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從漢字看中國古代生產生活 四、漢字與醫療

1.醫巫同源

遠古時,科學技術很不發達,許多自然現象無法解釋,於是先民認為是鬼神在暗中操縱一切:得到神的庇佑,可以消除災禍,解除病痛,否則將受到懲罰。擺脫苦厄災禍與疾病痛苦,必須求助於鬼神,而人與鬼神的交通媒介是巫。所以,先民要解除病痛,必須依靠巫,從這個角度說,巫就是醫。

「醫」的繁體字形有兩種,即「醫」和「毉」。「毉」從「巫」,說明醫巫關係十分密切。《山海經·大荒西經》寫道:「大荒之中……有靈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葯爰在。」群巫在靈山升降,採集那裡的藥草。群巫採集的不是普通的藥草,而是所謂的不死之葯;其中的巫咸據說就「實以鴻術為帝堯醫」。《山海經·海內西經》記載:「開明東有巫彭、巫抵、巫陽、巫履、巫凡、巫相,夾窫窳之屍,皆操不死之葯以距之。」群巫手操不死之葯,為的是救活已經死去的窫窳(yà yŭ)。顯然,巫的職責是救死扶傷,與醫生的職責相同;也可以說,最初的醫生由巫來擔任。

「巫醫」的神職身份,註定其治病方法必然要利用巫術。《韓詩外傳》卷十:「上古醫曰茅父,茅父之為醫也,以莞為席,以芻為狗,北面而祝之,發十言耳。」意思是上古名叫茅父的巫醫,以蒲草為席,以草編為狗,模仿巫術,並且向北方不斷發出祝禱之語。顯然,作為巫醫的茅父主要是利用巫術治病。實踐中,巫醫在治病時更多使用的是巫術和醫術相結合的方法。《廣博物志》卷二十二引《物源》:「神農始究息脈,辨藥性,制針灸,作巫方。」搭脈、辨葯、針灸,都是神農配合巫術創造出來的醫療方法。傳說神農時白族的巫師們還探求了以野獸來治病的方法。《說郛》卷三十一《芸商私志》:「神農時白尼進獸葯,人有疾病則拊其獸授之語,語如白尼所傳,不知何語。語已,獸輒如野外銜一草歸,搗汁服之即愈。」意思是巫師對獸使用巫術,使獸獲知病的感應力,從野外銜回藥草,人們搗爛服之即愈。當然,這只不過是巫術之幻想,但從中可以看出上古醫術和巫術是緊緊結合在一起的。

醫巫同源,成了後來醫仙同流的濫觴,秦漢時期盛行的神仙方術也往往採用醫術巫術相結合的方法。眾所周知,將醫生從業雅稱為「懸壺」典故中的費長房,稱醫界為「杏林」典故中的董奉,其妙手回春的醫術都來自神秘力量的佑助。民間傳說雖然不可盡信,卻反映了中國古代醫學始終貫穿著醫巫同源的傳統。

2.古代藥物

「醫」的小篆字形作「出了酒在醫療上的特殊功效。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帛書記載有五十二個醫方,其中三十三個與酒有關。秦漢時大醫學家秦越人、淳于意、張仲景等都有用酒治病的醫案。後來,人們逐漸認識到酒可以消毒防腐,在針灸或外傷時可以用來作局部處理。

「葯」的小篆字形作「」,楷定為「藥」,《說文解字》說解為「治病艸」,說明植物是最重要的中藥來源。傳說神農是慈愛的天神,他牛頭、人身,力大無窮,常常幫助窮苦人家耕種,像牛一樣,辛辛苦苦為人類服務。人類跟神農學會了種地,有了足夠的糧食,從此不愁挨餓一事。可是,不少人吃飽飯之後,常常會生病。有的人患了病,很長時間也不好,直到死亡為止。這類事情被神農知道之後,他感到很焦急,他不相信巫醫問卜,但也沒有治療疾病的辦法。於是,他便與不少人商討,怎樣才能把疾病治好,使他們擺脫疾病的困擾。他想了很多辦法,如火烤、水澆、日晒、冷凍等等,雖然能使某些疾患的癥狀有所緩解,但效果卻不理想。有一天,神農來到山西太原金岡一帶,品嘗草木,發現草木有酸甜苦辣等各種味道。他就將帶有苦味的草,給咳嗽不止的人吃,這個人的咳嗽立刻減輕不少;把帶有酸味的草,給肚子有病的人吃,這個人的肚子就不疼了。神醫嘗百草是十分辛苦的事,不僅要爬山走路尋找草木,而且品嘗草藥還有生命危險。神農為了尋找藥品,曾經在一天中中毒多次,神農被毒得死去活來,痛苦萬分。可是憑著他強壯的體力,又堅強地站起來,繼續品嘗更多的草木。大地上的草木品種多得很,數也數不清,神農為了加快品嘗草木的速度,使用了一種工具,叫「神鞭」,也叫「赭鞭」,用來鞭打各種各樣的草木,這些草木經過赭鞭一打,有毒無毒,或苦或甜,或寒或熱,各種藥性都自然地顯露出來。神農就根據這些草木的不同特性,給人類治病。他在成陽山上,曾經發現不少療效顯著的草藥,如甘草可以治療咳嗽,大黃可以治療便秘,黃蓮可以消腫等等。所以,後人管成陽山叫神農原,也叫藥草山。

