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從字到人:古人如何認識自己 一、漢字與人體

1.頭

「首」字甲骨文作「」,像人頭之形,上邊是頭髮,下邊是臉,臉部突出眼睛;金文演變為「」,小篆演變為「」。「首」的本義是頭。本義是「頭」的字還有「頁」,甲骨文作「」,像跪坐的人形,特別突出其頭部,金文演變為「」,小篆演變為「」。

2.面部器官

「面」字甲骨文作「」,小篆作「」,像人面形,外像面部邊廓,內像眼睛,因五官中最引人注意者莫過於眼睛。「面」的本義就是臉,即整個面部。需要注意的是:「臉」的本義是兩頰,如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頭圓筋骨緊,兩臉明且光」,其中的兩臉就是兩頰的意思。後來引申為「整個面部」,並成為常用義。

「目」字甲骨文作「」或「」,像眼睛之形,後演變為「」,小篆字形作「」。本義就是眼睛,如「目不轉睛」。

「自」的甲骨文作「」,像鼻子之形,小篆變作「」,本義就是「鼻子」。以「自」為部首的字本義與鼻子有一定關聯。如「鼻」本義就是鼻子;「臭」本義是用鼻子辨彆氣味;「息」的本義是氣息,也與鼻子有關聯。

「耳」的甲骨文作「」或「」,像耳朵之形,金文作「」,小篆變作「」,本義就是「耳朵」。以「耳」為部首的字,意義大多與「耳朵」有關。如「聾」「聰」「聳」「耽」本義是與耳朵相關的形容詞;「聞」「聆」「聊」「聶」本義是與耳朵相關的動詞。

「口」的甲骨文作「」,金文作「」,小篆作「」,像張口之形。以口為部首的字大多與口有關。如「舌」的甲骨文作「」,金文作「」,像張口伸舌之形,舌有分叉,說明取象蛇之舌,蛇吐舌俗稱吐信子,本義就是「舌頭」。再如「唇」,《說文解字》古文作「」,從頁辰聲;小篆字形作「」,從肉辰聲。其實,「辰」構件不僅具有表音功能,也具有表義功能,因為「辰」的甲骨文作「」或「」,像蜃從殼中出來之形,本義就是蜃。蜃的兩片殼一張一合與人的嘴唇十分相似,因此「辰」構件兼有表義和表音兩種功能。「唇」與口的關係十分密切,楷書字形變為從口辰聲(小篆「」本義是「驚也」)。

「齒」的甲骨文字形作「」,像張口露齒之形。顯然,所露之齒是唇後的門牙。所以,齒的本義是「門牙」。「笑不露齒」「唇亡齒寒」「唇齒相依」中「齒」的意義都是門牙。而「牙」字小篆字形「」,《說文解字》說解為「牡齒也」,牡齒就是大牙,即人們常說的後槽牙。古代音韻學按發音部位的不同,把聲母概括為「唇、齒、舌、牙、喉」五音,其中「齒音」和「牙音」在現代漢語中分別稱為「舌尖音」和「舌根音」,這說明「齒」和「牙」在古代漢語中所指意義不同。隨著語言的發展,「齒」「牙」組合為並列式合成詞「牙齒」,「齒」「牙」的意義所指逐漸混同,如「牙膏」「牙刷」「拔牙」「鑲牙」以及「健齒」「齲齒」中的「牙」或「齒」不再只指後槽牙或門牙,而是包括所有的牙齒。

「須」字金文作「」,像人面部長有鬍鬚之形,後來寫作「鬚」,又簡化為「須」。「須」的本義就是「鬍鬚」。由本義「鬍鬚」引申為「動植物或其他物體上像須的東西」。例詞:「根須」「花須」「觸鬚」。

「眉」字甲骨文作「」,金文作「」,從目,目上構件像眉毛之形,本義就是眉毛。小篆字形為「」。

3.脖子

「領」「頸」「項」三個字都以「頁」為部首,「頁」的本義是「頭」,因此「領」「頸」「項」的本義都與人頭有關。「領」的本義是脖子,而且是整個脖子,《詩經·衛風·碩人》「領如蝤蠐」形象地描繪了女子脖子白而長的特點。因為衣服的領子是圍繞著脖子的,於是稱其為「衣領」。拿起一件上衣,最好的方法是提起衣領,於是產生成語「提綱挈領」,並進一步產生「綱領」一詞。「頸」「項」的本義也是脖子,但「頸」主要指脖子的前部,「項」主要指脖子的後部,「望其項背」的「項」指的就是脖子的後部。

