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 民國史軍閥篇餘緒 第九章 民國軍閥概述

歷代的軍閥及其定義

以國史而論,大概可以分為三個主要階段,即軍閥時期(1911~1928)、國民政府時期(1928~1949)和中共統治時期,其中軍閥統治的時代超過三分之一。

但是,究竟軍閥是什麼?我們必須簡要說明,才能展開討論。

幾年前雲南軍閥龍雲在中國大陸出了問題,成為《紐約時報》頭版頭條的大新聞,當時他的幼子龍繩勛(Shing S. Lung)尚在大學商學院念書,就寫了一封信給《紐約時報》,其中寫道:

編輯先生:

我堅決反對你把家父稱為軍閥。根據字典所載的定義:軍閥是以金錢為目的的戰爭販子,這當然不適用於家父,他老人家參與的各大戰役都是為了維護中國的利益。

龍繩勛

1957年6月28日

龍繩勛所引字典的定義正好適用於他的父親,不過他所說的,在有些情況下也沒有錯。中國的確有些不錯的軍閥,為了民族利益而戰,可是我們仍然不得不把他列入軍閥的範圍。

所謂「軍閥」者,便是軍人擁兵自重,甚或割據一方。既不受政府法令約束,而且不管好歹,他的話就是金科玉律。在名義上擔任政府官職或軍職,但是無論何人都不能依法把他撤換。如果由一個軍閥統治全國,他就是獨裁者。假如一個國家由幾百個這類軍人統治,這個國家就淪為軍閥割據的局面。我們要討論的中國正是面臨這種狀況。

我國歷史悠久,軍閥割據並不是新生事物,自秦代在公元前206年覆亡後,歷代王朝垮台時往往出現這種現象。漢朝開國之君本身就是一個大軍閥,結果削平群雄,才建立一個新王朝。自西漢以還,在中華帝國的悠長歷史上,類似的軍閥割據局面一再出現,不下三十次之多。描寫各代軍閥割據的大部頭歷史小說很多,最著名的當然是《三國演義》和《說唐演義》,而最新的就是《民國演義》。後者的故事非常有趣,而且言之有據,十分可信。作者可說是一個很糟糕的小說家,然而卻是優秀的歷史學家,現在還沒有一本軍閥史比這本小說寫得更好。

軍閥知多少

現在讓我談談1916年6月6日袁世凱暴斃的情況。袁是一個大獨裁者,也是一個大軍閥。他死後,龐大的北洋軍就土崩瓦解,於是中國近代的軍閥時代就應運而生。由於中央和地方政府都非常脆弱,國家大權落入無數軍閥之手,大小軍閥數千人在全國各地展開混戰,廝殺不休。我對這個時期的軍閥做了概括的探討,並且取得一些統計數字如下:

(一)大小軍閥人數:按照保守的估計,這個時期的大小軍閥最少有二千 。

(二)軍閥控制的地區:最大的軍閥有一個時期控制四省 ,小軍閥僅盤踞一個小地區,甚或只有幾個村莊。

(三)部隊規模:其中以直系軍閥為最大,曹錕和吳佩孚擁有軍隊三十八萬人。奉系軍閥張作霖約有十七萬人。皖系段祺瑞在1922年前後只有四萬人。在同一時期,最小的軍閥僅有士兵一百人,甚至有不足百人的,大多數躲在廣西和四川的山區里。在這種情況下,軍閥和土匪就很難區別了。

軍閥橫行的成因

民國時期在軍事上沿襲清代制度,脆弱不堪。清代後期,全國有訓練精良、配備齊全的部隊四十師,其中只有四個師由清廷直接控制,其餘部隊歸各省指揮。因此,有時候省政府的軍事力量可能比中央政府還大。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後,各省紛紛響應,先後宣布獨立,清廷束手無策,原因正在於地方的部隊一般都由各省直接節制,中央政府能夠調動的軍隊不多。這種軍事制度上的弱點在民國時期基本上沒有改變。

中央政府崩潰的另一原因是,袁大總統在民初是個大軍閥,他的部隊能夠削平任何一省爆發的叛變,例如他輕而易舉地擊敗1913年的二次革命。但是袁氏暴斃後,北洋軍驟然失去領導核心,立刻分崩離析。既沒有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和強大的國家部隊,各省督軍或文職省長自然形成半獨立狀態。督軍變成獨立的軍閥,互相攻擊,而各省軍閥混戰的結果又導致強有力的省政府也土崩瓦解。

在督軍敗亡和省政府崩潰後,其結果與大獨裁者的暴卒異曲同工,這是造成軍閥橫行的第三種原因。如果一省的強人倒台,麾下諸將一躍而成為小軍閥,由於區域或地域主義作祟,這些小軍閥很難控制,也很難剷除。

