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定江北 第256章 內動力

什麼是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本質上來說就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連鎖反應。

飛棱的出現,加快了織布的速度,織布速度的加快增加了對棉紗的需求,棉紗的供不應求,直接導致珍妮機的發明,而紡紗機的不斷發明和改進,出現棉紗過剩,這樣又推動了水力織布機的發明。

而水力織布的發明,又導致了什麼?

棉布的過剩!

棉布的過剩的導致了什麼?

如果是一個商人,他會從各個方面去解釋,棉布的過剩會導致什麼?

但是作為長在紅旗下的一代,朱明忠自然知道《資本論》中提及的「正是由於創造了工具機,才使蒸汽機的革命成為必要。」,而隨著棉紡織工具機的發明和推廣,原來的動力:人力、畜力和自然力等已經不能適應新的生產形勢,因而使蒸汽機的發明成為迫切的需要和可能。

但是無論工具機或者蒸汽機,所導致的必然結果就是產品的過剩。

而產品的過剩最終導致了什麼?

這才是最為關鍵的!

可以說,正是產品的過剩導致了資本家對於市場的需要,這正是工業革命後,各國竭盡全力開拓市場的原因——政府有責任為過剩的生產力尋找新的市場,這既然是資本家們需要,同樣也是國家內部穩定的必然。

舊的市場已經飽和了,所以有必要開拓新的市場。但是新的市場在什麼地方?

整整一夜,置身於衙署之中的,朱明忠都在尋思著這個問題,身為江淮經略使,或許他可以發明出這些推動工業革命的工具機,但是市場在什麼地方?

江西、湖廣、河南、山東……

一個若大的中國地圖浮現在他的腦海中,既然松江布能夠暢銷全國,每年銷售數百萬匹,那麼清河的機織布,同樣也可以暢銷全國,只是,僅僅只有這些市場能夠滿足土布與機織布的市場嗎?

未來隨著國家的安定,這些市場必然會被不斷地開發,原價的,江北工業品將會衝擊當地的市場,對當地的手工業造成打擊。而而當地那些有遠見的商人們同樣也會紛紛投資建立新的織布廠新的工廠,最終,當地也會像江北一樣。湧現出一大批新式工廠,工廠的產能會不斷的增加。到那時市場的飽和將會是不可避免的。

而當市場再一次飽和的時候。新的市場又在什麼地方?

「經略,雖說紡織廠出產的棉布價格低廉,但是實際上其附加值並不高,因為相比於松江布等布匹缺乏精美的花樣,只能以其價廉取代低端棉布。而如松江布之類的精細加工的高端棉布,即便是面對機織布,仍然能保持著自己的銷路。」

儘管顧炎武並不是商人,但是在過去的十幾年間,遊走於各地的他,通過對士民商賈的接觸,使得他比跟隨在父親身邊的朱大咸更了解市場,甚至更了解經濟,更了解經濟市場的運行。也正因如此,現在顧炎武為朱明忠所依賴,畢竟他可以在很多問題上給予他回答,並讓他以一個新的角度看待問題。

「就下官的了解,現在我大明的織布業大至於可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是遍布各個村鎮、持續千百年的百姓家中手工棉布,麻布的紡織,因為涉及眾多的鄉間百姓,其產量自然也是最多,畢竟數千年來,漢人就有『男耕女織』的傳統。只不過絕大部分手工棉布即經略口中的『土布』質量不高,大抵上只能自產自用,並不進入市場,頂多也就是在百姓之間互相交換一些東西;而第二層則是高質量、商業化的棉布生產,如松江布等布匹。其質量上佳且花色繁多,富家大戶對這種高質棉布有不小的需求,當然還有就是市鎮之中的尋常百姓需要,他們大抵上不織布,既追求棉布質量,同樣也更看重價格。可以說機制棉布大抵上的市場,正是這些人,對於鄉間的土布反倒衝擊有限,至於高質量的棉布,亦不會造成衝擊……」

「但是這塊市場總歸是有限的!」

顧炎武的分析,讓朱明忠頗以為然的點點頭,這種市場的細分,也就是顧炎武能夠做到,其它人或許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絕不像他一樣了解的這麼透徹,作為「實學」的信徒,他本身就注重調查,這正是基於他過去多年間的調查,點頭贊同之後,他又說道。

「這個市場針對的應該是市鎮的市民階層,而松江布之中,未必都是高檔布,恐怕最多的還是與咱們的機織布質量相紡的土布,我看那,還要是儘快為廠布尋找新的市場,要不然,等到過剩的時候,才會頭痛!」

