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病毒營銷的網路擴展 第12章 將社交轉化為資本:邁向盈利之路

→Lotame

產品:廣告

營銷策略:目標用戶

盈利方式:繳費

→Tagged

產品:社交網路網站

病毒式策略:邀請人模式、推薦人模式

盈利方式:廣告

→Craigslist

產品:分類廣告網站

營銷策略:目標用戶

盈利方式:廣告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這絕對是一句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箴言,尤其適合用來形容技術轉型之初的狀況。

1876年,將電話機視作「電動玩具」的西聯公司(Western Union)主席把亞歷山大·格拉漢姆·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拒之門外,並取笑其將電話裝進每個家庭的想法不過是「異想天開」。

1878年的巴黎展會結束後,來自牛津大學的教授伊拉思謨·威爾森(Erasmus Wilson)也同樣預言過電燈的命運,稱其必將「隨著展會的結束而熄滅,並從此銷聲匿跡」。

1903年,一位密歇根州的銀行家還曾建議自己的客戶們不要投資亨利·福特的公司,因為「馬將一直存在,而汽車不過是一時的新鮮而已」。作為微軟的創立者,比爾·蓋茨在發現互聯網的潛力這一點上也比其他人落後了很多年。

誰說網路無利潤

20世紀90年代初,互聯網進入了爆炸式發展的階段。當時,許多人都不認為這玩意兒能帶來任何經濟上的效益。在1996年12月的一次會議上,麻省理工學院多媒體實驗室創始人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Nicholas Negroponte)曾試圖反駁所謂「網路無利潤」的固執想法,並以「神志不清」一詞形容持有該觀點的人。

想要證實自己的觀點,尼葛洛龐帝必須先向人們證明在網路上分享信用卡信息是安全的。作為一名才思敏捷的數碼行業觀察員,尼葛洛龐帝雖然還無法就如何才能在互聯網上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商業帝國給出清晰的答案,但他知道總有一天,通過互聯網買賣商品的行為必將擁有一個價值萬億美元的市場,而這些「數碼貨幣」也必將無處不在。隨後,一大批如eBay、PayPal、雅虎、谷歌以及亞馬遜這樣的績優企業面世了。除了eBay之外,這些公司都在連續虧損多年後擁有了超過10億美元的市場資本。eBay衍生出了一整套生態系統,賣家以在裡面出售商品為生。亞馬遜的Marketplace也是如此。時至今日,已經有上百萬個小商戶在互聯網上紮根,「網路無利潤」這句話也早就煙消雲散了。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考慮到搜索業務並無實現資本利潤的可能,許多專家宣稱其並非一項獨立的產品。受此影響,Yahoo、Alta Vista、Lycos等公司便卯足了勁兒決定將自己打造成能夠滿足用戶所有需求的「超級門戶網站」。搜索業務也就理所當然地成了招攬用戶的手段,但其目的不過是為了讓訪問者留下並使用如新聞、星座、財富、聊天室以及天氣預報等服務而已。谷歌的出現顛覆了人們的常規認識。就在各個門戶網站集中資源增加服務選項的同時,由於忽視了搜索技術之間的差異,這些網站紛紛中斷了對該技術的關注而使網站上塞滿了各式各樣的內容和廣告。相比之下,谷歌頁面上簡潔到只剩下一個孤零零的搜索框。

不久之後,谷歌推出了新的廣告業務——關鍵詞搜索。用戶在谷歌的搜索欄裡面輸入如「咖啡機」之類的關鍵詞後,搜索結果的上方及右側便會出現商家或個人通過競價所刊登出的文字廣告。由於這些廣告都是在搜索者急需尋覓相關信息時及時出現的,其宣傳效果自然不言而喻。試比較:是在電視上播廣告,或在網上掛出網幅廣告,然後寄希望收看者里剛好有一小撮打算買車的人效率高?還是在用戶正在網上研究買什麼樣的車型時拋出極具針對性的廣告效率高?關鍵詞搜索業務是整個搜索行業的革新,而谷歌更是從這些廣告中一分一毫地積攢出了數十億美元的財富。

Facebook一類的社交網站也在尋找新的廣告業務,可問題在於傳統的網幅廣告已經失效了。在互聯網產生初期,由於用戶們從來沒有見過網幅廣告,其點擊率能達到50%之多(「嗯?這個按鈕是做什麼用的?」)。之後,點擊率便開始穩步下滑,即便是10年之前,這一數字也能達到6%,到如今卻只有1%左右。社交網站所面臨的問題則更為嚴峻,其原因在於FaySpace用戶通常會在網路上花費大量時間,而一個人花在網路上的時間越多,他就越不可能去看廣告。現在回想起來,幾乎沒有任何人能想起身邊誰曾點擊過這些網幅廣告,但這些可點擊的廣告,竟然就構成了整個互聯網行業的基礎,真可謂妙哉!妙哉!

