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講 靖康之變

就在北宋上下文恬武嬉,昏君佞臣攪得朝政日非的時候,北國金軍開始大舉南下。我們前面提到,宋朝聯金滅遼是非常不明智的,當時朝中就有人反對。宋將种師道就說過:「今日之事,有如盜入人家,既不能救,又從而分其寶也,毋乃不可乎?」意思是說,這件事情就如同有強盜闖進了鄰居家,我們本應該救助鄰居,現在不救也就算了,還和強盜分鄰居家的財寶,這事兒咱們不能幹。咱們應該念及宋遼百年和好,與遼一起抗金才對。

另一位大臣說得更有見地,他說:「北虜足為夷狄,然已久沾聖化,頗知禮義,百餘年間,謹守盟誓,不敢妄動者,知信義之不可渝也。」意思是說,遼雖然是夷狄,但是一百多年來,已經逐漸漢化了,很懂禮義。我們前面講過,遼的統治者說「吾修文物,彬彬不異於中華」,而且遼國皇帝鑄造佛像時,還命人在佛像後面刻上「願世世代代生中國」的字樣。遼對於漢民族的文明是非常讚賞的,所以才「百餘年間,謹守盟誓」,其間119年都沒有跟宋打過仗。實際上,宋與遼之所以能維持百年和好,是因為宋遼的力量趨於平衡,遼的軍事力量強,而宋的經濟文化比較發達。另外,先前遼與宋打仗,主要目的是為了搶點錢,遼也知道自己沒有能力滅掉宋。而且雙方議和之後,宋每年給遼歲幣,有了白花花的銀子、亮閃閃的綢緞,遼當然不用打仗了。所以一百多年間,兩國邊境上「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識干戈」。兩國邊境上人口增加,牛羊漫山遍野,連白頭髮的人都沒見過打仗。那位大臣又說:「今女直剛悍善戰,茹毛飲血,殆非人類。北虜以夷狄相攻,尚不能勝。倘與之鄰,又將何求以御之乎?」意思是說,女真人尚未開化,茹毛飲血,且又驍勇善戰,同是少數民族的遼都打不贏金,如果遼被滅,宋就與金直接相鄰,我們的戰鬥力連遼都比不上,又拿什麼來抵禦金國呢?

這個大臣所講的非常有道理。事實上,宋遼金三國的局面,與當初的魏蜀吳三國很相像。諸葛亮一直主張東和北拒,就是結好孫權,北拒曹操,兩個弱的聯合對抗強的。作為弱國,如果與強國聯合對抗其他弱國,無異於為虎作倀,自尋死路。但是,這麼淺顯的道理,宋徽宗卻琢磨不透,而對於臣下這些頗有見地的建議,宋徽宗也根本聽不進去。不出所料,1125年遼國滅亡,遼國末代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被俘。滅遼的當年,金軍連氣兒都沒歇一口,就出兵攻宋了。

金軍之所以能找到借口,是由兩件事直接促成的。第一件事,是宋招降納叛。宋金聯合滅遼時,兩國曾締結盟誓,雙方滅了遼以後,我占的遼國的地方歸我,你占的遼國的地方歸你。其中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誰也不許招降納叛。但我們知道,遼國有很多漢人,宋朝又是漢人的王朝,金軍攻佔遼國,這些遼國的漢人肯定願意投往宋朝。正是為了防著這一手,金才與宋約定,雙方都不許互相招降納叛。但是,宋朝在這件事上的所作所為,讓我們看到了它外交水平的低下。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宋要招降納叛,也得衡量衡量自己的實力。而結果是,宋一招降納叛,金人就遣使臣來問罪。這個時候,宋要麼把收留的人送回去,要麼就把人殺了,把人頭送回去。這樣一來,不但使金看穿了宋的軟弱,就連那些投奔宋朝的遼國漢人,也對宋朝徹底失望了。後來金軍南下攻宋的時候,這些遼國漢人紛紛起兵參加金軍,去打宋朝,對自己心理上的祖國開戰。所以,宋朝招降納叛這件事實在是不明智。

第二件事,就是宋徽宗給遼國皇帝寫密詔,這事兒就做得更沒水平了。遼國被滅以後,宋徽宗的輕佻性格一發作,居然要招降遼國的末代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當時,耶律延禧正在內蒙古一帶流竄,被金軍打到一晚上睡覺得換倆地兒的程度。宋徽宗給他寫了一封密詔,說:「若來中國,當以皇兄之禮相待,位燕、越二王之上,賜第千間、女樂三百人,極所以奉養。」意思就是,你如果來宋,朕會像對待皇兄一樣對待你,你比我的兩個兄弟燕王和越王的地位都高,我給你一千間房子、三百個戲子,我養著你。耶律延禧看了密詔,當然非常高興,於是率五萬人南下,準備進入宋境,結果被金軍劫擊,全軍覆沒。耶律延禧被俘,宋徽宗的密詔就被金人搜出來了。金軍持此詔書譴責宋朝,以宋朝背盟為借口,兵分兩路,大舉南下進攻宋朝。西路軍出雲中,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在太原遭到抵抗;東路軍出燕山,就是今天的北京。金軍侵入宋朝疆域,如入無人之境,兩路大軍很快逼近了東京汴梁。

