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編 少年時期 第一章 時代、故鄉、家世

近百年來的中國,實為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最慘烈悲壯的一段。而遜清末葉內憂外患的情形,在這段史實中,比之其他時期,則尤為沉痛。

自滿人入主中原以後,經過兩百年的專橫統治,到嘉慶、道光時代,國勢日衰。就在這衰勢初起時期,新興的外族遂乘機侵入。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鴉片戰爭實開其端。由那時起,清朝的弱點全部暴露。外族囂張,煙毒橫流;國日貧,民日弱,遂至於不可收拾。

正當這外患日趨嚴重的時候,國內由於長期腐化統治的結果,官逼民反,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爆發了洪楊革命。時歷十餘年,蔓延十餘省,伏屍千餘萬,這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大事件。從此,國家元氣大傷,外禍乃益發猖獗。其後,不特西方列強紛起謀我,即新興的日本也接踵效尤。同治、光緒時,我國四周藩籬盡撤,中華本土也早晚有被瓜分的危險。數千年錦繡河山,至是竟淪為列強共有的殖民地。我華族只是苟延國脈於列強均勢之下而已。

國是危險萬分了,而清廷的昏聵反有增無已。朝廷中竟有「寧贈友邦,不予家奴」的荒謬言論;而地方官吏更是賄賂公行,橫徵暴斂,以致饑民遍野,盜匪如毛。加以外貨傾銷,國民經濟徹底崩潰,人民的貧困,舉世罕有其匹。因而有遠見的士大夫和富於民族思想的秘密會黨,遂紛起圖謀挽救。有主張變法維新的;有主張伸張王權、扶清滅洋的;而圖謀揭竿起義、實行民族革命的,更遍地皆是。

廣西地鄰邊陲,對外族侵凌本有切膚之痛。又是洪楊革命的策源地,一般人民的民族思想極為濃厚,對專制、腐化統治所發生的反抗情緒,尤為熾烈。因此在這種時代背景中出生和成長的血性男子,極易受革命風氣及抗暴精神的感召,而發為慷慨悲歌的言行!

先祖如璽公、先父春榮公都生活在這國脈民命不絕如縷的時代。對外族的橫蠻侵凌,清吏的貪婪苛虐,都曾親身體驗,耳熟能詳。平時抑鬱之餘,也每以嘆息悲憤的語調,和家人親友痛論時事。因此,我家的孩子還未啟蒙,便有機會在眾人中,旁聽鄉國沉淪的各種慘痛故事,油然而生革命抗暴的心理。我便是在這種時代背景和家庭環境中,於清朝光緒十七年辛卯陰曆七月初九(1891年8月13日)出生於廣西省臨桂縣西鄉的。

廣西當年的政治區劃分為十一府和若干直屬州、廳。桂林府原居十一府之首,而臨桂縣則是桂林府的首縣。所以臨桂縣治便是桂林府的府城,同時也是廣西省的省會,為清代廣西巡撫駐節的地方。

桂林府位於廣西的東北境,和湖南毗鄰。府內共包括七個縣、兩個州和一個廳。全境是一片山環水繞、川穀交錯的區域。地當南嶺干脈的南邊,五嶺中有名的越城嶺居其北,都龐嶺在其東,五嶺支脈卻盤旋境內。桂林的山多系砂岩和石灰岩所構成,久經風雨侵蝕,峰巒聳峭,岩穴深邃。所以在一片原野中,往往平地風波,異峰突起,秀麗無匹。而岩石下邊,石灰質為地下水所浸,也往往蝕成奇穴,深不可測,鍾乳倒懸,蔚為奇觀。如桂林城東門外的七星岩、月牙山,北門內的風洞山、疊彩山,麗澤門外的老君洞,城中心的獨秀峰,南門外的象鼻山,都是名聞海內的名勝。

就在這山野間,自北而南,穿桂林府全境蜿蜒而過的,便是西江支流、桂江上游的灕水。溯灕水而上,到興安縣城的東側,可通湖南的湘江。這便是我國地理上有名的「湘漓同源」。據史書所載,湘、漓原不相通。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便利漕運,曾遣史祿入桂林郡掘陡河以溝通二水。自此兩水相通,而水流則背道而下,同源相離,可能便是湘、漓二水得名的由來。在這湘、漓分流處,河床和兩岸俱系用重數噸的方塊大石砌成,經兩千年未嘗稍損,工程的浩大,實可稱為奇蹟,足與四川的都江堰媲美。

由灕水上游順流而下(桂林以下曰桂江),至蒼梧與西江匯合處,又名鴛鴦江(因兩水一清一濁得名),東向直達廣東。溯灕水而上轉入湘水,再順流而下,可經長沙入洞庭而通長江。所以在我國古代,桂林可說是四達之區,蔚為中國西南部軍事、政治的重心。

這湘、漓二水都蜿蜒於奇峰原野間,平時江水碧清見底,游魚可數。有時水流緩慢,山光水影,一平如鏡,顯得秀美絕倫。偶逢峰迴江轉,頃刻間又波翻湍嘯,水陟灘高——自桂林到梧州號稱三百六十五灘——卻又顯得雄峻險絕。木船通行其中,兩岸猿啼,江山如繪,真使人如置身畫圖中,所以就風景來說,桂林府的全境都可說是山明水秀,而省會所在地的桂林城區,更是自古就以「桂林山水甲天下」一語而聞名海內。

