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定江北 第196章 踐行

這日清晨,延平王府便舉行了一場盛大的餞行宴會。

所有人都知道,這宴會是為他的妹夫、江淮經略使朱明忠舉行。儘管時人稱他們二人為「成功成仁」,但是他們兩人的性格大為不同。作為大家子弟的鄭成功愛講排場,出手闊綽,什麼事情都喜歡熱熱鬧鬧的。

今天,作為南京實際上的主人,為「妹夫」北上餞行,鄭成功倒也顯得一副躊躇滿志,當然他更是要以這樣的姿態向世人表示:他鄭成功待朱明忠不薄。非但把親妹妹嫁給了他,而且還舉行盛宴為其餞行。

但是作為「江湖游醫」出身的朱明忠,一直以來卻是眾所周知的生性儉樸,他並不習慣這種豪華的場面,今天這盛大的宴會,對於他來說,不過只是的應酬罷了。

待到宴會結束的時候,朱明忠便匆匆的與眾人告辭。

此時,碼頭已按鄭成功的布置,擺開了盛大的送行儀仗隊。碼頭上儘是各色彩旗隨風飄舞,鼓樂齊備,臨時紮起的牌坊同樣也是一座接一座,手執刀槍、盔甲鮮明的衛隊一排挨一排。

當然最為起眼的還是那艘忠義軍的多槳大船,船上的二十門炮一律伸出了炮口。,此時這艘戰艦就這麼雄赳赳地等待出發,而它的桅杆上,高高飄揚著碩大無朋的帥旗,一個巨大的「朱」字,那怕相隔里外仍然可以看得清楚。

「待到了清河之後,一定要記得組嫂子來封信知道嗎?」

在朱明忠與鄭成功等人告辭的時候,在另一邊,董夫人緊緊的接著鄭靈的手,雙目通紅地說道。

儘管名義是妹妹,可這些年,她卻是把鄭靈視若女兒般,現在她就這般遠嫁異地,又怎能不讓她心疼。

「嗯,嫂嫂你就放心吧,小妹一定常給你寫信,再說,清河離南京也不遠,小妹若是想嫂子了,可不就是想來便來,況且,不定再過一兩年,待到北伐成功,朝廷還都的時候,到時候明忠也會搬回南京……」

對於小妹的話,董夫人只是點點頭,最後,她又拉著妹妹的手,小聲的叮囑著,無非就是告訴她一些為大婦的秘決。

送君千里終須一別,終於,在陣陣禮炮聲中,槳手划動船槳,大船緩緩的駛離了碼頭,置身於舷邊的朱明忠則抱拳沖著碼頭揖手,此時的他心境居然一時無法平靜。

上一次離開南京的時候,是何等的「狼狽」。

而這一次,離開南京的時候,又是何等的得意。

非但鄭成功親自送行,身在南京的大小官員亦紛紛前來送行。甚至就連宗室,想到那幾位前來送行的宗室,朱明忠的心底不由的想到另一位,在揚州等著他的某一位宗室。

那個人,到底是不是傳說中的崇禎之後?

對此朱明忠並不清楚,想到這,他幾乎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另一個人——石昭。對於石磊的話,他根本就不需要懷疑,畢竟這件事,對於石磊來說,說出來反倒是有害而無益。

現在,王士元已經到了揚州,接下來怎麼辦?

想到這,朱明忠的眉頭微鎖,一時間,居然感覺王士元似乎有些燙手,畢竟這個人的身份著實棘手,而更為重要的是,如何證明他是朱慈煥?

這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不能證明他是朱慈煥,那麼對於世人來說,這王士元不過就是他朱明忠拿出來欺世盜名之徒罷了。

「夫君,你在想什麼?」

來到夫君的身邊,鄭靈看著他問道,她的臉上帶著笑容,打從嫁給他之後,他就給了她很多的自由,至少不再像過去一般,宛如籠中鳥似的。

「可還是在為清虜的事情擔心?若是清虜南下的話,大哥必定會派兵增援的。」

看著鄭靈那清澈的目光,有那麼一瞬間,朱明忠突然有些後悔了,後悔這門親事,如果有一天,他與鄭成功決裂的話,恐怕最為傷心的就是眼前的這個女孩,畢竟一邊是她的大哥,一邊是她的丈夫。

「為夫想的是另一件事。」

面對鄭靈的關切,朱明忠半真半假地說道。

「江北的防務暫時還不需要考慮,只是這公事又豈只限於防務,眾所周知,兩淮的鹽稅可以說是兩淮根本,就次去揚州,為夫不得不考慮這揚州的鹽務……」

半真半假的回答,最具欺騙性,但這並不是因為鄭靈的身份,而是因為這件事朱明忠需要避開幾乎所有人,畢竟,那個人的身份實在太過特殊了,如果泄露出去的話,極有可能導致與南京剛剛緩和的關係,立即陷入緊張之中。

