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定江北 第265章 新階層

「畢竟,之所以收回那些荒地,並不是為了交給百姓墾殖!」

朱明忠的話聲不大,但卻讓羅綸仍然驚訝的「啊」了一聲,他甚至有些不解的看著這位頗為年青的江淮經略使。

「哦?這是為何?」

在驚聲反問的時候,羅倫又想到前些日子與淮北走動時,與一位地方上的知縣聊天時,其提到的準備報至經略使衙署的《屯墾章程》,按照那位知縣擬定的《章程》:「每戶給地六十畝,由公中借給籽種糧三石,制辦農具銀三兩,修蓋房屋銀四兩,耕牛兩頭合併銀18兩,或父子耕作,或兄弟同居,或雇伙結伴,均按二人為一戶,且給口糧、鹽菜銀……自春耕起,八個月計,每戶約給銀五十五兩一錢,十年內連本帶利償還官府。仍仿營田之制,十戶派一屯長,五十戶派一屯正……」

換句話來說,這是地方上準備大規模推行屯墾的動向,顯然地方上已經從屯墾中受益,所以計畫推行這種大規模的官墾,儘管在江北,田地屬於官府,但是他們相信憑藉如此優惠的條件,仍然可以吸引很多外地的流民。可是現在,作為江北的實際統治者的朱明忠,卻直接告訴他,江北的田地不會交給百姓屯墾。

這又是為何?

畢竟,招募流民越多,地方的財力就會越強,這朱明忠怎麼反其效而行之?他難道就不害怕流民流落到其它地方,充實其他地方嗎?

「因為這些土地總歸是有限的!」

看著似有不解的羅倫,朱明忠笑著解釋道。

「現在根據官府的統治,江北目前一共有荒地三千六百餘萬畝,再加上一千六百餘萬畝廢棄不用的鹽場草盪,也就是五千萬畝地……」

江北的荒地很多,前者是因為滿清的屠殺導致大量田地荒廢,而後者則是兩淮鹽場在推行曬鹽法之後,原本上千萬畝煮鹽的草場因此廢棄不用變成「灶荒」,只不過那些灶荒之中,有不少都是低洼澤荒。

雖然如此,這五千萬畝荒地,仍然是江北手中掌握著的一筆巨大的財富,不過與其它地方的地方官員希望用荒地招募流民不同,對於這些土地,朱明忠早就已經抱定主意移作他用。

「居然有這麼多荒地!」

羅倫暗自在心底驚嘆道,難怪那些個地方官提及屯墾時,一個個都顯得很是激動,原因無疑——江北的荒地太多,而這也意味著,江北曾遭受極為慘重的屠殺。

「不知經略準備將這些土地作何用處?」

羅倫試探著問道。原本他以為對方會保密,可他沒想到朱明忠會直接回答道。

「安置!」

看著羅倫這個外人,朱明忠直截了當地答道。

「現在忠義軍中的義務兵多達近十萬人,將來這些人如何安置?三年或是四五年後直接退伍,當然,這是本官給他們的承諾,可是他們為國服役數年,沒有拿到一兩的軍餉,每個月頂多也就是六百文的津貼。」

六百文津貼!

這是忠義軍中的義務兵的每月津貼,六百文錢,不過只是勉強只夠他們平常的花銷,雖然能夠剩下的一些,可最多,也就是剩下個一兩百文錢,若是大手大腳一些,根本就剩不下什麼。

「他們為國服役多年,理所當然應該得到一些回報,所以……」

朱明忠的聲音不大,語氣也顯得很平淡。

「本官準備按每服役一年獎勵『功田』三十畝,服役三年可得『功田百畝』,第四年至六年,每年可得四十畝,七年至十年,每年可得五十畝,這是給予他們的回報。」

朱明忠只是略微提了一下,他並沒有提到這些功田都有免役的權力,功田免除徭役。當然實際上,作為功田的所有者,他們所享有的權力並不僅僅只有簡單的「免除徭役」,他們還有其它的一系列的權力。

「發給退役兵卒田地?難道經略準備恢複高皇兵屯舊事?」

羅倫幾乎是本能的想到了本朝的兵部,儘管他並不是江北的官員,但是仍然說道。

「難道經略想重蹈軍戶糜爛之覆轍?」

他幾乎立即想到史書上記載的軍戶糜爛完全戰鬥力的舊事,當時軍丁在衛所服役期間衣著自備,糧餉也不因生兒育女、人口增添而增加,所以軍丁的妻兒老小常常衣不蔽體,食不果腹。軍戶也不因提供軍丁而免除一些徭役,其生活狀況不及民戶。正因如此,軍戶的地位很低,甚至民戶都看不起他們。

