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當我於副總統任內,在南京閑住期間,內戰卻急轉直下,終於不可收拾。
內戰逆轉的開端,正如眾所周知,始於東北。國軍在東北的失策,前已約略說過。至於東北軍事受挫經過的詳情,將來史家自可秉其春秋之筆加以論述,我本人既未參與戰略的籌劃,更未嘗作直接或間接的指揮,故僅能就我個人觀察所得,對國軍在東北戰敗的原委略事分析。
抗戰勝利前夕,蔣先生曾命張群、吳鼎昌、陳立夫、熊式輝、沈鴻烈諸人成立一小組委員會,研究制訂一戰後接收東北的方案。聞陳立夫以五人小組中無一東北籍人士,而其餘四人又全為政學系要角,認為必有陰謀,不願參加。然此小組委員會卒擬訂一草案,將東三省分為九省,旋交立法院通過,由行政院公布。這一措施表面上是以山川的形勢和國民經濟的發展為理由,而其真正目的,乃在將此邊陲富庶之區割裂,以便控制而已。
東北原為戰後共產黨最難滲透的區域。因其土地肥沃,人口稀少,謀生容易;加以地接蘇聯,近百年來所受帝俄與赤俄之禍,僅次於日本的侵略,所以居民在情感上及利害上仇俄之心特別堅強。東北受日本人鐵腕統治達十五年之久,土共難以立足,戰後共產黨自不易滲透。而國民黨則不然,國民黨在中國當政二十年,其貪污無能甚於北洋政府,並不為全國人民所擁戴,但國民政府究屬正統,淪陷區人民,尤其是東北人民,處於敵偽治下,身受水火,久望王師。政府此時如處置得宜,實是收拾人心、安定邊圉的最好機會。而東北情勢終至不可收拾,實下述數種最大因素有以致之:
第一,根據雅爾塔會議的決議和《中蘇條約》的規定,蘇聯在東北的佔領軍應於日本投降後三個月內全部撤退。勝利前後,我政府如對東北接收有通盤計畫,則其時我為四強之一,國威正盛,英美友邦又竭力從旁支持,蘇聯斷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阻礙我軍進入東北。無奈我政府當局對東北接收事前毫無計畫,臨事又私心自用,不接受我「後浪推前浪」的建議,捨近求遠,自滇緬邊境抽調嫡系部隊前往,致遲遲不能到達,反而兩度要求蘇軍延期撤退,貽蘇聯以拒不撤退的口實,而予中共以從事發展的時機。
抗戰勝利後,中共趕緊在關內訓練大批幹部,分別自山東的煙台渡海,及察哈爾、熱河兩省由陸路進入東北,由中共高級幹部林彪、高崗等督導,在佳木斯建立訓練中心,並於各地建立地方政權,吸收偽軍。
蘇聯此時尚不敢公開違背《中蘇條約》而明目張胆地接濟共軍,只故意疏於所收繳的日本軍械庫的防守,一任中共軍前往「偷竊」。此時我政府如態度嚴正,一面向蘇聯政府抗議,一面加緊進兵接收,則中共在東北的勢力斷不致釀成燎原之勢。無奈我方接收大員又是一些膽小如鼠、敷衍塞責的官僚,所以東北的局面一開始便不可收拾了。
熊式輝於1945年10月2日以東北行營主任身份率隨員百餘人專機飛往長春。抵長之後,如入敵國,被蘇軍招待居住於一指定的大廈內,派蘇軍站崗保護。式輝以本國接收大員,因恐開罪蘇聯,竟服服帖帖地龜縮於住宅之內,甚至連本地人民派來的歡迎代表也不敢接見,真是可恥之極。蘇聯人原即欺善怕惡,今見我方大員如此,遂更肆無忌憚,處處留難我方接收人員和入駐東北的國軍。旅順、大連已租予蘇聯,我政府固無法使用,甚至營口也不讓我軍登陸。中共乃有充分時間在東北逐日壯大。
更有一荒唐絕頂的事,便是陳誠在勝利後所發一連串的遣散偽軍的命令。東北偽軍四十萬均由日本配備訓練,極有基礎。他們久處日軍鐵蹄之下,含憤莫雪,一旦抗日勝利,無不摩拳擦掌,希為中央政府效命,一雪作偽軍之恥。當時政府如善加綏撫,曉以大義,這四十萬偽軍只需一聲號令,即可保東北於無虞。無奈陳誠仰承上峰意旨,竟下令遣散。熊式輝若是一個有眼光而勇於負責的幹員,未嘗不可把這道命令暫時擱置。殊不知熊式輝就是一位只知做官的人物,他竟把陳誠這道糊塗命令通令全體偽軍。此舉直如晴空霹靂,數十萬偽軍頓時解體,林彪乃乘機延攬,偽軍的精華遂悉為中共所吸收。迨中央發現其錯誤,企圖加以糾正時,已來不及了。
