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 豎鋸的爭論

首映結束了,影迷們似乎意猶未盡,不少人出了劇院,站在門口不想走,特別是那些一起來看電影的人,還喜歡趁著人多湊在一起討論。

胖子站在台階上,喝著新買的肥宅快樂水,不停擦著額頭上的冷汗,似乎還沒有從影片結尾的震撼加驚嚇中擺脫出來:「這片子拍的太厲害了,把所有人都騙了啊!」

羅西基冷不丁接話:「騙的漂亮!我喜歡被這樣精彩的片子騙!一年能騙上十幾二十次,那才叫爽。」

本特納說道:「這片子,估計再過二十年我也不會忘,特別是結局。」

黑瘦黑瘦的拉丁小子沒有說話,只是翹起了一根大拇指。

牛比的導演,牛比的編劇,牛比的電影公司,絕對是神轉折的結尾。

這部恐怖片確實出人預料的精彩,看那些離開的觀眾臉上的表情也能知道這點。

時間不早,幾個人結伴離開,一直到午夜十二點,羅西基才回到位於帕薩迪納的家中。

但他沒有立即睡覺,反而興緻勃勃的登陸奈飛分享。

「剛看了《電鋸驚魂》首映,這片子太嚇人了,影院里不少人嚇得渾身發抖,我看到有人嚇哭了。片子非常精彩,結局很驚人,看完這樣一部片沒,美美的睡一覺,再做幾個噩夢,快樂!幸福!完美!」

發出微信息,稍微等了一會,羅西基刷新一下網頁,發現下面竟然有不少好友點贊,還有人在問影片的事。

這帶給他一種難以言喻的滿足感。

以前看過電影,只能跟三五個好友說說,頂多上網站上發一點評論,現在呢?不但能及時發出信息,還能親眼見到無數圍觀群眾。

太爽了!

爽到羅西基每隔幾分鐘就過來刷新一下,想看看朋友圈內是不是又有新的評論,一會不看心就痒痒,就像使用這種能夠快速分享的互聯網社交工具能叫人上癮一般。

羅西基也有這種感覺,現實中的朋友和同事,網路上認識的網友,全都在他的好友名單上面,每天不上來看看,總是覺得少了點什麼。

好像生活已經離不開奈飛分享了。

再刷新一次,發現朋友圈裡面有一位今晚沒在一起的好友也發了與《電鋸驚魂》相關的信息。

「《電鋸驚魂》,如果你喜歡恐怖片的話,強烈建議你去看看這部電影,那感覺實在是太美妙了……」

羅西基立即給他點了贊。

社交媒體的自發性宣傳,雖然遠遠比不上傳統的媒體,但也開始發揮作用了。

周五,《電鋸驚魂》在北美2620家影院中全面上映,但排片率不算高,只有不到3200塊銀幕,絕大多數連鎖影廳都是單影廳放映。

一百五十萬美元製片成本的B級恐怖片,院線方有疑慮很正常,能投入這麼多資源,使館影業的發行工作非常到位,沙海娛樂的品牌效應也不無作用。

當然,最重要的因素,使館影業在宣傳上面的投入較高。

沒有宣傳,哪裡來的電影大賣,院線方看得很清楚。

北美上映的第一天,羅南就收到了捷報,《電鋸驚魂》在2620家影院拿下了795萬美元!

與之相對應的,《電鋸驚魂》的口碑迅速擴散。

雖然不像主流商業大片那樣能人盡皆知,口口相傳的效應卻是最能帶動其他人購票的方式,很多恐怖片愛好者或從朋友、或從同事、或從親人口中得知這部影片的信息,然後走入影院,絕大部分都會得到滿足,再次向自己周邊擴散……

這種從相對信任的人口裡得知的消息,流傳速度確實比較慢,對人的實際購票刺激,卻遠遠超過媒體上面的炒作。

一部不錯的影片,即便是有適當的宣傳,觀眾口碑往往也需要時間來發酵,像《電鋸驚魂》這種宣發規模有限的電影更是如此,經過周五一天的上映,以及口口相傳的傳播之後,再加上周末休假必然帶來的連鎖效應,從第二天點映的周六開始,這部影片在全美院線的上座率有明顯提升。

由於影片在市場方面非常有針對性,《電鋸驚魂》周六上午的上座率,已經堪比周五晚上的黃金時段,到了周六下午,坐在放映《電鋸驚魂》影廳里的觀眾繼續增加。

這顯著提高了《電鋸驚魂》的上座率,而且能被其他人口中的話吸引,走進來觀影的人,絕大多數也都是恐怖片愛好者,他們看過影片往往感覺極其滿意,然後再向周圍的人推薦,這樣就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

自髮式的口碑效應,正是在這種循環中體現出來的。

況且,使館影業還有口碑營銷,一點好消息恨不得炒到全世界都知道。

有一個略顯誇張的消息被媒體曝出,有人在觀看《電鋸驚魂》時被嚇昏了!