商人與消費者的軍備競賽

這樣的變化只是商人和消費者大戰中最新的一輪而已。在那個還只有收音機、報紙、雜誌和三個電視網路的年代裡,營銷人員尚且還能抓得住觀眾的眼球。1950年,若是在電視劇《我愛露西》()里插播一則廣告,1/3的觀眾都會老老實實地坐在電視機前將它看完。但今天,面對一個有著數百個電視頻道、數千種出版物、網站、博客、社交網站,以及數百萬個可以插入廣告的新媒體,營銷人員的評價卻是「零散的」。簡而言之,即「內容利基化」。這正是《連線》雜誌的編輯克里斯·安德森在《長尾理論》一書中所闡述的重要前提。當這一概念被應用到媒體領域時,科技企業家、達拉斯小牛隊老闆馬克·庫班(Mark )用他的「長尾市場效應」作出了如下解釋:「隨著媒體和娛樂方式的增加,競爭和領先所需的成本也在增加。」問題就在於:消費者們已經越來越討厭自己所做的事情被廣告打斷,營銷人員要怎樣才能層層突破,將信息成功傳遞給他們呢?

這場激烈的對抗已經持續了數十年,在Radius Marketing的創始人大衛·施瓦茨(David Schwartz)看來「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有多少次你在工作中接觸了無數人,離開辦公室回到家卻一點都想不起自己曾做了什麼?」他問道,「我們的大腦很擅長過濾同自己生活無關緊要的內容。」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很多人甚至根本看不見網站上的網幅廣告。

TIPS:病毒營銷

人們只看到了自己想看的東西:想讀的新聞,有趣的視頻,對手頭工作有用的信息。這是一種選擇性視覺,是一種感官超負荷時過濾信息的方式。這種演變推動了技術的變革。廣告商革新了廣告技術,儘可能地挖掘一切手段讓廣告直達消費者手中,而消費者們卻紛紛變成了過濾信息的高手。從根本上說,這就是一場媒體行業中的軍備競賽。

第一回合,廣告商們試圖用音量大得多的廣告打斷觀眾們正在收看的節目,但這個小伎倆卻被遙控器上的靜音鍵繞開了。之後,電視頻道把節目中的廣告時間從20世紀60年代的每半小時3分鐘(每小時6分鐘)增加到了今天的每半小時8分鐘。可是,如果廣告都集中在節目最後,消費者們必然會拿起遙控器跳轉到其他頻道。為了保持收視率領先,電視台開始一個接著一個地播放電視節目。作為應對,消費者們將數字錄像機抱回了家,開快進看已經錄好的節目。見招拆招的廣告商只能努力把廣告做得無比引人入勝。研究顯示,這個辦法至少暫時奏效了,假若電視觀眾對廣告開頭的幾句話感興趣,他們就有接著看下去的可能。換句話說,廣告必須提供價值。

這場戰役同時也蔓延到了其他媒體。營銷人員在網路上擺滿了彈窗廣告,但精通電腦的消費者們卻給瀏覽器裝上了廣告攔截器。廣播電台把越來越多的廣告塞進廣播節目里,但隨著重複播出的商業廣播節目變得越來越讓人頭昏腦脹,聽眾們便開始紛紛轉投iPod和衛星廣播。低水平的營銷人員想群發垃圾郵件,網路內容提供商(ISP)卻給出了垃圾郵件過濾器——以每天數十億封的速度攔截著這些垃圾郵件。除此之外,消費者也在不斷調整著自己的郵件過濾器。

今天,「投入」已經成為流行詞語。我們需要找到能讓觀眾與電視廣告互動、點擊和下載廣告的動力。「觀眾更傾向於傳播自己覺得有趣的內容。」Borrell Associates市場研究公司的總裁之一、新聞評論家科爾比·艾特伍德(Colby Atwood)說道,「人人都喜歡同朋友分享有趣的東西。」實現這種價值傳遞的基礎不只是簡單的娛樂快感。

TIPS:病毒營銷

「承諾」是建立客戶與商品之間聯繫的重要因素,因此,人們希望只有當自己準備消費時,銷售人員和廣告才會出現,其餘時間它們都杳無音訊才好。我們可以把這樣的想法看作消費者心目中由高科技行業、零售業以及製造業共同創造的「準時制」配送方式。

如果做得好,它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