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白城之下 黑城

事實證明,世博會沒有辦法長時間將黑城的影響阻擋在外。在正式閉幕後,成千上萬的工人加入了與日俱增的失業隊伍,無家可歸的人在世博會廢棄的偉大建築中安了窩。「在世博會結束後那個嚴寒的冬天,窮人們變得瘦骨嶙峋,飢餓難耐。」小說家羅伯特·赫里克在《人生之網》中寫道,「在這一項華麗的事業中,這座奢侈的城市使出了吃奶的力氣,卻在向全世界展現了自己至為絢爛的能量之花後,迅速凋謝了……這座城市的『衣服』對它而言太大了。綿延數里的店鋪、旅館、住宅都空著,證明了它萎縮的狀態。數以萬計的人被高得出奇的薪酬吸引過來,卻困在了這裡,沒有食物果腹,也沒有權利住在那些並沒有租客的房子里。」正是這種對比讓人感到心痛。「多麼壯觀!」雷·斯坦納德·貝克在《美國紀事》里寫道,「多麼壯觀的人類衰敗場景!宏偉而奢侈的世博會才剛剛落幕!前一個月還處在絢麗、驕傲、得意洋洋的巔峰,下一個月就墜入了凄慘、磨難、飢餓和寒冷的深淵。」

在接下來的那個殘酷冬天裡,伯納姆的攝影師查爾斯·阿諾德拍下了一組與眾不同的照片。其中一張照的是機械館,因為煙塵和垃圾而骯髒不已,有一面牆還被人潑上了深色的液體。一根柱子的根部有一個大箱子,顯然是一位無家可歸的流浪漢的居所。「滿目荒蕪。」專欄作家特雷莎·迪恩在描述一八九四年一月二日造訪傑克遜公園的見聞時這樣寫道,「你會寧願自己根本沒有來。如果不是周圍有這麼多人,你會伸出胳膊默默禱告,期望一切都回到你身邊。太殘忍了,讓我們看到這樣的場景實在太殘忍了。我們做了一場美夢,在天堂里逡巡了六個月,然後它卻又從我們的生命中抽離。」

在她造訪六天後,第一起火災發生了,燒毀了好幾棟樓,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列柱廊。次日早晨,缺了口的髒兮兮的「大瑪麗」佇立在燒得變了形的鋼鐵廢墟里。

那個冬天對於美國勞工而言是一場嚴酷的考驗。對於工人而言,尤金·德布斯和塞繆爾·岡珀斯越來越顯得像救世主一般,而芝加哥的富商們卻變得像惡魔一樣。儘管金庫里還有足足六千萬美元現金,喬治·普爾曼卻選擇繼續裁員降薪,而且不降低房租。他的朋友們警告他這樣做太固執了,低估了工人們的憤怒。他便把自己的家搬到了芝加哥外,並把最值錢的瓷器藏了起來。一八九四年五月十一日,兩千名普爾曼公司的工人在德布斯的美國鐵路工會的支持下開始了罷工。全國各地紛紛爆發罷工,德布斯也開始策劃在七月進行一場全國性的大罷工。克利夫蘭總統下令聯邦軍隊進入芝加哥,並讓世博會總執行官尼爾森·A·邁爾斯將軍統一指揮。邁爾斯面對這個新任務感到十分不安。在這場不斷擴散的動蕩里,他覺察到了一些不同以往的東西,「比以前發生過的任何事情都更具有威脅性,更意義深遠」。不過他還是遵從了命令,於是這位世博會總執行官現在卻和建造世博會的人開始了鬥爭。

罷工者們攔截火車,燒毀了車廂。一八九四年七月五日,縱火犯燒掉了世博會最宏偉的七個場館——博斯特雄偉的製造與工藝品館、亨特的穹頂、沙利文的金色大門全部毀於一旦。在環線內,男人和女人們聚集在各處屋頂,以及魯克利大樓、共濟會大樓和禁酒聯盟大樓最高層的辦公室里,還佔領了此外所有的高處,目睹了遠處這場大火。火焰升到百尺高的夜空,光亮投射到了遠處的湖面。

伯納姆的心愿姍姍來遲。「這沒有什麼遺憾的。」《芝加哥論壇報》評論道,「這反而讓人感到一陣愉悅。是自然的力量,而不是肇事者將獨屬於哥倫布之季的壯美景觀徹底抹除了。」

第二年,這裡傳出了令人驚愕的消息。

「數以百計的人去了芝加哥參加世博會,從此音信全無。」《紐約世界報》寫道,「當世博會閉幕時,這個『失蹤名單』已經變得很長了,大多數人疑似被謀殺了。這些前來參觀世博會的人過去從未來過芝加哥,是不是因為看到霍姆斯發出的誘人廣告才找到了霍姆斯的旅館,然後就再也沒有回去?他把自己的旅館建在世博會園區附近,是不是為了儘可能多地獲取受害者?」

一開始,芝加哥警方沒有做出回應,原因顯而易見:在世博會期間的芝加哥,失蹤是多麼尋常的事。

霍姆斯旅館的秘密最終公諸於世,僅僅是因為一位來自遙遠城市的偵探忍著喪親之痛,孤獨地開始了調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