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4章 三觀盡毀

黑暗風格的電影,受眾並不算特別廣泛,也不是每一部黑暗風的電影都能成為《黑暗騎士》。

題材上面的差異不容忽視。

像《陽光女孩》這種題材,怎麼跟《黑暗騎士》比?

坦白地講,《黑暗騎士》的成功即便忽略那些各種後來因素,還有布魯斯·韋恩老爺的巨大號召力。

大衛·芬奇的風格,黑到了骨頭裡面,甚至不給人希望。

這部《陽光女孩》同樣如此。

女主角叫做莎拉,有著美國女性常見的名字和身世,家庭條件不算好,也不算差,但在她考上一所全美二流私立大學時,因為慣常提前消費的關係,家庭無力承擔昂貴的學費,只能申請助學貸款。

這可以說是全美很多女孩都在面臨的情況,哪怕一些出身於普通中產家庭的女孩也不例外。

提前消費的觀念在這個社會深入人心,絕大部分人根本沒有儲蓄的習慣,甚至連儲蓄的觀念都沒有。

從很大程度上來說,太平洋對岸的家庭的抗風險能力,普遍比美國人強太多了。

所以,一遇到經濟動蕩,金門大橋、布魯克林大橋和帝國大廈等熱門景區,就會出現下餃子的盛景。

這片子不止是骨頭裡面黑,外在同樣黑,從開場第一分鐘起,畫面就是灰暗陰沉的風格,而且通過色彩和光線來表達人物的轉變。

最初走入大學校園的莎拉,還處於廣泛意義上普通大學生的莎拉,始終穿著灰黑色調的衣服,與周圍同樣風格的環境,看起來相當一致。

但她那艷羨的目光,時不時就會落在校園裡面衣著艷麗、彩色明亮,彷彿天之嬌女般的女同學身上。

而她的學費來自助學貸款,部分生活費也需要自己想辦法解決,按照正常的路走下去,大學期間不可能有這樣的生活。

甚至,巨大的助學貸款壓力下,畢業後很長時間,也不可能有這樣的生活。

面對山一般的壓力,一個人往往會做出選擇。

一位偶然間結識的女同學,幫助莎拉走上了那條路。

那位女同學當然不是偶然出現的,她早就注意到了外貌出眾而生活一般的莎拉,作為一個能從中抽成的校園特殊群體,她果斷將莎拉拉下了水。

莎拉這個人變了,不止是所作所為,呈現在銀幕上,還有她的形象和色彩。

在一片灰暗陰沉的環境中,莎拉成為了一抹亮色,不僅衣著艷麗起來,鏡頭也加強了她的光線。

放在這陰暗的社會中,成為了一道午後明媚的陽光。

這就是大衛·芬奇,一個始終緊盯著美利堅陰暗面的導演,一個鏡頭和光線都帶著嘲諷的導演。

辛辣的題材內容和風格化的電影語言,向來是大衛·芬奇所擅長的。

套用一句高逼格的話來說,黑暗的影像風格展現著人性與社會的黑暗面。

這個陰沉黑暗的社會中,莎拉卻成為了一抹亮色。

在平權的年代,在女性權益高呼的年代,就像曾經的那部《消失的愛人》,主流價值觀都在說家庭和婚姻的重要性,都在保護孕婦的權益,但大衛·芬奇借用女主角的口說道:躺下劈開雙腿很難嗎?

《陽光女孩》的題材、內容和劇本來自於琳賽·比爾,但真正決定影片風格的是大衛·芬奇。

所以,一個年輕漂亮的女孩,躺下劈開腿並不難,莎拉有了第一次,就有了第二次,然後有無數次。

她成為了校園裡面的那一抹亮色。

在大部分同學還要數著錢計算生活費時,莎拉過上了令人艷羨的生活。

平淡的生活,抵不過金錢的魅力,也有其他女學生像莎拉一樣,先後陸續下水。

這是個非常聰明的女孩,在這條路上被人領進門之後,卻很快察覺到了很多,懂得借用自身學生的優勢,學會要包裝自己,走高端路線才能掙很多錢。

第一次領她進門的女孩成為了她的經紀,因為那個女孩有著較為莎拉不具備的關係網路,能聯絡到客戶。

但莎拉漸漸反過來教導對方,怎麼才能把她包裝的更值錢。

只要基本條件過關,很多時候,價格提上去了,反而更能吸引到客戶。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部影片簡直就是一部如何成為高端女郎的教學指南。

