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病毒營銷的網路擴展 第9章 Flickr,MySpace與YouTube,易傳播的易傳播品,易堆疊的易堆疊品:擴展病毒式平原

→Flickr

產品:照片分享社區網站

病毒式策略:有機式

盈利方式:高品質付費服務

→MySpace

產品:社交網路網站

病毒式策略:邀請人模式、有機式

盈利方式:廣告

→YouTube

產品:視頻分享網站

病毒式策略:有機式

盈利方式:廣告

推出PayPal之初,全美只有不到10%的家庭用上了寬頻。2004年2月,這一數字上升到了30%,2008年更是逼近70%。網路的高速發展並非得益於台式機的普及,移動設備才是增長速度最快的寬頻項目,並在很大程度上擴展了病毒式傳播平原的面積及其涉及範圍。 它以維基平台、照片和視頻分享網站、社交網路以及數以百萬計的博客的形式增強了網路的合作性、互動性和公用性,有效搭上了這股更大的連通性浪潮。這些網站的數量自2003年起每5個月便會翻一番,增長速度遠高於寬頻網的普及速度。作為一個整體,整個博客圈就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病毒式網路,其中每一個茁壯成長起來的博客都為自我出版的簡易性作出了有力的證明。

博客,一個創意市集

「博客」(Blog,網路日誌,web log的簡稱)並不是一個聽起來悅耳的好名字。它聽起來更像人在吞下一整盤烤玉米片或者被灌下好幾杯龍舌蘭烈酒後才會發出來的聲音。通過在博客上發表博文、閱讀以及評論博文,眼下數以百萬計的網友正持續不斷地塑造著這些構成博客圈的彌母和創意,並通過網上廣為流傳的鏈接來到這裡。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博客圈的運行方式與開源程序頗有些相似之處。結為鬆散聯盟的程序員們一道對軟體進行修補、添加新功能,並將其分享給感興趣的用戶。

當然了,博客圈的存在時常會讓我們無法專心致志地思考問題,上面也充斥著各種虛偽的讚美、刻薄的諷刺、無聊的討論、刻意的報復和滑稽的幽默。它是霍布斯主義的精確體現——這裡總有內容低下、言語粗俗,但好在精悍短小的帖子。但從好的方面來看,它又是一個創意集市:最傑出的思想總是能獲得最崇高的地位,體現了絕對的能力主義。

實際上,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之際,備受美國各政黨歡迎的博客宣傳就與傳統的新聞報道制度發生了多次激烈碰撞。在數次對抗中,博客不僅沒有被對手擊倒,反而屢佔上風:內特·希爾(Nate Silver)、安德魯·蘇利文(Andrew Sullivan)、《科斯日報》(Daily Kos)、「市政廳」(Town Hall)、Politico以及《赫芬頓郵報》等政治博客不僅為網民提供了大量選情分析,還爆出了不少猛料。從整體上來說,2008年博客報道的深度要遠高於1996年、2000年以及2004年大選。

TIPS:病毒營銷

有了博客,互聯網上的每個人都可以走進任何人的生活。許多概念通過陳述、互辯、分割、細化、豐富、精簡、拆卸、揉捏和塑型,終於演變成了優秀網路社區最喜聞樂見的「大雜燴」。

盡享數碼便利的博客圈與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有異曲同工之妙,在這裡,信息成了貨幣。無論及時更新還是事後跟進,我們都必須時刻跟上,並投身到這個圈子中。以前,博客還僅僅被當作糾正主流新聞媒體的工具。如今,它已經成為主流媒體之外不可或缺的信息補充資源,甚至在極個別的情況下成為主流媒體的替代品。這樣的轉變最早可追溯到2005年7月倫敦爆炸案的發生。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前主席邁克爾·K·鮑威爾在收看電視報道時,發現絕大多數重要圖片竟然並非出自新聞機構攝影記者之手,而是由事發現場的目擊者們用手機和數碼相機記錄下來的。

我們常告誡記者不要情緒化,就好像醫生不能和自己的病人談戀愛一樣。但親歷災難的人們卻能夠在報道現場同時抒發自己深切的感情,講出動人的故事。這種感覺是待在警戒線以外的記者們無論如何也無法給予的。

對於鮑威爾而言,倫敦爆炸案的相關報道表明,寫博客已經演變成一種袒露心聲、從個人角度講故事的藝術。「它會給你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鮑威爾在觀看過不少博文和Flickr上的圖片後表示:「這種感覺和收看的報道、上MSNB讀文章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它們雖然很好地報道出了現場的實情,但還是稍顯陳舊,少了些人情味。」

