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病毒營銷的建立 第2章 馬賽克傳奇與網景繁榮:第一輪網路病毒營銷

→網景

產品:免費網頁瀏覽器

病毒式策略:有機式

盈利方式:高品質付費服務

→SLIDE

產品:第三方插件

病毒式策略:邀請人模式

盈利方式:廣告

通過使用傳輸協議,英國學者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成功發明了萬維網,使用戶得以在文檔中嵌入超文本鏈接,將世界各地的信息連接起來。但在此後兩年里,所謂的「信息高速公路」卻差得和坑坑窪窪的鄉村小道有得一比。

20世紀90年代初,萬維網的瀏覽量還不及整個互聯網的1%,線上網站的數量也屈指可數,實在是沒什麼看頭。即便是最厲害的電腦高手想上網四處轉轉都是件麻煩事——這可正好合了伯納斯–李的心意。按照他的構想,萬維網就應該是高智商精英們以文字交流為主的學術烏托邦,要是普通人隨隨便便就能上來編個雜誌、寫個日記、再貼上愛貓的照片做裝飾,那可就糟糕了。他擔心萬維網徹底淪為人人都能使用的大路貨。如果有人實在需要給論文配上圖表或插畫,伯納斯–李便會把它們都上傳到文件傳輸協議(FTP)上去。

由於僅有極小一部分的電腦迷們才會使用應用程序,相比硬體的發展水平,軟體的發展滯後了整整10年。用戶們利用Gopher尋找文件,用FTP下載和傳輸信息,用遠程登錄和其他電腦取得聯繫。樂於嘗鮮的用戶們通過加入網路社區(比如洛杉磯的Well社區)、註冊新聞組、往來聊天室等方式在網路上相互聯繫,聊的大多與色情和偶像有關。人們需要會用Unix操作系統並擁有名為TCP/IP的通信協議才能瀏覽網路。用戶無法在萬維網上搜索信息:如果記不住網址,就沒法瀏覽網頁。一旦出現這種情況,你就得在電腦里輸入如天書一般的地址和指令。

專業人士和普通用戶所用電腦類型的不同更進一步強化了兩者之間的差異。電腦高手們大多使用校園網路內常見的Unix系統,而普通用戶則通常使用Macs或Windows系統。所以儘管「萬維網」名頭響亮、概念宏大,但盛名之下卻難副其實。

就讀於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計算機科學專業的21歲學生馬克·安德森(Mardreessen)下決心要改變這種現狀。安德森從小在威斯康星的農村長大,父親是一位種子銷售員,母親則在一家名叫蘭斯恩德(Lands End)的郵購公司做理貨員。安德森在還沒摸到電腦前就認準了自己將來一輩子都會和電腦打交道。10歲的時候,他從當地圖書館借來了電腦書,自學了Basic語言(一種編程語言)。11歲的時候他編寫了自己的第一個應用軟體:一個能幫助他解答數學題的虛擬計算器。結果由於管理員夜裡下班關掉了電源,安德森的傑作被毀於一旦。

不久之後,安德森的父母砸下595美元的重金為他買回一台odore 64電腦。他把電腦連到電視機上,把文件儲存在卡帶里。不久之後,他開始認識到硬體的性能是有限的,但軟體的性能卻是無窮無盡的。只要程序能夠正常運行,沒有什麼功能是實現不了的。

進入大學之初,為了將來能拿到優渥的薪酬,安德森選擇了電子工程專業,而後卻由於課業負擔較少轉學到了計算機科學專業。在國家超級計算技術應用中心(National ter for Superputing Applications)做時薪6.85美元的零工期間,安德森除了編寫3-D繪圖程序外,還經常去網路聊天室里消磨時間,或者在網上閑逛。尋找網站的重重困難時常讓他分外頭疼。

伯納斯–李於1991年2月發布的瀏覽器只能在機器上使用,但這種機器為數甚少,而且只能像電傳打字機一樣每次顯示一行文本。其他隨後發布的瀏覽器也都不盡如人意。赫爾辛基科技大學學生於1992年4月發布的Erwise是第一款能夠在非機器上運行的瀏覽器,但隨著學生們的畢業和研究方向的轉移,瀏覽器的研發陷入了停滯狀態。更糟糕的是,它是用芬蘭語編寫的。源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Viola瀏覽器嵌入了樣式表和表格,還附帶了便於用戶追蹤訪問歷史、標記喜愛網站的書籤功能。但它複雜的安裝過程卻令人抓狂。斯坦福大學線性加速器中心研發的Midas瀏覽器只能在裝Unix和Vax系統的電腦上使用,而Mac則是第一台專門為蘋果機研發的瀏覽器。

