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曆十四年的南昌,此時市井上已經不見了去年城市初復時的蕭條,至於那曾經被守城的清軍焚毀的外城,這會大都也已經恢複如初,對於這裡的百姓來說,戰爭帶來的創傷,正在一點點的淡去。對於他們來說,他們正在經歷著「改朝換代」的變化,不過這種變化卻是他們發自肺腑願意看到的,無須官府多言,那壓箱底的漢家衣裳又一次穿在了身上,那頭上也戴著上「一統山河」的網巾。
只待他日北伐成功的時候,這天下就太平了!到時候老百姓就能過上安生日子了。
百姓們如此念叨著,對於眼下的時局,似乎這江西的百姓大抵上都是滿懷信心,畢竟從那報紙——江北發行的《明報》早在幾個月前就已經發行了到了南昌,一開始的時候,那《明報》是商人們帶過來的,後來《明報》則在南昌設立了發行室,甚至現在還在南昌設立了分社,就地印起了報紙。幾文錢一張的報紙,倒也不貴,最要緊的是百姓多出了一個渠道來了解國事,而不像過去一樣,完全都是本地的讀書人的道聽途說,那些道聽途說的事情總是會被添油加醋,讓人難辨真假不說,有時候還會導致人心渙散。
尤其是隨著一些茶樓、酒館為招攬生意,特意請讀報人為客人讀報,從而使得更多的人可以在很多地方聽到報紙,這種方式更是加劇了報紙上新聞的傳播,當官方的報刊通過茶樓、酒館裡的讀報人的口中傳至尋常百姓的耳中。
隨著這種輿論導向的變化,跟著發生變化的自然是民心。那些恢複中國、驅逐滿清的言論以及對滿清暴行的一一披露,在各地士紳百姓之中產生巨大的震動,乃至達到「振聾發聵」的地步,過去人們還想著什麼「大明的氣數已盡」,而現在他們卻相信,即便是大明的氣數沒有了,也要保住漢人的江山。畢竟那些滿洲人從來沒有拿漢人當過人。
在這樣的輿論導向下,尋常百姓對滿清的敵視之心,更是日益增加,他們同樣渴望著大明江山的恢複。也正因如此,人們才會終日關注戰局,關心著此次大軍西征的消息。幾乎每一個從前方傳來的消息,都會讓他們為之欣喜。
時值正午,南昌城內的街道上熙熙攘攘的行人川流不息。在這熱鬧的街市上,突地響起了報童高聲的叫賣:
「看報看報,看我大明九江總兵李臨川將軍領兵十萬克複武昌。看報看報,武昌克複!武昌克複!」
突然傳來的好消息,讓那些路人中識字的無不是紛紛駐足,從報童的手中買過報紙,識字的買報讀報,不識字的於一旁聽著,每一個人的臉上都帶著發自內心的歡喜。
「看報,看報!武昌光復!」
武昌克複了!
武昌清軍不戰而降,這不是天下民心在我大明,還是什麼?
突如其來的好消息,讓老百姓頓時變得欣喜若狂起來更有一些激動的百姓跑到路邊的店鋪之中,買來了鞭炮。像慶祝新年似的在那裡點燃了鞭炮。用他們自己的方式慶祝著這場勝利。在他們看來這場勝利,就是北伐的前奏,很快漢人的江山就會得到恢複。激動的人們點燃起一串串鞭炮,使得這街上響起了鞭炮聲,在那鞭炮聲中,整個城市似乎都是喜洋洋的。似乎所有人都沉浸在這場勝利之中。
武昌光復了!
那麼下一步就應該是整個大明了!
