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1章 吹捧的通稿該怎麼寫

首映式剛剛結束,一位戴著眼睛的年輕記者參加過新聞發布會,立即鑽進入住的酒店,坐在書桌前的椅子上面,如同老僧入定一般,閉著眼一動不動,大腦開始全速運轉,結合《十面霾伏》的情節以及首映式上的部分情況,幻想一部在戛納電影節上大受歡迎的新片該受到怎樣的待遇。

是不是事實並不重要,最為重要的是稿子要能在國內引起強烈反響。

年輕記者這時睜開眼睛,拿起面前的鋼筆,筆尖接連落在稿子上,發出「沙沙」的聲音。

「昨天,有幸在現場親眼目睹了《十面霾伏》的首映式。」

因為稿子發回去,不計算時差的話,也要第二天才能見報,所以年輕記者特意調整好了時間。

「真的是三生有幸,因為不在首映現場,你永遠都不會知道,一部武俠片竟然能在戛納電影節上,在國際電影圈引發如此轟動!」

寫到這裡,年輕記者稍稍停筆,組織了一下語言,繼續寫道:「掌聲幾乎將盧米埃爾大廳的頂棚掀翻,如果盧米埃爾先生能夠看到這一幕,也會震撼吧?」

「觀眾,來自國內的觀眾,來自法國的觀眾,來自美國的觀眾,來自全世界的觀眾,全都在不停的鼓掌!」

「手,拍紅了!拍疼了!拍的麻木了!依然不停!隨著男一號的背影和男二號抱著倒在雪地上的女主角,悲痛欲絕的畫面就此在銀幕上的定格,隨著片尾曲演唱者、國際著名歌唱家凱瑟琳·巴特爾那極具磁性和穿透力的歌聲,隨著字幕一行行的滾動,全體觀眾起立鼓掌,掌聲如暴風驟雨,似乎要掀翻盧米埃爾大廳的穹頂,漸漸又變成了有節奏的擊掌,五分鐘,十分鐘,二十分鐘……像是要永遠鼓下去。」

彷彿這一切都曾親眼目睹一般,年輕記者寫出的話語間,充滿了真情實感,甚至能叫人感覺到盧米埃爾大廳首映現場那感人肺腑的畫面。

「很多觀眾不自覺的落淚,被故事感染,為影片感動!」

寫到這裡,年輕記者想起來,還要適當的吹捧一番演員,戛納遠離東方,記者之間又與製片方有默契,想要寫什麼,還不是全憑手中這根筆?

年輕記者琢磨了幾分鐘,繼續落筆。

「女主演的臉上淌滿淚水,淚水映襯著她那東方式的迷人的微笑;兩位男主角第一次經歷這樣的場面,一時間竟顯得有些不知所措;張導演是見過大世面的,面對此情此景也不禁為之動容,帶著他的三位演員頻頻的向觀眾鞠躬致謝,但觀眾還是不依不饒,把巴掌拍得更響……」

年輕記者這幾年常駐國外,國外娛樂記者花團錦簇的吹捧看得太多了,難免學到了幾分。

如今順手拈來,更是恰到好處。

但年輕記者清楚,僅僅有觀眾是不夠的,還要扯上一些重量級人物,尤其國際電影圈的大人物,那樣才能突出影片和主創人員的不凡。

「這就是昨天發生在戛納電影節《十面霾伏》全球首映式上的一幕,隨後很多國際友人向劇組送上祝賀,好萊塢相對論娛樂集團主席、美國億萬富豪羅南·安德森緊握張導演的手,既為影片感動,又為自己錯過《十面霾伏》的北美版權後悔不已……」

「本屆戛納電影節評審團主席昆汀·塔倫蒂諾與張導演緊緊擁抱……東方影片在這裡受到如此的歡迎,那份特殊的自豪感,在記者的心裡涌動、瀰漫、升騰……」

不知道是熬夜寫稿有點累,還是自己把自己寫感動了,年輕記者的眼睛,這一刻有點發紅。

他去衛生間洗了把臉,回來後繼續思考後面怎麼寫。

普通觀眾有了,大人物有了,對!還有國外媒體的看法!特別是同行們!

