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寫作和行走的心情

想像和描述/在同一個時代

無論是文學的實踐和吸納,我們這一茬寫作者都受惠良多。這之前及同期作家、國外作家,在文體上的開拓與實驗,都提供了綜合的營養。所有這些方法無非歸結為兩種:想像和描述,也就是詩與真。現代主義使其變得更為自由,卻沒有背離它們。這就是今天感受和實踐的現代主義。「三人行必有我師」,在學習中能夠有所進步,心裡就會常存感謝。更主要的是,在急遽變化的現實生活中,特別是極為複雜的精神環境中,總會看到一些榜樣,看到一些正直、清晰、堅忍和潔凈的人。他們與我們生活在同一個時代,是我們最大的幸福。

城鄉穿梭/飛速流逝的時間感/野地

這些年讀老書多一些。外國譯著中傑出的當代文學同樣較少,市場上流動的一般都是千方百計想賣出去的東西,沒有什麼精神力道,難以卒讀。中國古代和外國十九世紀的名著,是最常看的。

寫作的動力就是酷愛寫作。年紀大了,就會有飛速流逝的時間感,名利就會漸漸退遠……重視身邊友人,特別是行家裡手和好讀者的看法。寫得久了,譯出一些文字也是正常的。但這對作家來說並不重要。

《融入野地》是一篇散文,它不能囊括我的理想。我說的「融入野地」,不是指讓人到野地里去生活,背離城市的家,那不可能。我的意思是在現代社會裡,在網路聲像時代里,人尤其不能陶醉其中,不能忘記我們生存的自然背景——不僅不要忘記,還要極其重視和依賴,與之相依相存。大自然是生命的母體,人在現代生活中卻時常會忽略這個。環境問題,精神問題,有許多現代病就出在這裡。文學寫作是人類精神狀況的重要指標,看看我們現在的作品,比起十九世紀,其中關於大自然的飽含情感的描述和記錄,簡直太少了。這是不祥的徵兆。古人講的「天人合一」思想,其中就包含了對生命自然背景的深入思考。人僅僅依賴自身征服自然的所謂「科學力量」,只會越來越自私,最後走向自絕的末路。

融入野地並不是讓人到野外生活,也不是簡單地讓人去外邊行走,是不要忘記、不要失去生命的自然背景。尊重自然,接受自然對我們的教化,跟大自然和諧相處,那樣人才能有智慧,才能有長遠的眼光,才能不自私、不得現代病、不被異化。所以,融入野地仍然是我個人所嚮往的一種境界。

建設書院/堅韌的獨立精神/一味解藥

書院是公家的一個單位,它的發展取決於公家。不過,文化人的一己之力無論多麼微小,都應該貢獻出來。書院精神應該是知識人的夢想。做事不能怕麻煩,需要一點耐心,還需要一些公益心。

萬松浦書院是與當地大學合作的一個文化事業單位,有150畝左右的林地。研究齊文化,是書院的課題之一,我每年都在書院和大學講些課。古代書院倡導個性化教育,今天我們嘗試的,也是對現代大學批量教育模式的一種彌補。

建設書院,這等於是在實用主義的荒漠上植樹種草。對這個民族、社會和文化有意義的事情,就不能放棄。今天特別需要從傳統書院那裡繼承堅韌的獨立精神。

獨立思考,積累文化。這個積累當然不僅僅是傳統文化。獨立思考是需要勇氣的。我們的生活還處在一個初期的物質積累階段,沒有進入更現代的思維與追求。但人類不能滿足於這種初級的要求,不能僅止於此。我們既要理解現實,還應有更高的、更現代的理想訴求。

書院有「萬松浦網站」,還在建詩歌博物館。詩歌,也許是施向實用主義的一味解藥。實用主義貽害了這個世界,它和虛假的理想主義一樣可怕。建詩歌博物館,等於是在黃沙上植樹種草。這樣的博物館,英國有一座。它應該包括古今中外詩歌創作成果的收集、保管、研究,還要促進和推動當代詩歌運動。詩歌在今天是最不實用、最少商業價值的。這個館目前正在建設中。要慢慢做。做事情雖然不是越慢越好,但慢慢做出來的事情更讓人信任一點。

內外法度/時間的智慧/超拔的心氣

屈原的全部詩章,還有魯迅的全部雜文,看來就像一部浩浩長卷。學習他們的精神,做小說則要恪守現代長篇小說的內外法度。新時期以來諸多的辛苦勞作、求索,都會給人許多營養和啟示。

長篇寫作主要是個時間的智慧——等待時間送來思想,這需要有足夠的耐性。一個人的體力和思維力無論怎樣強大,都不能代替時間的作用。當人的身體弱下來時,更能感受時間這個神秘的存在了。長篇寫作的諸多問題,很大程度上也是時間的問題:看舍不捨得給它相應的時間……