前久腳剛進書院,李立青就聽到書院之中想起的一陣鞭炮聲,一些書院里的同窗正在那裡點著鞭炮慶祝著這場勝利。還有書院里的同窗一見面就對他說。
「聽說了嗎?武昌清軍不戰而降,李將軍已經收復武昌了,看來最多一兩個月,湖廣就會重歸大明!」
「可不是,怕不出幾個月,就能砍下那洪老賊的腦袋了……」
在同窗們歡喜的言語中,李立青忍不住說道。
「打了勝仗又能怎麼樣,那李子淵當初能叛出朱經略,保不齊現在奪了武昌,他還能叛出少司馬!」
相比與欣喜若狂的同窗,李立青倒是反倒顯得有些特立獨行。
對於那位本家,李立青從來都沒有絲毫好感,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其攻破南昌時,曾下令斬殺數千降卒,而其那些降卒除了少數清軍之外,大抵上都是本地的百姓,若不是少司馬急令,恐怕那數萬降卒,都會被李子淵悉數殺死,畢竟當初他是準備殺死所有的降卒的。最後因為軍令阻攔,只殺死了,數千人大多數人都得以生還,並被釋放回家。
而李立青的父兄就沒有那麼幸運,皆死於其刀下。也正因如此,他才會對李子淵懷恨在心。
「培仁,其實當初李將軍下令殺降,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當初若不是守城的民壯竭力助清軍守城,誓死抵抗明軍,李將軍又豈會一怒之下,在城破時下令殺降?」
心知好友為何說出這番話來的趙恩便出言勸說道。
當初南昌清軍守城時,最為出力的不是守城的清軍,而是那些城中徵發的民壯,他們無不是竭力助清軍守城,誓死抵抗明軍,此事聽起來似乎荒謬絕倫,完全不合常理,其實不然。城裡的百姓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十年前,滿清「征南大將軍」譚泰在南昌進行過一次屠城,當時金聲桓、王得仁反正重歸永曆,隨後他們發兵進攻贛州失利,回援撤回南昌後,被滿清軍隊長期圍困,城中糧盡,出逃百姓皆不分青紅皂白為滿清軍屠殺。城破後不但金聲桓、王得仁和守城將士殉國,滿清軍更是將城中百姓屠戮一空。這南昌城中大約有二十萬百姓被屠殺。再加上清軍在江西進行的一系列屠殺,已經嚇垮了相當多一部分人的膽氣和民心。
他們之所以恐懼,是因為清軍與明軍不同,清軍早就已經發布告示「諭南朝官紳軍民人等知道:……所過州縣地方,有能削髮投順,開城納款,即與爵祿,世守富貴。如有抗拒不遵,大兵一到,玉石俱焚,盡行屠戮。」
這絕不是什麼口頭上的威脅,而是說到做到。清軍從來不會有任何顧忌,他們從來不介意用手中的刀子去樹立自己的威風。去殺盡百姓的抵抗之心。
也正因如此,在張煌言領兵打到南昌的時候。南昌的清軍選擇守城的時候,相比於一些地方的百姓,打開城門迎接王師的舉動。南昌本地的士民卻認為滿清已統治全國,根本非明朝所能抵抗,因此明軍即使現在破城,也終究還是會被清軍奪回。為了避免將來被滿清屠城、舉族無遺類的命運,他們寧願犧牲自己來做大清朝的忠貞烈士,從而保全城池。
甚至在他們私下裡想來,那張尚書既然仁義愛民,自然不會殺害百姓,就算守不住城破,多半也不會因之前幫助清軍守城而為難他們。事實上也是如此,即便是百姓助清軍守城,往往也不會追究。大多數時候手進攻的一方都會認為他們是被清軍脅迫,所以才會幫助城內的清軍守城。
非但南昌的百姓如此,其它地方的百姓同樣也是如此,就在數年前,官府的邸報中還嘉獎了新會百姓在「西匪」攻城時的義舉,在李定國進攻新會時,城中的百姓無不是竭力助清軍守城,誓死抵抗明軍,甚至在李定國為了儘可能保全當地百姓性命,選擇了長期圍城的情況下。城中的百姓面對城內斷糧的困境,更是每家自願獻出一隻兩腳羊,以供城內的清軍食用。有眾多的節婦、烈婦自願充當軍糧,以救下父兄和丈夫,在戰後給自家掙下許多貞烈牌坊以及相應表彰。
荒謬絕倫如此,實在是超出世人想像,人性的自私在這些百姓的身上盡顯無疑,或許他們不滿滿清的統治,但真正關係到自家切身利害或舉族身家性命時,確實有相當一部分人寧可去選擇助紂為虐、為虎作倀,從而保全自身。這完全和民心沒有任何關係,他們是因為恐懼才會幫助入侵者助紂為虐。
在南昌同樣也是如此,百姓們勇於助清軍守城,不過只是因為拿定了主意,即便是成破了明軍也不會拿他們怎麼樣,如果能守住的話,他們就不需要擔心清軍未來的屠殺。只是讓城中的百姓沒有想到的是,在城破後,李子淵會下令屠盡丁壯,作為其幫助清軍守城、抵抗明軍進攻的報復。如果不是因為張煌言在得知這一消息之後命人前去阻攔的話,恐怕這城中的丁壯都會被斬盡殺絕。
而在好友的身上卻又體現出了另一種複雜,儘管對於江西能夠重歸大明而歡喜非常,但他卻無法忘記當初李子淵下令殺盡降卒的「殘暴」,尤其是殺死其父兄的「仇恨」。
「怒其民力助守,令盡殺其丁壯。那李賊如此殘暴,又與清虜有何區別?」
李立青立即惱聲說道。他心裡認同大明是正統不假,但並不代表著他能夠放下個人的仇恨。
「不要這樣,當時李將軍也是氣急了,畢竟大軍攻城委實不易啊……」
趙恩出言勸說著好友。
「更何況,事情已經過去了,要怪,便怪那清虜可惡吧!」
心知這樣的牢騷,沒有人願意聽的李立青被好友這麼一勸,也就不說話了。能怪誰呢?要怪只能怪清軍了。至於百姓,百姓委實也太過可憐了。
「怎麼樣,今年江西重開鄉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