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五百八十三章 甘當台階

謝遷當著楊一清的面,把請調沈溪回京城的上奏給寫了,特別提出讓英國公長孫張侖提前返京,入五軍都督府歷練。

楊一清基本沒摻和意見,此時他一直在想心事……全都涉及沈溪。

楊一清以前對沈溪回京城持支持態度,但如今也有了私心,不太想讓沈溪回來,這點完全跟謝遷意見相左。

謝遷把奏疏寫完,又跟楊一清商議。

楊一清仍舊採取敷衍的態度,把決定權交給謝遷。

謝遷從頭到尾瀏覽一遍,最後把奏疏交給楊一清:「此事由應寧你來上奏最為合適……你拿回去看看,有些語句是否需要修改,今日內便呈到通政司……老夫儘可能在短時間內讓人把奏疏送去徐州。」

楊一清始料不及,驚慌失措地推辭:「閣老,在下怕是難以勝任。」

話剛出口,就看到謝遷銳利的目光望了過來……楊一清之前沒提反對意見,此時騎虎難下,只好伸出手。

謝遷吁了口氣道:「應寧啊,老夫不是故意與你為難,這朝中多少人,老夫能信任的有幾個?六部尚書光是之厚一人便占倆,他現在不在京城,老夫有何事只能寄希望在你身上。」

謝遷表現出對楊一清的器重,楊一清卻絲毫也沒有感到受寵若驚,因為楊一清坐上戶部尚書的位置後,明顯感受到大臣間互相利用的心態,不可能再跟以前當外官時一樣對謝遷完全唯命是從。

等楊一清把奏疏接過去,謝遷欣慰地拍了拍楊一清的肩膀:「這件事就交給你了……你莫要向外人談及,至於陛下是否會准允,再另說。老夫隨後也會去信江南,讓之厚做好回京師的準備。」

……

……

楊一清回到戶部衙門,以自己的口吻將奏疏重新寫過,準備散班時把奏疏送到通政司,忽然聽說皇帝自徐州傳來聖旨,涉及朝中大事。

楊一清從戶部衙門出來,正好遇到路過的李鐩。

李鐩從轎子上下來,走到楊一清跟前:「應寧可有聽聞?之厚卸任兵部尚書,陛下委命德華回京師接替職務。」

「啊?」

楊一清一驚不老小。

雖然楊一清對三邊總督王瓊的能力相當肯定,畢竟王瓊是他在西北時的老部下,但按照朝中資歷,他才是接替沈溪為兵部尚書的最佳人選……按照官場的潛規則,六部中兵部尚書要比戶部尚書高半級。

李鐩道:「是陛下派人回來知會,還派人去西北通知德華,讓他及早回京履職。」

楊一清急忙問道:「之厚只是卸任兵部尚書?那他的吏部尚書之職可有變化?」

李鐩想了想,搖頭道:「這倒是沒聽聞,想來應該沒變化。之厚留滯江南,京師諸多事務無人統轄……事情想來只能如此了。」

楊一清再問:「那三邊總制之位,以何人接替?」

李鐩稍微頓了頓,才回答:「聽說是胡重器……本來以重器的資歷無法勝任,不過想來陛下是跟之厚商議過後才做出此決定……還是要看接下來聖諭如何。」

聽說胡璉要接替王瓊出任三邊總督,楊一清心中不是個滋味兒。

胡璉在朝中的根底太淺了,哪怕之前追隨沈溪屢立戰功,但始終做巡撫都屬於戰時破格提拔,現在突然說要讓胡璉去當西北出任最高軍事統帥,楊一清心中更覺得正德皇帝偏向於提拔重用沈溪派系中人。

