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從漢字看古人的信仰世界 七、人們心目中的聖人

「聖」的甲骨文字形作「

「聖」的這個意義在文獻中有很多用例。根據《國語·魯語》記載,吳國攻下越國會稽後,在會稽獲得了特別巨大的人骨。吳國的國君派使者向孔子諮詢這是怎麼回事。孔子告訴他,大禹治水時,曾召集各部落首領到會稽山議事,防風氏遲到,大禹下令殺死他,他的骨節特別長,相當於當時車廂的長度。使者又問孔子,防風氏是哪個部落的首領,孔子說,他是「汪芒氏之君也,守封、嵎之山者也,為漆姓。在虞、夏、商為汪芒氏,於周為長狄,今為大人」。使者又問:人的身高極限是多少?孔子回答說,最矮的是僬僥氏,身高只有三尺,最高的是他的十倍,也就是身高三十尺。使者不禁慨嘆,孔子真是聖人啊!顯然,使者慨嘆說孔子是聖人的原因,是孔子知識十分廣博,無所不通,無所不曉。因此,這裡「聖人」的意思就是與字形相切合的本義。同樣,《論語·子罕》:「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太宰判斷孔子為「聖者」的根據是孔子「多能」,也就是懂得多,會得多。在「執竿入城」這則笑話中,那位自作聰明的老人說「吾非聖人,但所見多耳」,也是把見多識廣與「聖人」相聯繫。這說明當時「聖」的主要內涵和判斷標準是「知識廣博,無所不通」。

在此基礎上,「聖」又引申有「精通一事,對某門學問、技藝有特高成就的人」的意義,如「畫聖」「棋聖」「詩聖」等。

隨著人們對孔子推崇程度的不斷提高,「聖人」的含義逐漸發生轉移。「聖人」由側重對人們知識能力方面的評價變為側重對人的道德方面的評價,而指知行完備、至善之人,也就是指「德才兼備」的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