金國大軍南下,徽宗皇帝能想到的應對之策,一個是跑,一個是和。所以,徽宗就派了給事中李鄴到金營去講和。給事中是管監察、管風紀的官。這位李給事到了金營,被金軍的氣勢所震懾,幾乎嚇癱在地。回到東京汴梁,他上奏宋徽宗,說金國人「人如龍,馬如虎,上山如猿,入水如獺,其勢如泰山」,然後做了一個結論,說「中國如累卵」。當時,開封軍民聽到李鄴這些話,都氣憤不已,心想這不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嗎?於是給這位李給事起了個外號,叫「六如給事」。

徽宗皇帝聽了李鄴所奏,更加覺得金國強大,無法戰勝,就跟宰相說,朕不想置身於戰火中,宰相快想辦法。當時的宰相是蔡京的兒子蔡攸,這人比他爸爸還壞,他雖然是大奸之人,這時倒還有主張。蔡攸對徽宗說,皇上您不能跑,您一跑,宋朝人心就離散了。皇上都跑了,還想指望軍民為他守住疆土嗎?這肯定是不可能的。徽宗皇帝想了想說,要不由宰相領兵?蔡攸心想,這不就是讓我去送死嗎?這事兒我不幹,我才不

替你頂缸呢。於是說,宰相不足以號令天下。徽宗又說,要不讓開封知府來組織開封保衛戰?蔡攸說,知府官太小,指揮不了樞密使。徽宗又想了想,說那索性讓太子做開封牧,監國攝政如何?蔡攸說,讓太子監國還不如傳位給太子。徽宗略有猶疑,說容朕三思吧。

這時候,金國大軍已經打到黃河邊上,徽宗皇帝沒有多想的時間了。最後一次朝臣###上,太常少卿李綱提議,與其讓太子監國,名不正言不順,不如乾脆傳位給太子。這其中的道理並不複雜,我們想,如果是太子監國,太子上面還有皇帝,太子的號令要經過皇帝批准才奏效。將士們會覺得,為太子賣命跟為皇帝賣命不一樣,太子無權封官賞爵,因此,要想讓將士們賣命打仗,就應傳位給太子,讓太子做皇帝,才可以號令三軍,抵禦外敵

李綱的話剛說完,一個叫吳敏的大臣就問,難道非得傳位?讓太子監國為什麼不行?李綱說,你們忘了唐肅宗的故事了嗎?李綱所說的唐肅宗的故事,就是指安史之亂後,唐玄宗出逃四川,太子李亨走到半路不辭而別,到靈武繼了皇帝位,就是唐肅宗。唐肅宗遙尊唐玄宗為太上皇,然後讓自己的兒子做天下兵馬大元帥,召集四方誌士起兵勤王,八年平定了安史之亂。但是,唐肅宗做皇帝不是唐玄宗傳位,而是他自立的,玄宗無可奈何,只好默認。安史之亂平息後,李亨把玄宗迎回長安,父子失和,玄宗被軟禁,最後凄涼死去。

李綱說,你們不讓皇帝傳位,是不是也想讓皇帝跟太子父子失和,也想讓皇帝落得唐玄宗那樣的下場?吳敏覺得李綱言之有理,就進宮去見徽宗皇帝,把這番話稟明聖上。徽宗於是把李綱召來,說愛卿所言極是,朕絕無留戀皇位之心。宋徽宗這句話說得有意思,的確,他不留戀皇位,他留戀的是書畫、蹴鞠、名妓、好酒和美景。再說大敵當前,他逃跑還來不及,又怎麼會留戀皇位呢?於是,徽宗皇帝就下詔,要傳位給太子趙桓。可是,太子趙桓堅決不肯即位。太子心想,父皇把國家糟蹋成這樣,朝政又被六賊把持,我在這種情況下即位,能有什麼作為?所以,趙桓堅決不幹,還因此哭昏過去好幾回。徽宗無奈,只好派鄭皇后去傳旨。鄭皇后對太子說,你爸爸說了,你必須當皇上,你不當就是不孝。太子這時也豁出去了,不孝就不孝,反正我不幹。最後,蔡攸、王黼等大臣一起擁進來,把黃袍強行披在太子身上,抬著就往大殿里走。抬到宮殿西廊下時,趙桓又昏過去了。所以,這位欽宗皇帝可以說是在昏迷的狀態下被扶上寶座的,這在中國歷史上大概也僅此一例。

趙桓被迫登上了皇位,這樣一來,徽宗就變成了太上皇。抵禦外敵、治理國家的擔子卸下來了,徽宗決定到鎮江去燒香祈福。實際上,徽宗不過是怕金軍攻到汴梁,以燒香的名義逃跑而已。跟隨徽宗去鎮江的,都是蔡京、朱勔、童貫等一幫大奸臣。童貫不顧前線戰事緊張,竟從西軍中調來兩萬精銳部隊,充當徽宗的保鏢。據記載,徽宗一行人的車駕過黃河的時候,一些禁軍將士跪伏於地,大呼聖駕請回。童貫竟命令自己的勝捷軍,將這些阻攔聖駕的將士全部射死。

宋徽宗到達鎮江之後,並不專心燒香祈福,卻不識時務地關心起朝政來,整天左一道右一道地往京城發令旨,這引起了宋欽宗的不滿和疑慮。一則大敵當前,最忌政令不統一,徽宗的令旨在此時無異於給欽宗添亂;再則,徽宗南行,身邊不但不乏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