安德森決定自己編寫一款瀏覽器。這款瀏覽器將集遠程登錄、Gopher和FTP功能為一體,界面美觀且便於操作。由於伯納斯–李的萬維網設定了網路程序的標準,在互聯網的進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安德森決定以萬維網為基礎搭建該款瀏覽器。

18世紀時,通過統一標準度量衡,歐洲各國的經濟實現了從農業和家庭手工業向大型工業化的轉變。美國在獨立戰爭前,不同的幣值同樣阻撓了各殖民地之間經濟的流通。18世紀90年代,埃里·惠特尼(Eli Whitney)通過發明可以互換的步槍零件攫取了巨大的財富,機械終於變得可以維修,並更為高效。伯納斯–李所提出的標準雖然很有可能會對數碼通信行業產生同樣巨大影響,但其本身所能觸及的範圍卻還不夠深遠。與17世紀歐洲的跨國貿易一樣,瀏覽網路是一件勞力、費時且只有能熟練運用交換媒介(這裡特指神秘的電腦系統)的人才能做的事情。

1866年跨大西洋電纜還沒有建好之前,國際間最快捷的通信方法莫過於將信鴿偷偷帶上漂洋過海的船隻,等快要到岸之後再將其放飛。20世紀初,被稱作「跑腿小子」的股票交易員們來回奔跑於各經紀人辦公室之間。他們大聲喊出的報價被發成電報,印在第二天的報紙上。氣動管里塞滿了被氣壓擠得緊緊實實的小件緊急包裹,其中有郵件,有購股申請,甚至有附近客戶寄來的現金。之後,電話、電視、廣播等陸續登上了歷史舞台。然而直到互聯網發明之後,遠程視聽即時交流才終於成為現實。無論身在何處,人與人之間都能實現連接。這樣的技術將對全世界產生多麼重大的影響啊!安德森滿腦子都是這樣的想法。

他還需要幫助。一開始,NCSA的全職程序員埃里克·拜納(Eria)以工作太忙為由拒絕了他的要求。但安德森沒有放棄。他不斷描述萬維網神秘的一面,並將其稱為一個將會徹底顛覆人們獲取信息方式的平台。他一次又一次地慫恿這位同事。他深知,說服拜納最奏效、百試不爽的方法莫過於告訴他這件事實現起來有多不可能。

這兩個人可算得上是一對天造地設的搭檔。相比安德森的野心勃勃和雄才大略,拜納個子矮小、體型消瘦但結實,性格內向,是那種低頭看見桌子就能聯想到其材料分子式的科學狂人。而安德森是一個天生的冒險家,相比「憂心忡忡」的拜納,他無疑擁有一顆「狂熱的進取心」。喬治·吉爾德(Geilder)是這樣描述他們的:安德森「性格外露」、「用起寬頻來毫不吝嗇網路資源」;拜納則像計算機中的「按位」,行事非常「專註」。

馬賽克,互聯網上第一件暢銷品

在項目得到批准之後,兩人於1992年末開始了編程工作。安德森想給瀏覽器增加圖片處理功能。但和伯納斯–李一樣,拜納擔心人們會濫用此項功能。同時,由於圖片文件比文字文件要大得多,他擔心這會造成網路擁堵。但安德森卻反對這種看法,他認為是該有人出來給互聯網增添點色彩了。他相信大多數用戶一定會喜歡圖片功能的。此外,這種功能還會吸引更多的人來上網。

拜納認輸了。在初步刻畫瀏覽器性能的階段,他們一致認為自己的產品必須具備良好的可靠性、易用性(讓人想起了蘋果操作系統的下拉鍵)和極強的包容性。與其他瀏覽器不同,即使用戶輸入的頁面HTML代碼有誤,也依然能夠訪問想要的內容。它還應該允許用戶創建個人網頁,鼓勵人們創建網路身份。

安德森可謂生而逢時,佔盡了天時地利。由於政府意識到了為科學家們提供一個超強的計算設備的重要性,NCSA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啟動了超級計算機項目。然而1990年,國家超級計算機中心卻開始陸續關閉它們龐然大物般的克雷(Cray)計算機。超級計算機的運營費用幾乎令人難以承受,而經濟實惠的微處理器逐漸面世則更加凸顯了這一矛盾。由於移走一台超級計算機需要花費50萬美元,而科學家們又更傾向於用自己書桌上的DEC Alpha微處理器和硅圖公司(Sili Graphics,以下簡稱SGI)的機器處理數據。這些超級計算機們便被棄置在那裡,無人問津。以這樣的創新速度,短短几年之內功能強大的電腦就能在人群中普及開來,極大地改變科技現狀。電腦銷量將大幅增加,而用戶們也需要一款簡單、直觀的工具來瀏覽網路。

在接下來的6周里,安德森和拜納把自己關在學校石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