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北國春 第460章 皇家的基本盤

「那誰才是皇家之友呢?」

面對父皇的問題,朱和圻並沒有立即回答,而是盯著魚浮看了一會,然後才認真地說道。

「父皇,千里來當官,只為吃喝穿,或許說的是事實,那些大臣受命於皇家,於朝中為官,自然要給其俸祿,但是這樣的話,外人可以說,官員可以一笑了之,父皇可以用於教導皇兒,但話卻絕不能予外人說。」

兒子的認真的回答,讓朱明忠笑應道。

「哦?這是為何?」

「父皇,國家面對外敵存亡時,大臣投敵,有負君恩,國家安定時,大臣貪腐,亦是有負君恩,皇兒以為,古往今來,但凡是皇家都於大臣說著這『君恩』,無非就是希望其能夠『以死報君恩』……」

看著父皇,朱和圻又說道。

「所以『千里來當官,只為吃喝穿』這樣的話,若是讓他們知道是從皇家口中說出,勢必會讓其心冷。畢竟,於皇家而言,那怕是表面上的忠心耿耿,也是有利的,即便是錢……」

原本想說錢謙益的朱和圻立即想到宮裡的那位長輩是他的女兒,便改口說道。

「便是甲申天變時,亦有大臣雖是膽怯,但也曾有投河的舉動,儘管沒有下去,但千百年來的道德上的約束,卻仍然使得許多人不敢盡心儘力為異族效力,皇兒以為,這吃穿固然是本意,可卻要不斷的告訴他們報君恩,給予忠臣名譽上的獎勵,將共寫入史冊,永為後世楷模,只有如此,才能讓更多的人忠於國事。」

兒子的話讓朱明忠頗為滿意的略點下頭,但隨後又搖頭說道。

「這確實是皇家用人的道理,非如此不能籠絡人心,聖人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古往今來,忠臣義士為何前赴後繼?一是人心自有忠義,至於這二,正是為報君恩,三,則是先賢楷模可為前車……」

對兒子的觀點表示贊同時,朱明忠又反問道。

「但是,作為皇帝,國君,首先必是一個實用主義者,必須要看到的是,大臣受恩於上,方才報君恩,於大多數大臣而言,其一生所求,無外名與利,有重名節的忠義之士,可為後世楷模。亦有洪承疇這等重利者,甘為異族驅使。在這個時候,作為統治者的皇家,就必須要謹慎的選擇朋友,那麼誰才是皇家之友呢?顯然,應該是前者那樣的忠義之士,但是如洪承疇者,當初亦也是表面上忠心耿耿,而且在大多數時期,比如在太平盛世時,大臣至少在表面上都是忠心耿耿的,在這種情況下,誰才是皇家之友呢?」

父皇的反問讓朱和圻思索片刻,然後語氣堅定地說道。

「父皇,大臣本就不是帝友,民、臣、貴三者之中,只有勛貴才是皇家之友。」

兒子的回答,讓朱明忠的唇角一揚,反問道。

「這又是為何?」

「父皇,因為勛貴與大臣不同,大臣所憑藉的是個才學,正如當今的人才,無論是於大明,亦或許是於諸夏以至於諸國,都可獲得重用,但僅局限於他個人,與其子女無關,其子女將來的地位,依然需要依靠個人的才學。但是勛貴卻不然,他們離開大明之後,於異國不過只是普通百姓,所謂勛貴者,一代皆是『軍功侯』二代之後,全都是憑其血統,他們所有的地位、財富,完全建立在皇家賜予的爵位上,沒有了皇家,他們什麼都不是!所以,相比於大多數大臣,勛貴更親近皇家,更希望邀寵於皇家……」

在兒子的解釋中,朱明忠只是笑而不語。

這個觀點正確嗎?

以大臣以及平民百姓的眼光,這個觀點無疑是大錯特錯的。

因為這違背了最起碼的政治認知。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這卻又是最基本的政治認真——鞏固統治基礎。

對於皇權而言,它的統治基礎是什麼?

是億萬平頭百姓?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古訓或許讓人引以為戒,但是這句話與歷史一再的告訴統治者——民眾會推翻他們的統治。

一次次的起義,儘管有著天災人禍、貪官污吏等諸多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百姓對於皇家有忠誠是有限的,在絕大多數時候,於百姓的心中,皇家只是交皇糧、納苛捐的對象。

順民會變成暴民,義民會變成賊寇。

而朝廷制定法律,一方面固然是為了保持社會的最基本秩序,而另一方面,則是威懾大多數百姓——約束其為順民。這也是法家的核心——制民、愚民。

至於大臣……他們來自於民眾,替皇家統治百姓。按照階級論而言,當民為官時,為統治者服務的他們往往會背叛自己的階級——百姓。對舊階級的背叛,讓他們得到了權力、地位,屁股決定了腦袋。如果背叛可以得到更高的地位、更多的權力,這些本質上的背叛者中的想當一部分,會選擇背叛。

民與官,與皇家,從來都不是同一階層的,儘管官看似是「統治階層」。

皇帝的基本盤是什麼人?