作者對誰來閱讀、怎樣閱讀,總是想得不多。不過現實一點講,我們的閱讀史上歷來都是如此:只有不陷入時尚物慾,不受時下擺布,使「人」的本質特徵強大者,才有可能進入真正的文學和思想。有志氣的作家顯然是為這樣的閱讀留下文字。有些書看起來也算通俗,但要真正進入它的內質並有所領會,還要有點超拔的心氣。

文學寫作是各種各樣的,只有如此才能交織成複雜的聲音。但這不是說如此一來就沒有了標準。作家只有頑強地追求自己的標準這一條路,而不必掛記閱讀大眾是否認可。談到文學寫作、作品的價值,那還得等待時間的檢驗,文學從來不是個銷售的問題,而是時間的問題。大概至少要有一百年才能檢驗出藝術的好壞和真偽吧。有人可能嫌時間太長了,我們等不到了,這也是實情;可是沒有辦法,藝術檢驗就是這麼漫長的事情。

精神小康/夢幻一樣的文學目標

職業寫作的日子長了會有一種「職業病」。一個人安穩地過起室內案頭生活很好,但是「精神小康」的平庸性也會出現。而創作是需要隨時準備迎接陡立和峻峭的情感衝擊的,是不能自抑的,所以不得不時時告別一些職業習氣。通常是換一種勞動方式,比如常常深入山地平原去遊走……

平時是安靜的,但一旦寫起來還是會很激越……不是那種安於職業寫作的人,而是感動了才能伏案……不斷讀到好的作品,這是一種鼓勵。一直寫下去對作家很重要,不停地工作就會保持持久性。但是數量並不是很重要,作家精準地擊中了夢幻一樣的藝術目標才有意義。

一個人的力量總是微不足道的,也難以影響到大的文學格局。但只要堅持個人的追求就有意義,大家都這樣堅持,水就漲起來了,泡沫就少了。

尖叫的寫作/不因閱讀而改變品質

從翻譯過來的許多外國作品看,真實感受是,總體水準比中國當代文學或許還要差。不過更有可能是最好的我們還沒有翻譯過來——一般來說尖叫的寫作會首先被注意,而真正深沉的傑作留在那兒自己生長,這方面國內國外到處都一樣。

好的會留下來,差的會淘汰掉。最後積累起來的就是未來的那部文學史。不過真正的傑作從來不是為文學史而寫的,只不過它在未來肯定是燦爛的,在眼前卻不一定。

其實書籍是不會因為閱讀而改變品質的,這個道理雖然簡單,但許多人就是不願直接說出來。事實上所有的好作品,都是建立在這樣的認識之上才能寫出來。書出版之後,可以與美好的閱讀溝通交流,這當然也是人生的愉快。但是這種快樂的預設最好不要出現在寫作當中,那時更需要的是單純和專註。書出版之後,作者直接或間接獲得了許多交流,這讓人感動。有人讀得十分細緻,甚至已經在讀第二遍,作者一方面欣慰,另一方面又覺得太耽誤他們寶貴的時間了,多少有些不安。如果作品是有價值的,那麼真正的「回饋」一定會放在漫長的時間中的。

史詩模式/衝動和新鮮感/樸素心情

作家追求真理的恆念應當是工作的前提。但是他還應該有更豐富的趣味,比喻對複雜人性的強烈好奇心、對於詩境的痴迷和沉浸……不然一切都會是空洞和大而無當的。文學這種記錄方式不同於一般的史書,它也許更複雜一些。它的主要功用大概也不是記錄。一般來說我是迴避「史詩性」的,因為我內心裡是同意海明威的嘲諷的:所有二三流的作家都喜歡史詩式的寫法。他起碼在說傳統的「史詩」模式。

瞄著「詩史」而去,這一般都是蹩腳的寫作。這根本奔不到那個地方去。作家也許最該朴樸實實,從實在的情感、實在的故事、實際的生活出發,這是最好的工作狀態。瞄著「詩史」這個高峰爬去,一定累倒在半路。一些人很願意採用詩史式的寫法,動不動就是時間跨度一百年、二百年,最後什麼也不是。

即便是一個短篇的寫作也會有許多困難要克服,那麼更長的書自然要處理更多的問題。放棄的想法不要有,因為這只是一種日常勞作。勞動的快樂必然包含了克服困難和解決問題,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長期的文學工作一旦有了過於功利性的目標,出現階段性的沮喪倒在其次,嚴重的後果一定是——最終的失敗。

創造性的勞動是愉快的,它通常有足夠的魅力讓寫作堅持下去。寫作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