1946年春初,美式配備的嫡系中央軍才自滇緬邊境由海道開來,在秦皇島登陸,循鐵路向瀋陽和長春前進。但是在林彪指揮下的共軍經半年的準備已相當強大,乃開始在鐵路沿線與國軍作戰。自此而後,國軍始終無法離開鐵路線尋找共軍主力作戰。相反,國軍竟逐漸蟄伏於若干重要據點,廣大的東北原野遂為共軍所有。至1947年夏季,共軍顯然已在東北佔有優勢,野心勃勃的中共指揮官林彪竟想對國軍主力作殲滅戰。
是年6月底,國共雙方動員起在東北的主力,在四平街發生決戰。白崇禧適於其時飛往瀋陽視察,乃順便協助指揮作戰。前敵指揮官陳明仁且立下遺囑,趕至四平街前線。這本是雙方為爭取東北的第一個主力會戰,關係東北前途極大。
共軍指揮官林彪這次顯然是過分自信,竟傾巢而來,企圖一鼓將國軍主力殲滅。但是國軍究系美式配備,火力熾烈,陣地戰經驗豐富,經數日夜血戰之後,林彪主力終被徹底擊敗,向北撤退。這是共軍在東北空前的敗仗。
白崇禧本是四平街會戰的主要劃策人,林彪敗退之後,白氏即主張乘勢窮追,縱不能生擒林彪,也必將共軍主力摧毀。當時負責東北軍事指揮的杜聿明雖同意白氏的主張,但未敢專斷,陳明仁則認為戰事瞬息萬變,時機稍縱即逝,應立刻揮軍窮追,結果乃聯銜電蔣請示。不意所得複電竟是「暫緩追擊」,共軍因此能從容北撤。前敵將領得此複電,無不頓足浩嘆,白崇禧亦頹然而返。
其時縱是嫡系將領如陳明仁、杜聿明,甚至熊式輝,均不了解何以蔣先生不許乘勝追擊,任林彪所部安然脫逃。我得此消息便心中有數而暗笑。我知道蔣先生不是不想殲滅共軍,而是討厭這主意出自白崇禧,縱可打一全勝的仗,他也寧可不要。
蔣先生就有這樣嫉賢妒能、寧饒敵人、不饒朋友的怪性格。此事說出去,一般人是不會相信的,但是追隨蔣先生有年的人一定會拍案叫絕,認為這是一針見血之談。
是年9月,參謀總長陳誠兼掌東北行轅,這位立遺囑血戰四平街的陳明仁即被陳誠撤職查辦,罪名是利用大豆作護牆工事,乘機貪污。其實在「嫡系」將領中,貪污的何止千百人,陳明仁何以獨被撤職查辦呢?這可能與他和白崇禧親近有關。
東北戰爭中還有一荒唐而有助於共軍的事件,便是中央當局對滇軍的分割。勝利之後,隨中央嫡系部隊自越南海防海運東北的尚有盧漢部一個集團軍,由集團軍總司令孫渡率領,共計兩個軍——第二軍軍長張沖,第六十軍軍長安恩溥。
滇軍抵東北後,杜聿明便將這兩軍拆散。張沖一軍調往吉林,安恩溥一軍則駐在長沈路沿線。兩軍既被拆開,則集團軍總司令孫渡只落一個空銜。這位空頭總司令常僕僕於長、沈、京、滬之間。他亦偶自北平經過,除第一次來行轅對我作禮貌上的拜會,談了二十分鐘外,便不敢再來看我,其小心翼翼可知。但由此亦可知滇軍將領對中央的情緒為如何了。其後,張衝突于吉林危急時叛變投共,旦夕之間,吉林全省便變色了。
東北戰事至1948年暮春已發展到無可救藥的地步。國軍於3月9日自動放棄永吉,整個東北只剩下長春、瀋陽、錦州三個孤立據點和若干重要交通線。當時美軍顧問團——最早連美國特使馬歇爾都曾向蔣先生建議放棄東北,將數十萬精銳之師全部調入關內,以解決長城以南的共軍,再緩圖規復東北。無奈蔣先生置若罔聞。長春此時與外間交通已斷,守軍全賴空運補給,自無法長期維持。
至1948年9月,林彪發動大軍二十餘萬圍攻錦州,錦州危在旦夕,蔣先生乃飛往瀋陽親自指揮。此時負東北全局指揮責任的為東北區「剿匪」總司令代行轅主任衛立煌。
衛氏盱衡全局,認為國軍在瀋陽一帶孤立為不妥,乃向蔣先生建議,將瀋陽一帶國軍主力南移救援錦州,並打通北寧線,必要時則放棄瀋陽,以北平為後方,與共軍在遼南一帶決戰。蔣先生聞言,未置可否。衛立煌遂將國軍主力十二個師沿北寧路南調,尚未到達錦州,而錦州守將范漢傑已兵敗被俘。迨國軍到達,共軍已放棄錦州,撲了一個空。共軍自錦州撤出,埋伏於北寧路西北側山地,準備居高臨下與國軍戰鬥。蔣先生因判斷錯誤,認為共軍撤出錦州,志在轉移目標,乘虛襲取瀋陽。時共軍不但揚言會師瀋陽,且確有一小部分兵力向瀋陽以西一個戰略據點作佯攻,做出來勢極猛的姿態。蔣以瀋陽若不守則東北即非我有,乃電令衛立煌自錦州全師東返,救援瀋陽。衛立煌則認為共軍主力仍在錦州以東北寧路北側一帶山地,對瀋陽只是佯攻以吸引國軍的注意力,故不同意蔣的主張。蔣先生見衛立煌與己意相左,竟直接電令各軍各師,限於接到命令後立刻星夜回援瀋陽。各軍長、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