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晴
1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全世界走向史所未有的大規模長期和平。此時,推理小說也有了嶄新的風貌。媒體傳遞,從雜誌、小說的閱讀、替換為廣播、電視的視聽;故事取材,則是從以神探解謎為主的本格推理,演化為警探搜查為主的警察程序小說(police procedural)。
其實,如此轉變,並非無跡可尋。雖然,推理小說只有「破案」一項公式,但總是能夠緊貼時代脈動,契合讀者的心理需求。在戰亂頻仍的時代,本格推理仰賴理性、智能、邏輯破案,擒凶只憑頭腦,不恃武力,提供了大眾渴望的秩序、倫理;在祥和安樂的時代,相反的,大眾追求的是刺激、衝突,警察程序小說以充滿真實感、危機感、速度感、臨場感的罪案搜查過程勝出,經過了數十年的發展。時至今日。已經是現代大眾的娛樂主流了。
警察程序小說的起點,始於美國作家勞倫斯‧崔特(Lawrereat)的《被害者V》(VAs in Victims, 1945)。這部作品描述警方為了追查一件車禍肇逃案。偶然發現犯罪現場附近一名目擊者所飼養的貓咪離奇死亡。在那個「微物證據」尚且被「刑警直覺」質疑的年代,性格古怪的鑒識員,堅持解剖貓咪屍體,還應用「分光器」(speeter)檢查兇器;但以科學方法取得的物證,卻使案件變得更不可思議。故事中必須合理解釋這些物證的種種矛盾,而這也顯示了警察程序小說自本格推理歧出的歷史痕迹。
稍晚,與洛城警局合作制播、取材自真實刑案的廣播劇《警網》(Drag, 1949-1955),在美國大受歡迎,後來還推出了電視版,是警察程序劇集的轉折點。今天,我們仍然能從影集《法網遊龍》(La; order, 1990,)或《CSI犯罪現場》(CSI: Crime Se Iigation, 2000-)看見其影響力的延續。
警察程序推理傳到日本,稱為警察小說。日本的警察小說、電影,始於一九六〇年代。小說以結城昌治《黑夜結束時》(1963)、藤原審爾《新宿警察》(1968)及島田一男《紅色捜查線》(1968)為先驅;電視劇則由《特別機動捜查隊》(1961-1977)、《特搜最前線》(1977-1987)奠定了日本警察劇集的基礎。而《大搜查線》(1997)與《相棒》(2002-)的成功,更使現在日本電視圈建立了「每季必有刑事劇」的慣例。
然而,隨著警察小說的多樣性發展,也出現了各種不同的屬性。有的標榜英雄主義,如大澤在昌的《新宿鮫》(1990);有的描寫複雜人性,如橫山秀夫的《影子的季節》(1998);有的描寫團隊組織,如佐佐木讓的《歌唱的警察》(2004);有的專事獵奇案情,如譽田哲也的《草莓之夜》(2006)。
至於本作,中山七里《連續殺人鬼青蛙男》(2011),則重視解謎。換句話說,原本自本格推理歧出的警察程序小說,在本作又重新匯聚、融合了。戰亂的時代需要本格推理,和平的時代需要警察程序小說,而現在,恰好是個既和平又戰亂的時代,所以,《連續殺人鬼青蛙男》遂成了創作上的需要、閱讀上的需要。
2
《連續殺人鬼青蛙男》與中山七里的另一部創作《再見,德布西》(2010)一起進入第八屆「這本推理小說了不起」徵文獎的決選。一位作家一次入圍兩部作品,在徵文獎的歷史裡是相當罕見的事。最後,中山以《再見,德布西》與另一位創作者太朗想史郎的《TOGIO》(2010)共同獲得首獎。