每軍戶除出一餘丁到衛所充軍外,還得多出一丁隨軍服勞役。有無戰事期間的。軍丁還經常被各州府、官宦權貴們奴役做苦工的對象。在一些衛所,軍士們的屯田被豪右、將校侵佔,將官們讓軍士為他們種田耕地,甚至讓軍士為他們捕魚采木,販賣私貨。軍士成為他們手中的奴僕。

「當然不是,舊時軍戶的土地是衛所的,所以衛所武官可以隨意貪污,再加上屯田糧也是交給衛所,自然也給衛所武將貪污提供了機會,這軍戶與其說是軍戶,倒不如說是與現在屯田民類似。」

搖搖頭,朱明忠直接否認了羅倫的說法,恢複軍戶?

是,同樣也不是。

在過去的一年之間,他曾不止一次思考過中國的未來,尤其是如何構建起未來國家的武力,恢複國家的尚武傳統,而在這個文人主宰中國千百年之後的時代中,如何恢複民族的尚武傳統,甚至比恢複武力更為重要。

文人之所以強大,是因為他們憑藉著科舉制度,使得千百萬寒門子弟都可能憑藉讀書成為國家的中堅,源源不斷的寒門士子都是「文士階層」的支持者和受益者,而歷朝歷代開國的勛貴、武人之所以無法與這一階層對抗,並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或是沉迷享受或是不粗文墨,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們的群體相比於千百萬以讀書人自據的士子,實在是太過渺小。

即便是在明代,有明一代的勛貴有幾人?世襲百戶以上的軍官又有幾人?不過只是區區萬餘人,而相比於龐大的士子集團——他們無論是寒門士子或是富家闊少,無論是童生或者翰林、學士,他們都是文人階層,千百萬所謂的士子,構成了這個國家的中堅。在這種情況下,「重文輕謂」以及所謂的對「武人」的輕蔑自然而然的成為文人們的一致目標。

那些文人之所以輕視武人,同樣也是因為利益使然,因為在任何一個朝代其朝中只有三個群體,一個以皇親國戚、開國武將為核心的勛貴群體,而一個是以科舉晉身的文官,還有一個就是以武舉、世襲等多種渠道晉身的武官,前者從來都是文官攻擊的對象,而後者自然是文官打壓的對象,攻擊勛貴是因為勛貴天生佔據高位,為自許「個人努力」的文所輕蔑,而後者則是因為其是朝廷的半壁,對文官的威脅最大,只有打壓住他們,才能令文官一家獨大,掌握朝廷大權。

也正因如此,才有了武官的地位一落千丈,只有在不斷打壓武官、武人地位的前提下,文官的地位才能得到保障,而只有通過對尚武之風的打壓,才能避免武人的崛起。

「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

這句話的背後,是一個龐大的群體為了個人利益,而刻意宣揚的一種思想。而之所以會被民眾所接受,是因為這個群體實在太過龐大。龐大到即便是皇帝,對其也無能為,除非像滿清一樣,用一群奴才——滿官去佔據半數文官顯赫官位,比如由滿族人擔任尚書的稱滿洲尚書,掌本部政令。其地位在漢尚書之上,而在滿官的任用上,亦不需要通過科考,有清一代,滿清正是通過滿官去分裂並去馴服漢官,最終把漢官馴服成為奴才。

而這顯然並不是朱明忠所需要的,他需要的重新建立一個群體,一個能夠與文官抗衡,或者說能夠平衡其一家獨大局面的文官團體!所以,他需要這些軍人,需要通過退役的軍人去建立一個新的群體,或者說一個新的社會階層。

「而未來忠義軍的退役官兵,退役之後,他們就會成為在鄉軍人,他們將會獲得少則百畝,多則數百畝的田地,當然,他們的土地是屬於自己的,這樣就不會被官員掠奪,而且他們的土地同樣也是禁止出售的,百畝的永業田,足以維持他們一家人過上頗為體面的生活,待到朝廷徵召時,亦可以隨時徵召他們再次服役。」

何止是頗為體面,有了百畝地之後,他們就會成為鄉間的頗為富裕的富戶,甚至還能僱傭幾個長工,從而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

但是,這種日子可以持久嗎?

這種日子當然不可能持久,因為「富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不是因為其生出了販家子,而是因為三代的分家之後,那百畝之田,經過兩代幾家甚至十幾家的分家之後,每家只剩下十幾畝甚至幾畝田產。

一代尚有百畝田產,若是他有兩個兒子,每個兒子分五十畝,其生活不過只是勉強小康,再到孫子那輩,再分家還剩下多少地?

富不過三代!

在這種情況下,又如何維持第二代、第三代「新軍戶」體面的生活,最終他們同樣也會陷入窮困潦倒的境地,即便是沒有衛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