但隨即楊一清又一想:「德華卻不是之厚的人……之前謝閣老在西北時,他處處都以謝閣老的命令為先,此番德華回到京城,對之厚應該是一種制約。」

……

……

楊一清和李鐩一起到了兵部大門前。

謝遷、楊廷和、張子麟等人也聞訊趕來,而自徐州趕來宣旨的天使,乃是司禮監隨堂太監劉理和谷清。

「幾位大人都來了?」劉理跟張苑的關係很好,地位比谷清要高,此番由他出任傳旨正使。

劉理和谷清身旁是兵部兩位侍郎,左侍郎陸完剛從山東回來,此前他都在山東地區領兵平叛以及賑濟災民,右侍郎王守仁則一直留在京師打理兵部事務。

因為劉理和谷清等人是從兵部衙門內出來,說明傳旨已結束。

謝遷才剛剛趕到,直接上前問道:「真的是陛下派兩位公公回京傳旨?」

劉理笑道:「瞧謝閣老這說的……若非陛下聖諭,誰敢帶聖旨回來呢?」

謝遷道:「兵部尚書更迭,當以朝議論定,為何陛下突然下旨,朝中竟無一人知悉?此事可有跟前任尚書商議?」

周圍的人見謝遷態度,都覺得難以理解。

連楊一清都在想:「謝閣老一向對於之厚身兼兩部尚書意見很大,朝中非議聲也頗多,為何此番卻好像對之厚卸任、德華升遷之事有諸多不滿?難道只是因為不合規矩?」

劉理本來笑臉相迎,聞言不由板起面孔來,搖頭道:「謝閣老提的問題,小的一概不知,要不您老上疏問問陛下?」

谷清在旁幫腔:「陛下要不了多久便會回京師,屆時謝閣老親自去向陛下詢問也是可以的。」

謝遷臉色漆黑,在場人中數他的地位最高,說話份量十足,但在王瓊接替沈溪出任兵部尚書之事他卻一無所知,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謝遷道:「江南初平,民心不穩,西北也是亂象叢生,達延汗隨時都會捲土重來,此時對於兵部尚書更迭之事,再怎麼慎重也不為過。老夫必定上奏,請陛下收回成命,一切等陛下回京,與大臣們商議過後再決定也不遲。」

楊一清心想:「謝閣老剛說讓之厚回京,這邊陛下便撤換之厚兵部尚書之位,看起來陛下已搶先出招,謝閣老不急才怪。」

沈溪回朝之事原本模稜兩可,這一刻算是拍板定下來了。謝遷之前一直猶豫不決,但現在王瓊進京,兵部尚書之職搶先進行更迭,謝遷感受到暴風雨即將來臨的氣息,立即拿出他身為首輔的氣派來。

劉理和谷清根本就沒資格跟三朝元老謝遷叫板,對於謝遷的質問以及決定,沒法發表意見,相互看了一眼便灰溜溜離開。

隨後謝遷把朝中主要文官召集到一塊,重點提了沈溪回朝之事。

楊一清原本對於謝遷委命他向皇帝上奏壓力巨大,現在終於輕鬆了,便在於謝遷聯合朝中眾人一起上奏,不過上奏中除了提出讓沈溪回朝外,還著重指出如今朝中不適合人員變動,分明是想堵住王瓊升任兵部尚書之路。

聯名上奏寫好後,謝遷派專人馬不停蹄送往徐州。

……

……

徐州城裡。

這兩天朱厚照繼續在市井間「鬧事」,絲毫沒感覺到一場針對他的浪潮正在形成。

朱厚照接下來幾天里,派出人手去徐州城裡到處搗亂,他像個指揮官,白天找個茶寮酒肆等消息,派出去的人大張旗鼓騷擾民眾,州府衙門束手無策。

張永一直沒機會面聖,他在驛站內聽說徐州城內亂象,一直等小擰子傳來消息,可惜始終沒法見上一面。

「小擰子說不來見,就真把我當作陌路……他是想拋開我角逐司禮監掌印之位?」張永氣在心頭,卻沒轍。

這天下午,朱厚照依然沒有安分地待在行在,繼續出去玩他那套一邊鬧事一邊告狀的老把戲。

唐寅無需隨駕,便直接到驛站找張永,二人簡單見禮後,唐寅快速地將心中擔憂和盤托出。

「……陛下乃天下之主,本來陛下要做何事,我等臣子不當過問才是,但如今陛下所做所為,嚴重擾亂民生,地方官員人微言輕不敢上奏,但若是張公公這樣股肱之臣也選擇袖手旁觀的話,久而久之,必會導致民怨沸騰,或許一場叛亂將就此醞釀。」

張永皺眉:「伯虎的意思是……讓咱家勸諫陛下?」

張永不是傻子,他知道就算自己是司禮監秉筆,在外人看來無比榮耀,但在皇帝眼裡卻只是家奴,根本就沒資格對皇帝的事評頭論足,此時出頭勸說無異於給自己惹麻煩。

唐寅從懷裡拿出一份書折,交給張永:「陛下這幾日所為,在下已詳細記錄下來,陛下雖未做出擄劫之事,卻讓徐州百姓人人自危,這跟地方之前迎駕準備不當有關,陛下有意殺殺地方官府的威風。」

張永道:「既然伯虎你知道陛下是有意給地方官員難堪,為何還要讓咱家去觸霉頭?」

唐寅搖頭,正色道:「很多事開弓沒有回頭箭,就算陛下覺得這麼做太過荒唐,也需要有台階下,張公公未必需要親自勸諫陛下,也可以去跟地方官員打招呼,讓他們坦誠錯誤,讓陛下滿意。還有就是……若皇后肯出面相勸的話,效果會很好。」

張永目光中帶著不解,「咱家照樣人微言輕……畢竟徐州城裡尚有司禮監掌印太監在,陛下有什麼事也是由他來傳聲。至於見皇后……伯虎你莫不是言笑?」

唐寅道:「敢問張公公一句,這皇宮內苑,除了當值太監和宮女有資格相見,我等外臣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