軍閥堅持效忠同一區域派系可以說是第四種原因,這是哥倫比亞大學韋慕廷教授(C. Martin Wilbur)特別向我強調的。效忠區域派系是中國的老傳統,在民初省里人把外省人視為外國人看待,這是很平常的事,一點不奇怪。毛澤東很自豪地說,如果把中國比作東方的德意志,湖南就是中國的普魯士。蔣介石也認為浙江人比其他區域的人優秀。為什麼?要回答這個問題,恐怕可以寫一篇博士論文。

對主子效忠的中國傳統是形成軍閥橫行的第五種原因。以儒家經典而論,孔子講「忠」或「忠君」時,意指對主子效忠,這是針對個人,而不是針對國家。因此中國官兵的訓練傳統上要求他們對指揮官效忠,不是對國家效忠。

貧窮和無知是最後一種原因。對貧民、失業工人及農民以至知識分子來說,軍人是不錯的職業。如果所屬部隊解散了,他們就立刻失業。但是只要一槍在手,就可以像土匪一樣隨意搜括人民。而且元帥、將軍、上校、中校、中士、下士等軍銜多麼冠冕堂皇,否則,淪為小偷、土匪,怎能相比?

軍閥派系

一般而言,軍閥可以分為三大派系,即北洋系、地方軍閥和革命派軍閥。

(一)北洋軍閥

按一般用法而論,「北洋」與「軍閥」是不可分的,我們談到軍閥時,一般都說北洋軍閥,事實上北洋軍閥僅指軍閥中的一個派系。1895年第一次中日戰爭爆發後,清廷打算推動軍隊的現代化,計畫訓練三十六鎮(師)現代陸軍,人稱新建陸軍。中國有十八行省,規定每省負責訓練兩個師。結果不如理想,因為很多省政府都沒有認真執行朝廷的命令。即使切實執行訓練新軍計畫的,最多只有一個旅的規模。袁世凱的仕途原是從負責訓練新軍開始的,他切切實實地執行了清廷的命令,1901年晉陞直隸總督、北洋大臣,並擴大新軍為六鎮,即六師,這是北洋新建陸軍的支柱。而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就成為北洋的龍、虎、狗三傑。後來華北的著名軍閥都來自這個集團,如曹錕、吳佩孚和徐世昌等。曹錕曾任袁氏新軍第三鎮統制,自命為中國最優秀的軍人,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北洋新建陸軍許多較低級軍官都受過十二年的嚴格軍事訓練,才能晉陞將校,而蔣介石的黃埔軍校的學生僅接受六個月的軍事訓練。值得注意的是,從日本學軍事回國的士官生永遠不得其門而入,因為袁世凱對士官生十分懷疑。

(二)地方軍閥

主要是東北的張作霖,「紅鬍子」出身;山西的閻錫山,曾在日本受訓;湖南的譚延闓,進士出身;雲南的唐繼堯,曾在日本學軍事;廣西的陸榮廷,原為土匪。他們都曾先後受到各方的拉攏。

(三)革命派軍閥

大多數都加入了同盟會,在辛亥革命和1913年的二次革命爆發時都支持孫中山,例如四川的熊克武,江西的李烈鈞,雲南的朱培德,湖南的程潛,廣東的許崇智和陳炯明,河南的樊鍾秀,陝西的陳樹藩等。

軍閥如何領導政府

袁世凱死後,中央政府先後由安福系、直系和奉系三派軍閥控制。為求保持平衡,軍閥通常推一個傀儡當總統(如黎元洪、徐世昌),卻極力爭奪擁有實權的總理一職,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就是直系和奉系爭奪總理寶座而起。

在地方一級,軍閥競相爭奪督軍的職位,視督軍為禁臠。自民國創立以來,省里有兩位首長,負責軍事的最初稱為都督,1913年改稱將軍,袁世凱死後則稱督軍。文職首長起初稱為巡按使,1916年袁氏死後則稱省長,國民政府改稱主席。

勢力雄厚的軍閥可以各種方式出任一省的都督,到了勢力太大,並征服了鄰省時,中央政府只好給他一個特別稱號,例如兩廣巡閱使、直魯豫巡閱使,或長江四省川粵湘贛經略使。反過來說,如果一個軍閥不幸被另一軍閥打倒,中央政府便撤銷其巡閱使等頭銜。

以省級而論,小軍閥可能控制一兩個區,就授為鎮守使或護軍使。鎮守使也可以同時擔任縣長。簡言之,軍閥在他的勢力範圍內猶如一個專權君主,可以為所欲為。

軍閥小統計

現在列舉在1924年之前倒台的五十四個主要軍閥的個人資料如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