Flickr,第一個堆疊在博客圈上的病毒式網路

Flickr是一家頗受歡迎的照片分享網站,也是第一個堆疊在不斷擴展的博客圈上的病毒式網路。和許多網路創新產品一樣,它也是從一個截然不同的原始創意開始,才作出了今天這番成績。Flickr的創始者卡特琳娜·費克(Caterina Fake)和斯圖瓦特·巴特菲爾德(Stewart Butterfield)於2002年結婚。結婚兩周後,他們開始研發大規模多人在線遊戲《永不結束的遊戲》()。這兩位資深博主本打算建立一個由社群互動控制的虛擬世界,是早於《魔獸世界》()和《第二人生》()的先驅者。

聽完費克的描述,你肯定會懷疑《永不結束的遊戲》是不是誰嗑藥嗑多了以後才想出來的創意:它不僅有古怪虛構的情節(玩家如果找到了遊戲中的「袋熊口哨」,只需吹動口哨,就會有許多袋熊寶寶爬到他身上),也有本真的一面——玩家可以個人或組團開公司、製造商品、尋找資金、擴大宣傳,從而變成大富翁。「你還可以在擠滿人的屋子裡灑神奇的金粉雨鼓勵隊友,提高大家的情緒值。」她說道。這款遊戲的目標市場是互聯網,它並不是那種可以包裝成冊、放到百思買的貨架上銷售的普通遊戲,也無法引起投資人的興趣。

為了湊夠資金,這對年輕的夫妻先是抵押了自己的住房,又向親朋好友借來了一些錢。但這還是不夠。他們雖然頗受打擊,但沒有心灰意冷,而是決定先把自己宏大的野心降低一些。由於遊戲本身最關鍵的特色之一就是即時通信功能,巴特菲爾德建議在對話中增加圖片功能。他們都覺得這個想法「非常酷」。

2004年上半年,費克和巴特菲爾德在一家網站上發布了自己的遊戲,結果並不盡如人意。問題主要在於,它並不是一款可以獨立運行的產品。如果用戶們所用的通訊軟體不同,就無法享受這款產品帶來的好處。於是他們又搭建了一個擁有照片分享功能的原始社交網路,並加入了「標籤」功能方便用戶管理圖片。巴特菲爾德和費克知道,越來越便宜、越變越強大的數碼相機對網路有著極為強大的影響力。正如費克所言,這意味著攝影「已經與它的傳送方式相剝離了」。

對於像費克這樣硬碟里存了成百上千張相片的業餘攝影愛好者而言,如何將這些望不到頭的JPEG文件按照內容組織起來是一個頗令人頭疼的問題。她當然可以把它們放到不同的文件夾下面,但面對這樣一個無限複雜的組織難題,這個做法未免有些太過簡單了。

如果她最好的朋友在去柬埔寨度假時於日落前同導遊背包里逃出來的小猴「費爾奇」在吳哥窟前合了一張影,那她應該把這張照片放到哪個文件夾下面?「度假」?「吳哥窟」?「梅琳達」?還是「猴子」?有了標籤功能,用戶可以依照以上任何一個關鍵詞找到這張照片。由於所有人都可以給這張照片貼上標籤、張貼評論,它更成了一種頗具民主色彩的組織方法,體現出了Flickr一貫的使命——具有像博客一樣的公開性。

為了讓用戶們能夠長時間待在網站上,絕大多數照片分享網站都或多或少地扮演起了門戶網站領導者的角色,而Flickr則立志於通向更為廣闊的空間。 由於博客用戶可以鏈接到整個相冊,Flickr的用戶可以與整個社區甚至整個世界分享屬於自己的照片。第一份線上報紙曾經模仿過自己的紙版形式,而線上雜誌之所以會被稱為「志」(zines),也是因為它們都清一色地借鑒了自己之前的(相似的)技術。照片分享網站Ofoto、Shutterfly、喀嚓魚也不例外,同樣模仿了前數碼時代相冊所擁有的外形和感覺。作為Web 2.0時代產物的Flickr卻並非如此。「水母的水生習性決定了它的特質,」費克說道,「Flickr的特質也是由其本身的數碼特性決定的。」

《永不結束的遊戲》社區上的成員成了Flickr網站的第一批用戶,費克也開始積極幫助新用戶熟悉其他成員。在她看來,這絕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她會發送類似「我注意到你很喜歡『挪威黑色金屬』樂團呢,還有一位用戶也很喜歡他們哦」的消息,也會在網站上留下「你住在匹茲堡?這裡還有一位從匹茲堡來的朋友呢」之類的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社區很像一個剛剛才開始熱鬧起來的聚會,你必須做一個好主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