人類所患的疾病很多,而神農所發現的草木有治病功效的不多,他為了治療更多的疾病,便不停地去品嘗更多的草木。一次,他在品嘗一種攀援在石縫中開小黃花的藤狀植物時,把花和莖吃到肚子里以後,沒有多久,就感到肚子鑽心地痛,好像腸子斷裂了一樣,痛得他死去活來,滿地打滾。最後神農沒能頂得住,被這種草所毒死。神農以生命為代價,發現了一種含有劇毒的草,人們給它起名叫斷腸草。

實踐中,先民逐漸認識到,酒是一種最佳藥物溶劑,於是把酒和草藥混合在一起,創造出一種新的藥物劑型——「鬯」(g),即藥酒。「鬯」的甲骨文作「人統計,至清代,散見於各種醫籍里的藥酒方近千則,而流傳於民間的單驗方更不計其數。

3.針灸療法

最古老的針刺工具是「砭」,「砭」字從石突出了它的石制特點。砭的外形像一根粗大的針,所以也稱為石針,又稱藥石,或稱石。《一切經音義》:「攻病曰藥石,古人以石為針。」《戰國策·秦策》「扁鵲怒而投其石」,其中的「藥石」「石」都指砭石。用石針刺病也叫「砭」,《說文解字》:「砭,以石刺病也。」「砭」的主要作用是挑破膿腫部位,使膿血流盡而加快腫塊痊癒。「砭」這種療法在古文字形體中有所反映:金文「殷」作「部。砭針作為治療腫脹的常用工具,在文獻中多有記載。《黃帝內經·素問》:「其病為癰瘍,其治宜砭石。」《淮南子·說山訓》高誘註:「石針所抵,彈人雍痤。出其惡血。」考古中,砭石多有發現,山東日照西城鎮龍山文化遺址中曾採集到兩枚錐形砭石,河南鄭州附近的龍山文化灰坑裡也發現一枚三棱形砭石。這說明新石器時代後期,人們已經懂得用砭石的治療技術了。商周以後,青銅冶煉技術高度發展,刺病的石針,逐漸被金屬針代替。《一切經音義》:「古人以石為針,今人以鐵,皆謂療病者也。」《左傳·襄公二十三年》服虔註:「石,砭石也,季世無復佳石,故以鐵代之耳。」於是,文字中也出現從金的「鍼」字,後簡化為「針」。隨之,以砭石治病的技術也慢慢退出歷史的舞台。《漢書·藝文志》:「醫經者,原人血脈經絡骨髓陰陽表裡,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湯火所施。」顏師古註:「箴,所以刺病也。石謂砭石,即石箴也。古者攻病則有砭,今其術絕矣。」可見,東漢時期砭石技術已經絕跡。

「灸」是中國古代醫學中常用的另一種治療方法。《說文解字》:「灸,灼也。從火久聲。」段玉裁註:「久灸皆取附箸相拒之意。凡附箸相拒曰久,用火則曰灸。」那麼,「久」不僅標識「灸」的讀音,也有表意的作用,即「久」「灸」是讀音相同,並有相同義素的同源字。「灸」的字形從兩個方面說明了灸療的基本特點:「灸」從火表明要用火燒,燒灼是灸療的第一個特點;從久表明「灸」在灼燒時要「附箸相拒」,既不要像針療那樣刺割,也不要像按摩那樣漫漶,而是抵近肌膚表面的某一穴位點灼燒,以求對人的經絡穴位產生某種熱刺激,從而調理氣血陰陽,疏通經脈,使人康復。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