在全美的大學乃至高中裡面,類似這種女孩漸漸成為常見的現象,大衛·芬奇毫不留情的揭開給所有人看。

為了這部影片,單單拍攝方面,大衛·芬奇就拍了超過500個小時的鏡頭素材,最後剪輯得到了不到兩個小時的影片。

可謂慢工出細活的典型。

大衛·芬奇在黑色風格的電影上面,有著極高的創作天賦,這部《陽光女孩》甚至帶著末日情節,社會陰暗絕望,彷彿只有打破社會體制、法律法規與道德底線,才能爭取到生機。

畢業後的莎拉來到了紐約,進入一家公司做實習員工,準備擺脫過去,開始全新的生活。

電影的明亮色彩消失,穿著深色職業裝的女孩,穿梭在紐約城的高樓大廈之間。

一場叫做社會的鞭打開始了。

職場的潛規則,低廉的薪水,繁重的工作,老員工不經意的欺壓,中年男性上司若有若無的騷擾……

這些在社會中隨處可見,很多外貌稍微出色點的女孩走出校門踏入職場時,幾乎都會遇到其中的一部分。

新生活的種種不如意,讓莎拉漸漸無法忍耐,終於在見到學校時期從事過同一行業的女同學瀟洒寫意的生活之後,莎拉決定拋棄社會的鞭笞毒打,再次選擇解放自己那自由的靈魂。

一個艷光四射又光芒萬丈的女孩又回來了,並且很快投入到了紐約一位經紀的旗下,利用天賦本錢,開始了新生活。

雖然在新城市裡開始時遇到了一些困難,但就像讀大學時一樣,莎拉在這方面有著非常強悍的天賦和領悟能力,沒用多長時間就成為了紐約商圈的名人。

莎拉成為了一名高級應召女友,每小時收費高達1500美元,她的客戶有房地產老爹、律師、有錢帥哥等等。

甚至一位中年男人為了約她,不惜變賣商鋪籌錢。

莎拉成為金錢奴隸,而有些客戶則為她神魂顛倒。

電影中,莎拉漸漸成為唯一的光芒,而圍繞著她的人群,乃至整個社會都是病態的。

這部影片就像大衛·芬奇曾經那部《消失的愛人》,不止是三觀不正,整個影片的主題和價值觀簡直歪到了火星上。

女主角那些正經忍受社會和職場鞭打的女同學,整日為了基本的生存而奔波,住在狹小的公寓裡面,吃著廉價的快餐,每天去擠沙丁魚罐頭一般的地鐵。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女主角莎拉在無數中老年男人的「資助」下,不僅生活愜意,甚至在靠近中央花園的地方,買下了一間不大不小的公寓。

這個年齡不大的女孩,巧妙的掌握了極其高明的技巧,不止是職業技能,還有心理因素。

因為她的客戶大都是那些成功的中老年男人,她總是能夠微笑面對,認真傾聽,其實這些都是逢場作戲,但是確實讓那些男人們感到開心。

莎拉以一種非常職業化的態度在做應召女郎,她有自己的專業精神……

比起在職場上付出沒有對等回報的毒打,她得到了超出付出的回報,一位年邁的房地產老爹,直接給了她五十萬美元。

這也是房款的主要來源。

與此同時,莎拉與自己的經紀鬧翻了,經紀高達百分之三十的抽成,讓她非常不滿。

莎拉開始聯繫客戶單幹。

但好景不長,原先的經紀找人黑了莎拉的郵箱,放出了莎拉偷偷錄下的視頻,莎拉在網上名聲大噪,家人的詰難隨之出現。

而且在紐約從事這個行業是違法的,莎拉極有可能面對牢獄之災。

莎拉有錢,重金聘請律師幫助自己,先用天賦本錢跟發布視頻的網站高層交涉:錄製視頻她是知道的,她只是在和前男友玩角色扮演遊戲,原是和前男友之間私密的東西,不能作為面向公眾的「消遣娛樂」。

她又在律師的幫助下和檢察官交涉:沒有其他證據,強調她只是在和前男友玩角色扮演遊戲。誰黑了她郵箱發視頻她不會追究,出於保護前男友隱私,她也不願意說出前男友是誰。

這種事,找不到直接證人,那些與莎拉存在交易的成功男人,誰會傻到站出來作證?

莎拉成功擺脫了麻煩,找私人偵探整趴下了前經紀,隨即在自己單幹的同時,利用手中的客戶資源,也做起了抽佣的經紀。

影片的結尾,在遍布失敗者和為了最基本的生存而忙碌的灰暗社會中,莎拉成為了一名成功人物。

她在長島買下了一棟豪宅,在一番美容美髮之後,坐在豪宅中開始了新的生活。

最後的鏡頭,一片陰暗的背景襯托中,莎拉坐在豪宅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