對於朱明忠的回答,鄭靈自然不加懷疑的選擇了相信,畢竟他是她的夫君,她完全沒有不相信的道理。

一路順流直下的多槳船加上槳手的划動,船速很快,不過兩日功夫,船便靠上瓜洲,就在幾天前,瓜洲這處扼守大運河入江處的要地,被鄭成功交給了江北,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裡幾乎等同於鄭靈的嫁妝,隨後一行人又在這裡換乘小型的多槳船,一路直抵揚州。

因為大運河已經開始解凍,這揚州城又一次開始熱鬧了起來,那些於檢修了一冬的運鹽船,這會已經重新下了水,只待鹽運衙門開出鹽票之後,就會將鹽運往各地。

雖說晉省的鹽商在去年被一網打盡,可是空出的市場立即被江南等地的鹽商吞占。或許他們的力量尚不及晉省鹽商,但這不過只是時間問題,幾十年後,這些江南籍的鹽商,就會像當初的晉省鹽商一般,為世人所囑目。也正因如此,這些江南籍的大小鹽商才會對經略使感恩戴德,甚至為其備下了一份不菲的新婚賀禮。

足足二百萬兩的禮金!

面對鹽商們的「孝敬」,既便是見慣了大手筆的朱明忠,這個時候,也不禁感嘆著鹽商們的富庶。

「銀錢不過只是一把鹽啊!」

感嘆著,朱明忠看著面前的鄭俠如,他的語氣中多少帶著些許感嘆,當然難免還帶著些羨慕。

如果說身為未來人對江北什麼印象最為深刻,恐怕就是兩淮的鹽稅了,在歷史上兩淮鹽業發展到鼎盛時期是在乾隆年間。朱明忠曾看過份資料,乾隆間兩淮每年食鹽為150餘萬引,而每引一般為300-400斤。在食鹽產地每引值銀0.64兩,加上課稅和費用,共值1.88兩,而其運至內地有些地方最高可賣到10餘兩銀子的高價。如是,兩淮鹽商每年可賺銀1500萬兩以上,上交鹽稅600萬兩以上,佔全國鹽課60%左右。當時全國地丁收入約2600萬兩,最盛時3300萬兩,鹽課數約佔二分之一。

由此可見兩淮鹽稅於「我韃清」的重要性。同樣也可以讓人看到兩淮鹽稅的「潛力」。儘管一百年後龐大的人口基數是現在所沒有的,但是現在的鹽價同樣遠高於乾隆時期,若是操持得當的話,從兩淮鹽場獲得三四百萬兩的稅收是不成問題的。

關鍵問題是在於如何徵收!

「……隨著風車引水和曬鹽技術的推廣,預計今年兩淮鹽場全改曬鹽之法後,各鹽總產量可達百萬引以上,超天啟年間十萬引,不過因為河南、尤其是湖廣等地鹽路不靖,預計今天至多僅能售出50萬引……」

聽鄭俠如這位鹽運使的報告,朱明忠只是略微點下,從明朝開始這「鹽官」就一直是官員們夢寐以求的肥缺,現在的江北同樣也是如此,不過之所以會取他作為鹽運使,卻是為了另一件事。

為了整理鹽稅,因為他了解鹽稅,了解鹽商,知道應該從什麼地方下手。

「50萬引……」

看著鄭俠如,朱明忠反問道。

「這五十萬引,可以解出多少鹽稅?」

「回經略,約150萬兩上下……」

鄭俠如的語氣顯得有些緊張,雖說按稅銀上來說,現在揚鹽的鹽課已經高於過去,但是距離經略的要求,總還有那麼一些差距,而作為鹽運使的他考核自然是以鹽課為基本的要求。

「鹽課為軍國急需,銷引為疏鹽要務,所以下官已經制定了更為嚴格的考成法,以督促官史勒催鹽課,只待經略同意後,即可於揚州通行……」

不露聲色的聽著鄭俠如的講解著他制定的考成法時,朱明忠的心底多少有些失望,畢竟,他的這些建議,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沒有從根本上增加鹽稅,可以說完全不符合朱明忠的希望。

「再就是今年可推行『計丁加引』的法子,每引加課四錢,如此一來,今年鹽課可增加至180萬兩上下,超過前清虜120萬之數五成有餘……」

儘管明知道,即便是如此,180萬兩的鹽課,不一定會讓經略滿意,但鄭俠如卻已經儘力了,對於他來說為了增加鹽課,滿足江北龐大的軍費開支,已經用盡了所有的辦法,除了這些法子之外,他甚至想不到,還有別的什麼辦法。

「士介,你確定用上了這些法子,便能征上來足夠的鹽課?」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