《再見,德布西》的評審意見,有香山二三郎「青春音樂小說與有如特技的本格推理之華麗結合」、茶木則雄「在結局出現超大型詭計、高質量的音樂推理」的讚譽,表現出中山七里的創作特徵,是將兩種截然不同的元素巧妙融鑄,形成新穎的閱讀況味。這樣的風格,在同系列的後續作品中都可見到,如《晚安,拉赫曼尼諾夫》(2010)里有樂器室里一具大提琴不翼而飛的「密室消失」,或《永遠的肖邦》(2013)里有恐怖份子在演奏廳槍殺刑警,偽裝成鋼琴師的「一人二角」,都顯示了中山在開拓音樂推理寫作璐域的同時,對本格推理仍然有絕對性的堅持。
本作《連續殺人鬼青蛙男》則與《再見,德布西》的青春、成長路線完全不同,原題《災厄的季節》,描述了埼玉縣飯能市的連續殺人魔「青蛙男」的調查過程,風格寫實、陰暗,但是,同樣有峰迴路轉的布局、精巧緻密的謎團。
如前文所述,現在是既和平又戰亂的時代。關於肉體、性命的戰爭已經結束,但關於資源、尊嚴的戰爭,卻是方興未艾。居住權、工作權、教育權、醫療權等各種「格差」(社會階層固著、世襲,導致無可改變的差別待遇,形成了不同階層的對立、歧視)出現極端的M型化現象,使社會的衝突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加劇。
愈發劇烈的格差、愈發劇烈的衝突,使大眾的怨氣加深,從而助長社會上的兇惡犯罪。不難發現,所有的兇惡犯罪都來自張牙舞爪的優越感、報復雪恨的自卑感,以及與他人之間無法跨越的心理鴻溝。
在故事中,殺人魔「青蛙男」的作案手法殘虐、冷血,藉由各種匪夷所思的屍體處置手段,表現出一種毫無道德、缺乏憐憫的原始獸性,從而製造出社會上人人自危、噤聲的恐怖氛圍。當警方無法順利逮捕兇手,導致大眾的心理恐慌擋無可擋之時,壓抑在人性深處的暴力就會尋找宣洩的出口,產生實質的破壞。
於是,我們讀到故事裡的網路、媒體,隨著案情的發展,而出現了不同階段的應對態度。當「青蛙男」以神出鬼沒之姿取得優勢之際,群眾膽怯得不發一語;當警方的調查出現一線曙光之際,媒體則興風作浪,散布搜查總部內的情報,意圖干擾調查;當案情陷入泥淖之際,警方則成為眾矢之的,精神病患的人權也遭到傷害,被視為蛇猛獸。
也就是說,從本格推理的角度來讀,「青蛙男」的真實身分、犯案動機固然是最大的謎團;然而,從警察程序小說的角度來讀,探討警察機關與大眾、媒體、法律的交互影響,則是最關鍵的社會議題。也因為本作有著「本格/警察」的雙重特質,才能貼近現代讀者既希望本格的理性秩序、又希望警察程序小說的調查實況描寫之雙重需求。
其後,探討器官移植問題的《開膛手傑克的告白》(2013)、探討人性善惡曖昧關係的《七色之毒》(2013),本作的主角古手川退居配角,舞台同樣都是以埼玉為背景,仍然維持了鮮明的解謎風格,可以說是一貫延續了《連續殺人鬼青蛙男》的創作路線。
此外,這個連續殺人魔「青蛙男」的構想,在《START》(2012)又變成了推理電影的拍攝素材,在同樣的世界觀里再玩出新的花樣。而《連續殺人鬼青蛙男》里各人物面對案件的心理狀態,也藉由《START》的大森導演之口,成了演員們的演技指導,兩部作品互相對照,有一種後設的趣味性。
中山七里的不同系列,雖然風格各有差異、各有要求,但各系列之間的世界觀都是共通的。在某部作品只是個小配角的人物,很可能在其他作品裡擔綱主角。唯一相同的是解謎元素的運用,絕對讓本格推理迷也讚賞、佩服。這不僅使他的作品有更豐富的閱讀面向、更易於領略本格推理的閱讀樂趣,也使人真正體驗到——我們所生存這個時代,確實是一個既和平又戰亂,既美麗又邪惡的時代。
導讀作者簡介/既晴
目前任職於科技業。以推理、恐怖小說創作為主,兼寫推理評論。曾以《請把門鎖好》獲得第四屆皇冠大眾小說獎,近作有《感應》。另擔任過人狼城推理文學獎、浮文志新人獎、中國華文推理大獎賽評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