招致同人,商略贗真,而缺陳思之館。呵呵,以後朕給他錢,給他衙門,甚至朕都可以親自指點他,希望他不要讓朕失望了!」

「陛下學富五車,這宋應星要能得陛下指點,想必能有所獲的!」鄭崇儉陪著笑臉回答道,「不知這書,微臣可否一觀?」

想看書,當然沒問題了!崇禎皇帝當即點點頭,而後自己開始考慮起後世的一些技術,看怎麼適合這個時代的。就比如自己想做得那個事情,或者就讓宋應星來打理,說不定會更好一些。

他在想著,鄭崇儉已經快速看了起來。而李若璉,也是不著痕迹的移步過去,探頭看看。

在他的內心,其實是很羨慕那些會做學問的人,寫得好了,不但留名後世不說,還能得皇上賞識,平步青雲。

這一刻,李若璉的心中不由得也升起一個念頭,自己要不要寫一本怎麼破案,怎麼審訊,怎麼刺探消息的書?

其實,不止是他有這個念頭,就是鄭崇儉在看完之後,他也有了寫書的念頭了。

這正所謂「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皇帝的喜好,能很大的影響大明!

隨後,崇禎皇帝又看了一封有關這段時間來京師那邊事情的總結奏章,比如,畢懋康已經到京師就職,大明皇家銀行的日常情況,太子的學習情況等等。

對於這些,他看過就看過了,並沒有特意批複。

當天傍晚,有快馬疾馳而至,是來稟告說,南邊的李自成賊寇已經躥入河南。

崇禎皇帝一聽,便立刻下旨,第二天就出發南下。

已經提出了「均田免賦」的李自成,和其他流賊就有了顯著的區別,算是李自成蛻變的開始。如果換了別人穿越,可能還樂見其成。可關鍵問題是,自己穿越成了大明皇帝,這是來爭民心,奪天下的,必須要儘快滅了他才行。

與此同時,新任五省總督陳奇瑜已經趕到了襄陽,接替了熊文燦的職位;而熊文燦則在錦衣衛的押解之下,出襄陽去京師。

陳奇瑜要做的第一件事,自然是以勇衛營為基本盤,隨後就傳令諸將到總督行轅商議圍剿流賊一事。

這道命令到了總兵左良玉這裡後,他並沒有馬上動身,而是猶豫了。

猶豫的原因沒有別的,因為他怕!

雖然陳奇瑜好像並沒有處罰他的意思,只是讓所有將領去商議圍剿流賊而已。但是,他自己的事情自己知道,他怕了!

之前的時候,皇帝下旨,說援剿總兵祖寬身為大明一方總兵,卻形如流賊,劫掠百姓,不知道多少百姓枉死,造成多少百姓家破人亡,實在是罪不容赦,斬立決,傳首九邊。

到後來,又有大同總兵王朴,不聽上司,也就是盧象升指揮,私自逃跑;而後又殺良冒功,同樣被皇帝判了斬刑。

這兩個被殺的總兵所乾的事情,他左良玉全都干過。按照如今皇帝的脾氣,他不以為,皇帝會高看他一眼,因此而放過了他。

在原本的歷史上,左良玉這次追剿張獻忠而被伏擊,以至於丟盔棄甲,一敗塗地,他因此被貶官三級,戴罪立功。

因此,左良玉不管從那個角度來說,都是擔心朝廷要辦他。如果換了以前的話,他並不擔心,因為他第一個是朝中有人,第二個是朝廷能打的軍隊不多,他這個就算一支了。他相信以他的實力,朝廷不敢怎麼樣他。

然而,前面已經有兩個總兵被殺,說明皇帝並不會因為軍隊有實力而放過。要不然,王朴的大同軍如何不知道,祖寬那支軍隊,戰鬥力也是不弱的。

憂心之下,他便召集手下將領議事。

「如今新任五省總督傳令本帥立刻前去襄陽議事,可本帥擔心出事,你們以為如何?」左良玉看著手下這些將領問道。

他手下悍將張勇有點疑惑地抱拳問道:「大帥,何以如此擔心?難道朝廷就不怕把我們逼反了么?」

左良玉聽了,便把他擔心的原因說了出來。

之所以這麼坦誠,一是在場的這些人都是他的心腹手下,二是他劫掠地方的事情,都少不了這些手下將領一份。如果朝廷真要嚴懲他左良玉,那麼這些將領也肯定跑不了。

左良玉說完之後,嘆了口氣道:「本來還有侯大人在朝能說句話,可是前幾年被宋之普等奸人奏劾侯大人靡餉誤國而關在監牢,原本楊大人得侯大人之託,對我等也是不錯,可如今,楊大人又被皇上處死,朝中已無人也!」

他所說得侯大人,指得是東林黨人侯恂,當年正是侯恂在當總督時,收留了因為犯了軍規而被免職的左良玉,並且在短短的一年時間內,提拔他當了副將,也就是副總兵,這才有了左良玉以後領大軍的事情。可以說,侯恂就是左良玉最大的恩主。

在原本的歷史上,這一次左良玉打了大敗仗,卻能戴罪立功,基本沒有任何影響,也是因為楊嗣昌力保他。不過如今楊嗣昌被殺,朝中就又少了人,就由不得左良玉不擔心了。

如果不是朝中有人,在原本歷史上,他三番兩次的擁兵自重,不聽調遣,結果都是沒事,而賀人龍後來學他,卻落個被殺下場,這就是區別。

因此,在場的這些將領聽到左良玉這麼說了之後,不由得都沉默了。他們感覺,這一次的難關,似乎有點難過了。

忽然,張勇揮手輪了個大圓,情緒有點激動地說道:「他娘的,既然要逼我們,那不如反了算了!我就不信了,朝廷就靠那一萬多勇衛營,還能怎麼了我們吧!」

很顯然,在他看來,朝廷之所以要治罪他們,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有勇衛營作為依仗了。

他這麼大逆不道的話說出來,在場的人當中,卻沒有人驚訝,似乎這種話對他們來說,壓根就沒什麼好吃驚的,甚至另外一個將領還馬上附和道:「對,朝廷既要我們打仗,又不給軍餉,我們不去搶,難道還要餓死么?這樣的朝廷,遲早完蛋,反他娘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