4.軀幹各部位

「身」的甲骨文作「」,金文作「」,像人而隆其腹之形,本義就是身孕,胎兒。如「懷身子」,《詩經·大雅·大明》「大任有身,生此文王」。後來引申指身體。「背」的甲骨文作「」,像二人背靠背之形,本義就是脊背,即肩至後腰部分。人後背的中間是脊,有兩個象形字。一個是「呂」,小篆作「」,像椎骨棘突上下相連;另一個是小篆「」,中間表示椎骨,兩側表示肋骨,下面一橫表示腰部。「要」的金文作「」,《說文解字》古文作「」,小篆作「」,中間像人形,兩旁像兩手叉腰之形,本義就是腰,後增加表義構件「肉」作「腰」。「腰」在人體的正中間,非常重要,因此引申有「主要的內容」之義,如「摘要」「綱要」「扼要」;還引申有「重大」之義,如「要事」「要職」「要緊」。「腹」字金文作「」,從人復聲,小篆和楷書字形都從肉復聲,本義是腹部,位於肋下。「腋」字甲骨文作「」,金文作「」,小篆作「」,楷定為「亦」,在人的兩臂之下各加一點,表示腋下所在之處,本義就是「腋窩」,後來寫作「腋」。

5.內臟

「臟」字繁體字作「臟」,從肉藏聲,中醫稱「心、肝、脾、肺、腎」為內臟,因此,表音構件「藏」也具有表義功能,表示這些器官是隱而不露的,是藏在體內的。

同樣,「腑」字的表音構件「府」也具有表義功能,「府」的本義是指藏文書的地方,人體的六腑(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膽)也是容納和消化食物的地方,因此,表音構件「府」也具有表義功能。

「心」金文字形作「關的字的書寫形式大都以「心」為部首,如「思」「想」「愚」「慧」等;成語「心靈手巧」「心領神會」「心急如火」「憂心如焚」也可以看出古人把心看成思維器官的觀念。歷史傳說有一個「比干剖心」的故事:比干是商王太丁之子,幼年聰慧,勤奮好學,二十歲就以太師高位輔佐帝乙,又受託孤重任輔帝辛(即紂王)。比干從政四十多年,主張減輕賦稅徭役,鼓勵發展農牧業生產,提倡冶煉鑄造,富國強兵。商紂王暴虐荒淫,橫徵暴斂,比干感嘆說:主上有過錯而不勸諫就不能算作忠臣,因怕死而不敢勸諫就不能算作勇敢。主上有過錯,做臣子的勸諫卻不被採納,就要為之獻出生命,這才是最忠誠的表現。於是到摘星台強諫三日。紂王問他憑什麼敢這樣做,比干曰:憑的是善於推行仁義。紂王大怒,說:吾聽說聖人的心有七竅,確實是這樣嗎?於是殺死比干並剖開他的心。

關於比干剖心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比幹得罪了妲己,妲己對紂王進讒,說自己心口痛,需要七竅玲瓏心可治,並說比干是七竅玲瓏心,於是紂王剖比干之心給妲己。

「胃」小篆字形作「」,上邊的構件像胃的剖面圖,中間的數點兒表示其中的水谷等,下邊的構件是「肉」,本義是人和某些動物消化器官的一部分,上端與食管相連,下端與腸相連。

6.四肢

如前所述,以「支」為聲符的字的意義多具有「分叉」的特點,如「枝」是從樹的主幹上分出來的「叉」,「歧」是從大路上分出來的岔道。同樣,「肢」是從人體軀幹上分出來的部分,包括上肢和下肢。

(1)上肢

手是最重要的勞動器官,因此古文字中取象「手」的字比較多。甲骨文「」像左手;「又」的甲骨文作「」,金文作「」,小篆作「」,取象右手之形。手本來有五指,只畫出三個是因為古代以三為多。當然,也有將五指全部畫出的字,「手」金文字形「」,小篆字形「」,都像手之形,取象五個手指和手掌的形象。從手掌根部向後退一寸左右,就是寸口位置。「寸」的小篆字形「」,由「又」「一」兩個構件組成,「又」是手形,「一」是指事符號,以指示寸口的部位。《說文解字》說解為「寸,十分也。人手卻一寸動脈謂之寸口」,意思是從人的手部向後退一寸,是脈搏動感強烈的地方,這就是寸口。從寸口到手腕的距離為一寸,可見,寸的長度規定源於人體部位。漢字體系中,有的「寸」構件是像右手之形的「又」構件的變異結果,如「對」「寺」「尋」「導」「壽」「封」「耐」「將」「辱」「射」「尉」「尊」,其中「對」「寺」「導」「封」「耐」「辱」「射」「尉」「尊」本義是動詞;「尋」「將」本義是名詞;「壽」本義是形容詞。「肱」的正篆字形作「」,古文作「」,《說文解字》說解為:「臂上也。從又,從古文。,古文厷,象形。」後增加表義構件「肉」作「」。「肱」的本義就是大臂,如「肱股」指大臂和大腿,比喻左右輔佐得力的人;引申指整個手臂,如「曲肱而枕」中可以彎曲的「肱」當指整個手臂,而不是大臂。

(2)下肢

「止」字甲骨文作「」,像人腳之形,上邊的三歧表示腳趾,只畫出三個是因為古代以三為多;下邊的部分表示腳掌。本義就是「足,腳」。以「止」為部首的字構意大都與足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