之所以會語重心長的說出這句話,是因為他知道,在歷史上洋布進入中國,用了幾十年的時間,甚至用了上百年的時間,才擊敗中國的土布,而現在隨著機織布的出現,無論機織布會對土布造成什麼樣的衝擊,為了將土洋布的衝擊減至最低,為了能夠讓中國的傳統手工業。與工業革命的衝突降到最低。就必須要開拓更多的市場,開拓更多的新市場而不是傳統市場。

「這個市場,不能僅僅只局限於國內,還可以考慮一下國外,嗯,朝鮮、日本、東南亞以及印度,只有不斷開拓海外市場,才能夠緩解國內產品過剩的可能……」

產品過剩導致了國家對於海外市場的需求!

這正是工業革命所導致的一個必然,正是工業革命的爆發,導致了生產力的提高,產品的過剩使得英國對印度、對中國等封閉或半封閉市場的渴望,他們需要打開那些市場,為本國的產品尋找銷路,而正是這種對新興市場的需要。最終導致了大規模的殖民擴張。

突然,朱明忠似乎明白了,明白了為什麼在幾個殖民帝國之中,只有英國成功的建立了一個殖民帝國。

「利益的共同!」

在顧炎武離開之後,伏身於案前的朱明忠在桌上寫了這麼幾個字,想著之前豁然開朗的那個念頭,他整個人都顯得有些激動。

「西班牙人的殖民帝國,不過只是建立在金銀的掠奪上,而荷蘭人不過只是建立於商業運輸、商品的銷售,他們的殖民帝國都是單一的,跛足的,前者受益者局限於王室,後者局限於貿易商人和船東,與大多數普通百姓無關……」

朱明忠一邊用鉛筆在紙上書寫著,一邊不斷的反思著英國的不同之處。

「他們對於殖民地的追求,是工業革命所導致的市場需要上,是為了滿足國內過剩產品的市場需要,而擁有這一需要的並不僅僅只是工廠主,而是包括銀行家、工廠主、貿易商、船商以及普通工人、百姓在內的其舉國上下所有人,他們或多或少的,都會因為產品過剩而導致利益受損,即便是普通的百姓,產品過剩會導致失業,導致其收入下跌,從而使得他們與工廠主一樣,渴望工廠的產品獲得新的市場,而銀行家希望工廠主擴大生產,以便提供貸款,貿易商希望擴大貿易渠道,船商希望運輸更多的商品……」

在朱明忠的筆下,一個清晰的由工業革命所導致的連鎖反應,慢慢的形成了,不僅形成了文字,而且還變成了一個表格,在那個表格的源頭,正是紡織工廠,正是紡織工廠的出現,導致了這場根本性的變革。

一直以為,所困擾朱明忠的問題終於得到了答案,過去,他以為殖民是在英國政府的推動下進行的,但是,現在通過表格的細劃,他豁然發現,英國的殖民事業,並不是由政府推動的,而是自下而上的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英國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只是悍衛者——用武力去確保市場,當然,他們的悍衛,也是基於一個前提——利益的共同!他們同樣也是開拓者,他們需要去開拓新的市場。

而他們之所以需要去開拓新的市場。正是因為她產品過剩所導致的對市場上的需求。而這種需求將英國上下幾乎所有人都包括在一起。

從工業革命開始,英國政府——商人——普通百姓以及整個英國都已經緊緊的被一個緊密的利益環節所聯繫在一起,最終形成了他們的利益鏈。

歷史上從來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英國。像工業革命之後的英國那樣,被產品緊密的包裹在一起,從下至上幾乎所有人都置身與這個利益鏈之中。

而在這個利益鏈中,殖民擴張就成為了一種必然,在商人、百姓以及資本界的驅使下,英國的官員們,即便是再不願意,也只能咬緊牙關不斷的擴張,在這個過程中去擊敗一個個強敵。而百姓同樣也是如此。

「不是因為他們願意冒著戰爭的風險,而是因為他們別無選擇!」

他們別無選擇!

這當然不是在為英國的擴張尋找借口。對於英國的工商界來說,新市場關係到他們產品的銷路,對於銀行界來說,工商界能不能獲得新市場,直接關係到他們能不能償還貸款或者為擴大產能尋求更多的貸款。對於普通的百姓而言,他們需要在工廠,公司,銀行中工作。他們的利益同樣也與市場的開拓捆綁在了一起。

就像一個車輪一樣,當工業革命的車輪響起的時候,擴張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這不僅僅導致了19世紀的殖民狂潮,同樣也導致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