這對於恐怖片不是壞事,使館影業宣傳部門立即跟進這一新聞,特別是迅捷的互聯網宣傳部,立即讓人推動網路宣傳,這一消息很快在互聯網上散播的到處都是。

一部能嚇昏人的恐怖片,對於恐怖片愛好者們可謂魅力無窮!

與此同時,使館影業的宣傳部門在互聯網上精心策划了另一場攻勢,關於「豎鋸」正義與邪惡的爭論。

有人喜歡豎鋸,認為豎鋸給人的是一場考驗,通過人性與心靈的拷問,就能獲得新生。

更多人認為豎鋸是舉起正義大牌行邪惡之事的惡徒,他沒有任何權力去拷問他人。

兩派通過互聯網特別是奈飛的社交網站,不斷發表各自的看法,形成了巨大的爭議,吸引人更多的人參與進來,一時間在互聯網上成為了個不大不小的熱點。

這可以說是詹姆斯·溫在設定豎鋸這個角色上面做的最出色的地方,用殘酷至極的人性拷問給豎鋸找到了所謂的使命,讓他的形象看上去有種奇特的神聖感。

「面對生死,你的選擇是什麼?生還是死?」

乍一看問得很多餘,但如果附加額外的條件呢?如果是你死我活呢?

用逼格比較高的話來說,詹姆斯·溫用內心的恐懼加人性的無情嘲諷揭示,故意引導觀眾自己內心的拷問,從而激發他們發自心底的寒意!

這絕對是精妙絕倫的敘事和製造恐怖氛圍的手法。

或許一位奈飛的用戶發表的朋友圈信息,最能恰如其分的反應出「豎鋸」老頭的心理。

「也許《電鋸驚魂》裡邊最恐怖最血腥的並不是一個個設計精巧的殺人遊戲,而是這個變態老頭冷酷無比、喪失人性的內心世界,一個人的心理扭曲到了極致,要麼毀滅自己,要麼毀滅世界,總之是要毀滅的,而且在毀滅的同時,還能找一個扯淡的理由催眠自己,告訴自己這份邪惡事業是正義的,自己是在幫助其他人懂得生命的真諦。」

這人的朋友圈評論上面,遭受到了無數「豎鋸」黨的瘋狂洗禮。

「胡說八道,豎鋸設立的遊戲都留有生路,只是大多數人都活著不知道心存感激!」

「如果有一天你被豎鋸殺了,那一定是你的錯!」

如今這個年代,信息無限開放,導致什麼奇葩人都有,認同豎鋸理論的,在互聯網上不計其數。

比如有影迷就通過互聯網說出了未來「豎鋸」黨們最經典的理論——「豎鋸」設置的關卡給每個玩家都留了餘地,只要受害者肯悔改、肯犧牲,就一定有活路。他所做的,只是要他的受害者證明給他看,自己值得活下去,並保證摒棄之前錯誤的生活方式。

同樣面對死有餘辜的人,「豎鋸」選擇了遊戲的方式,給對方改邪歸正和獲得新生的機會。

這樣一說的話,「豎鋸」真的好偉大。

有影迷說的話也很有代表性——看電影就看電影,千萬別評價豎鋸這個人,這種人在現實中死一萬次也不為過,看看電影帶來的刺激就行了。

如果現實中真有豎鋸這種人,社會秩序就全亂套了。

互聯網上的爭論,以奈飛分享為主要基地,隨著影片的放映越來越激烈,甚至引起了媒體的討論。

這也讓更多人注意到了《電鋸驚魂》,注意到了奈飛分享。

爭論帶動了話題討論的熱度。

而且無論是「豎鋸」黨,還是堅定的反「豎鋸」黨,基本都給予影片較高的評價。

特別是影片結尾,豎鋸從地上爬起來那一幕,極大的升華了整部電影,甚至在很多影迷的評論中,《電鋸驚魂》都被列入了高智商電影的行列之中,驚悚和血腥也成為了最好的標籤。

「這種電影看著刺激,而且又燒腦。總之任何一個細節不能放過,每次血腥的場面都讓人感覺特別興奮。」

羅南的目標,就是讓「豎鋸」這一形象,更從此成為恐怖片愛好者心目中的圖騰,舉凡提及這一領域,就不能規避他。

雖然這種血腥殘酷類型的恐怖片,在北美受眾不算特別廣,但《電鋸驚魂》在九月份這個相對比較冷的電影檔期,仍然成為了當之無愧的熱門恐怖片,北美上映首個首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