以前游桂林的人更有許多特別欣賞陽朔縣的風景的,因而又有「陽朔山水甲桂林」的佳話。其實桂林城郊和陽朔的風景遠較我鄉為遜色。因為陽朔山水固稱奇特美麗,可是峰巒過於密集,而乏阡陌桑田及縱橫河流的陪襯,正如一個少女生得五官畢聚,縱然明眸皓齒,也難免美中不足。所以就風景優美而論,桂林、陽朔均不如臨桂縣西鄉的穠纖適度,只可惜該處地非要津,旅客少到,不為外人所知,所以就不如桂林、陽朔那麼享盛名了。

在臨桂縣的西鄉,離桂林城約六十里處,有一小鎮曰兩江墟。墟內約有數百戶居民。再由此小鎮向西行七里便是我們李姓聚居的𣕎(làng)頭村。兩江墟周圍二三十里,土壤膏腴,人口稠密,村莊棋布,雞犬之聲相聞。舉目展望,遠近都是一片良田。就在這平曠的田野中,小山峰稀疏羅列,峻峭秀美,姿態各異,勝過一幅美麗的畫圖。這些村落各有其不同的村名。或因其地勢風景得名,或別有其命名的歷史淵源。如白洞村和白崖村即因其村旁有白色的崖洞得名;如大浪坪卻以其地勢平坦而得名;中寶村相傳其村側的岩洞中貯有寶藏;軍營村則為古代軍屯的遺址。我家祖居的村子名曰𣕎頭村。「𣕎」字原義為樹木茂盛下垂貌,因以樹林茂盛得名。我外公劉家所住的古定村,也曾為古代屯軍的地方。

就在我們這座村落西邊約二十里,便是平地崛起、高聳入雲的一系列崇山峻岭。其中柴草、野生花果和山豬、麋鹿之屬是取之不盡的。這是我們附近一帶數十村莊居民的公產,為居民們農隙時采樵畋獵的處所。

我鄉的農業出產以穀米為大宗,桐油、茶葉次之,各項藥材又次之,居民頗能安居樂業。然平時除至戚近鄰外,彼此間卻大有老死不相往來的光景。

雖然當時我鄉農民未受教育的多至六成,然多數男子在童年都曾啟蒙識字,少的數月,多的三年五載不等。唯女子除少數富戶外都無識字機會,這是傳統習俗重男輕女的緣故。所以大致說來,我鄉居民多數是半耕半讀、自給自足的自耕農,貧富懸殊不大。大地主可說絕無僅有,小地主也為數不多。歷來民風淳樸,遜清一代,文風極盛,雍正年間的陳宏謀,便以進士及第,歷任巡撫、總督,拜東閣大學士,為朝野所稱羨,其後代也有名儒,科甲鼎盛。所以在科舉時代,我們廣西有句諺語說:「廣西考桂林,桂林考兩江。」意思是科舉考試中,桂林實為全省第一,而兩江又為桂林第一。所謂兩江,即是我的故鄉兩江墟一帶。

我國自古以農立國,這些仕宦之家,原多來自農村,深知民隱,因此,賢官良吏頗能下體民情,知所興革。據說陳宏謀即是廚師出身,後為某塾師所賞識,蓄意栽培,才使他直步青雲的。不過這些官宦之家,一旦發跡以後,便逐漸和農村群眾脫離了。因為他們做了官,為著生活享受,都遷入城裡居住,衣錦食肉,對家鄉的民間疾苦,便忘得一乾二淨了。

我鄉正因為文風極盛,故一般習俗比較重文輕武。這種現象亦有其歷史淵源。我國專制時代的傳統政策,原即重文輕武。其重要緣故,是文人長期伏案,每每形成手無縛雞之力、弱不禁風的白面書生,易於駕馭;而武人卻恃強好鬥,容易造反。故俗諺有云:「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而劉項從來不讀書,反可橫行天下。所以我國專制帝王特厚咿唔誦讀,而薄好勇鬥狠。再就我鄉的情形來說,人民想從武事求上進也很不易。因為專制時代,武人出身只有兩途可循:其一系科甲出身,從武童生考武秀才,然後逐步上進,以至於武舉人、武進士,甚至於武狀元。但是這種考試實非一般鄉民的財力所能勝任。武考不比文考,應武考要練刀、弓、石,習騎射,制裝備,吃補品,這種種均非清貧農家所能負擔。不若「三更燈火五更雞」式的苦讀較為易辦。

武人的另一種出身便是行伍。但行伍卻要離鄉別井,冒險犯難。而我鄉農民多半能溫飽自給,故亦不願出此。太平天國時代,洪楊圍攻桂林不下,屯兵我鄉,居民為其裹脅者雖多,然終乘機逃亡,卒無一人隨洪楊遠征以至建功發跡的。因此,我鄉一向就沒有當兵吃糧的風氣。在我本人以前,我鄉未嘗出過一個知名的武將。而我本人的廁身戎旅,卻系軍校出身,和上述兩種方式都有不同,故也另當別論。

我們在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