隨時準備推翻他們的百姓?

還是隨時準備著謀權的官員?

都不是!

是世襲罔替、與國同休的勛貴!

與被統治的百姓不同,與憑才學進入「統治階層」的官員不同,勛貴與皇家相似,他們「生而統治」,他們憑藉血統,就可以擠身高位。這也是為什麼古往今來,勛貴是文官的天然對立面的原因。

「而且勛貴生而尊貴,往往二三十歲,但可位居高位,而為官者卻需十年寒窗,從小吏一步步晉陞,其數十年辛苦,卻不如勛貴繼承人的門楣之貴,如此,他們心理自然難以平衡,所以於朝中,文官與勛貴無疑是對立的。而這種對立……」

看了父皇一眼,朱和圻說道。

「於皇家是有利的,皇家只需要平衡好兩者的關係,既可保持政局的穩定。」

儘管兒子的回答,讓朱明忠感覺頗為滿意,但是他的回答還是沒有涉及到關鍵的核心——皇帝同樣也是文官的對立面!

因為皇帝,也是生而尊貴!

這恰恰是皇家與勛貴最大的共通之處,也正因如此,他們才是天然的盟友。勛貴的利益早就捆綁在國家的身上,完全依附於皇權。明智的君主應該想辦法確保勛貴後代的培養育才,而不是將其視為皇權的威脅,加以打壓。而且他們還是平衡大臣的籌碼,因為他們隨時可取而代之。

就像英國一樣,一戰後的貴族內閣,在戰爭結束後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恢複帝國的榮耀,那怕代價是那些在大陸前線的泥濘中掙扎、犧牲了數年的士兵們,退役後需要忍受疾病、貧窮,也在所不惜。對於貴族高層而言,相比於百姓眼前的福祉,他們在意的是帝國的利益。

而二戰後把丘吉爾趕下台的文官內閣,他們所考慮的從來不是帝國的利益,永遠都是——選票!

他們為了選票,可以放棄一切!

在戰爭即將結束的時候,他們在那裡喊著「我們的責任,是確保我們的朋友、家人、鄰居,英國的勞動人民,不會再遭到當權者的背叛……全民醫保、全民住宅、從生到死,全面的福利」。

然後,為了達到這一切,英國人放棄了全部,印度、非洲……他們把大艦隊送進船廠拆除,變成了建材,把武器扔進熔爐,變成了玩具。不過只是短短几年,曾經顯赫一時的大英帝國,就走向了沒路。

而在幾十年前的另一場戰爭結束的時候,那些貴族出身的當權者們在干著什麼?當士兵們拖著泥濘的雙足回到英國,希望回到曾許諾給他們的「英雄之鄉」時,在倫敦的密室中,那些貴族政客們,他們坐在壁爐前,手拿威士忌、叼著雪茄煙,在那裡談論著如何鞏固他們的殖民,恢複在戰爭中受到重創的大英帝國的威信,那怕此時,整個島嶼都面臨著飢餓、疾病。

短期的代價之後,殖民地的資源源源不斷的進入本土,殖民地龐大的市場刺激了英國的經濟恢複。大英帝國很快再一次重新恢複了他們的領導地位,即便是在經濟危機中,憑藉著龐大的殖民地,英國、法國很快走出了蕭條,反觀美國,如果沒有二戰的拯救,他們會陷入長期的大蕭條之中。

站在民眾的立場上,工黨或許最好的,但是國家呢?

作為統治者的朱明忠,很清楚自己的立場在什麼地方,同樣也很清楚,沒有制約的文官會幹出什麼。當然,也很清楚勛貴們會幹什麼。

「勛貴固然是皇家之友,但是勛貴之中也是良莠不齊,當年清軍南下,勛貴皆降,國家養其三百年,又有何用?所幸,滿清暴虐,即便是勛貴投降,其又是什麼下場?投降的文官或可為滿清重用,但是勛貴投降後,不是被種種借口殺害,就是被奪走家業,驅為平民,與國同休……」

冷笑一聲,朱明忠在內心深處,倒是挺感謝滿清。

「確實不是一句空話,他們以為投降,就可以換來新主的青睞嗎?當然不可能,王朝的興替,就是新勛貴代替舊勛貴的過程,官員換個主子可以繼續為官,但是勛貴不行!所以,朕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