年輕記者瞬間靈感大發,筆記落在稿子上的「沙沙」聲又響了起來。

「我現場採訪了幾位外國同行。一位來自《費加羅報》的法國記者說:《十面霾伏》比《英雄》還要好很多,無論是畫面、打鬥,還是在表現人物、人性方面,都是創新的。他稱自己已經成了張導演的影迷。」

「而《德國電影周刊》的年輕女記者,認為《十面霾伏》是張導演拍得最好的電影:如果參加競賽單元,一定可以拿『金棕櫚』!」

反正吹牛不用交稅,也沒有提過兩位記者的名字,年輕記者也不怕出漏子。

年輕記者越寫越順暢,幻想的畫面彷彿就在眼前。

「首映放映結束之後的新聞發布會,幾乎成了全球記者肯定這部影片的表彰會,張導演受到媒體記者熱烈追捧。之後參加電影節組織的派對,更是接到了來自國際大型娛樂集團相對論娛樂的邀請,相對論娛樂的主席羅南·安德森邀請張導演一定要在戛納電影節之後前往好萊塢,商談雙方間繼續合作……」

這篇稿子寫的特別順利,年輕記者寫完之後,仔細校對兩遍,然後聯繫上製片方的新聞官,通過電子郵箱將稿子傳給了對方。

雙方間早已達成默契,發往國內的通稿必須經過製片方審看。

年輕記者的稿子不但順利通過,還被製片方新聞官稱讚不已,要求他立即發往國內,以便儘快見報。

忙活到接近午夜,年輕記者才結束一天工作,身體很累,精神很疲憊,但這一天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羅南絲毫都不知道,自己的名字已經成為了其他人提高身價的工具,就算知道的話,也會一笑了之,這種出現在大人物身上的情況,以後可能會更加頻繁。

再說了,通過二張的《英雄》賺了那麼多,讓他們借用一下自己的名字,也能說得過去。

《十面霾伏》在戛納電影節首映後的反響不算好,最起碼比不上《英雄》在北美上映時的情況,甚至口碑差距有點大。

這部片子受到正面評價的只有精美的畫面和絢麗的色彩,其他基本都是負面。

一部商業片,若要吸引觀眾進影院,那麼視覺效果絕對是重要的,《十面霾伏》的畫面,自然不用多說,古樸質感的畫面,幾乎每個鏡頭都相當考究,足能裝幀成油畫。

但商業片僅僅有畫面也是不夠的,除非能做到《阿凡達》那個級別。

何況《阿凡達》也有個能說得過去的故事情節。

因為永遠無法忽視的匯率和全球市場接受度的關係,東方的電影很難做到好萊塢電影那麼大的投資。

而特效畫面是投資最無法作假的投資環節,精美的畫面全是錢砸出來的。

至於《十面霾伏》的情節,估計沒人在乎。

羅南看過之後,大致上能夠做出判斷,二張和他們的投資方憑藉高價賣出的北美和國際版權,會成為名副其實的贏家,但花費一億多軟妹幣買斷東方和北美以外國際版權的索尼娛樂,還有拿出2000萬美元巨資買下北美版權的獅門影業,極有可能會產生虧損。

起碼也是這兩三年之內,這個電影項目會是虧損狀態。

羅南首映式之後沒有再見到獅門影業的納瓦斯,讓康妮問了一下,納瓦斯看到首映口碑之後,就第一時間返回了洛杉磯。

估計獅門影業也對首映有所評估,而評估結果不太理想。

這部影片其實也說明,想要拍好一部商業片,很不容易,並不像很多文藝片導演形容的那麼簡單。

商業片的高額投資,就決定了它必須獲得更多人的認可,這顯然難度更大。

羅南也回想了一番,這部影片之後,那位張導演下一部影片是什麼?還有沒有足夠的市場價值?

是《黃金甲》?還是《三槍》?

貌似這些對於使館影業這樣的國際發行公司來說,價值都非常有限。

尤其《三槍》,簡直叫人不敢相信這是張導演這種級別的導演拍攝執導的作品。

羅南很快就確定了一件事,與張導演的合作,可以徹底告一個段落了。

《十面霾伏》在戛納上映後的第二天,羅南專門去交易場地轉了一圈,並沒有發現記憶中的影片,能讓他感興趣的,還是朴贊郁的《老男孩》。

曾經,韓國電影借鑒好萊塢模式,發展可謂迅速,在2010年之後,出現過很多優秀的作品。

但現在的韓國電影才剛嶄露頭角,想要進入北美市場千難萬難,從某些方面來說,韓國的導演和製片公司與鄰國類似,只要影片能夠打入北美市場就是勝利,其餘的都好說。

特別是鄰居接連兩部武俠大作在北美引起熱烈反響,差點讓韓國媒體高呼李安和張是韓國人……

使館影業的電影買手找上《老男孩》的製片公司秀東影業,很快就取得了進展。

韓國電影很多方面都在借鑒好萊塢,導演在電影版權交易方面沒有話語權,使館影業迅速與《老男孩》版權方談妥,以25萬美元買斷北美版權,以10萬美元獲得翻拍授權。

不管怎麼說,總算在這屆戛納電影節上有所收穫。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