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定江北 第120章 私心

經略使衙署內,夜寂人靜,那屋檐走廊下,持槍的兵士來回走動著,警惕的守衛著這座江北的大腦中樞,月光無聲的灑落在衙署的亭廊院落間,那月光只顯出幾分深秋的微涼。

橘色的光線自紙窗映至走廊間,顯現出房內點著的燭光很亮,儘管已經習慣了這個時代昏暗的燈光,但是每到夜晚的時候朱明忠總會命人多點一些蠟燭,以便讓屋子裡更明亮一些。

偶爾的,朱明忠會把目光投在燭台上,看著那指粗的白蠟,江淮一直都是白蠟蟲的主產地之一,所以蟲白蠟以及用其製成的蠟燭價格倒是頗廉價,每擔百斤蟲白蠟值銀尚不到一兩,而對於朱明忠來說,他自然不會為了節省幾文錢,冒著犧牲視力的傷害,少點幾根蠟。

「……經略,下官以為,以目前的形勢來說,經略將朝廷迎回南京。於我大明來說,並不見得是件好事!」

錢磊的這番話,終於把朱明忠的視線從燭台上那搖曳的燭光中收了回來,他看著錢磊,並沒有立即開口說話。

自從定下「迎回聖駕」的計策之後,整個江北便開始有條不紊的實施著這個計畫,清江的木材行正在全力沿著黃淮搜羅柞樹、榆樹,以用其建造軍艦,畢竟,朝鮮的木料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運來。但迫切的造船需要卻根本就等不起,現在的清河船廠已經開始用榆木建造軍艦。

甚至就連同水軍也已經開始學習西式的桅具操作,當然操練船是在中式船體上加裝了西式的帆索,只待軍艦造成之後,就會出海進行訓練。所做的這一切努力,都是為了一點——「迎回聖駕」。

朱明忠之所以會同意這個計畫,是因為「迎回聖駕」於江北來說,有百利而無一害。

「哦,這是為何?」

看著錢磊,朱明忠反問道。

「經略使,有了皇上的制約,鄭氏自然不可能有再像過去一般,如小朝廷似的獨斷江南,但是相應的,屆時,朝廷與延平王府之間極有可能發生衝突,一旦衝突形成,到時候鄭氏萬一擁立新君,豈不讓我大明又陷入當年唐魯之爭的內患之中?」

錢磊的話讓朱明忠的眉頭猛然一鎖,他立即想到南明滅亡的教訓,實際上歷史上所謂的南明小朝廷之所以滅亡,正是因為內鬥不止。甚至在經歷了弘光內訌導致江南淪陷的教訓之後,進而一味團結使得明朝復興形勢一片大好之際,南明朝廷的內訌又開始了。

就連同永曆政權同樣也是興於團結,而敗於內訌。在國家傾覆之時尚且不能團結一致,滅亡豈不必然?

如果永曆以及朝廷回到南京,以鄭成功的脾氣,他又怎麼可能能忍受朝廷的壓制?到時候萬一有人建言其另立新君,那內訌恐怕就不可避免了……

「炳奇,其實我未償不擔心此事,只是……」

沉吟片刻,朱明忠長嘆道,

「若是不迎回聖駕,又如何能順理成章的離鄭自立?」

相比於「迎回聖駕」,朱明忠真正的意圖是「離鄭自立」,至於永曆……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他更願意將其視為抗清的一面旗,而大明之君不一定非得他不可。

人總有私心,或許朱明忠從未想過自己當皇帝,但並不意味著他不考慮自己的利益,畢竟永曆並不是唯一的,也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

「聖駕當然要迎,畢竟不迎回聖駕,經略又如何能憑迎駕之功自立?」

作為朱明忠的心腹,與其它人不同,降官出身的錢磊,對於大明並不像其它人那樣忠心耿耿,他從一開始,對自己的定位就是「主公臣屬」,而不是「大明官吏」,也正因如此,錢磊所考慮的從來都是「主公的利益」,甚至現在,他之所以會提出這個建議,同樣也是基於「主公的利益」,至於「避免內訌」不過只是一個託辭。

「炳奇,可你之前說,迎回南京並不是好事,可又必須迎駕,難不成要迎至清河不成?」

迎至清河?

沒來由的朱明忠的腦海中浮現出一句話來「挾天子以令諸侯」,若是朝廷在清河,那麼自己豈不就有機會做曹操?

似乎這,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挾天子以令不臣,經略,如若您將天子迎予清河,只恐與南京衝突勢必不可避免!畢竟,南京絕不會容忍經略掌握朝廷,到時候,如若鄭王爺請聖駕回南京,經略又該如何自處?」

錢磊的分析讓朱明忠略點下頭。

「確實如此,相比於清河,南京才是國都所在。可我們迎回南京不成,鄭成功又豈會將其迎回南京?」

提到錢磊話中的矛盾,朱明忠並沒有讓他解釋,因為答案大家都很清楚,天子可以「尊」,自然也可以「挾」,如果他把永曆迎到了清河,到時候鄭成功再迎,十之八九可能會是「挾」。

或許鄭成功於大明忠心耿耿,但是他的那些臣屬卻不見得如此,歷史上,鄭成功身故之後,永曆為吳三桂絞殺的消息傳至廈門,張煌言上書朱以海,要求朱以海「爭取閩海勛鎮,速正大號,以求正統」,但是由於鄭經的不支持而未成。鄭成功死後,朱以海一度無人供奉,數月後又突然於金門病逝。

其間是否有陰謀未償可知,但是鄭成功病故之後,除少數明臣之外,延平王府臣下的文官武將,所思所想不過僅僅只是讓延平王府打著大明的旗號罷了。

性格本就容易受心腹臣屬影響的鄭成功,到時候萬一「挾」起天子,到時候自己又該如何自處?到時候朝廷下旨,是從還是不從?

「此亂命也,粵不奉詔!」

幾百年後,李鴻章敢說出這番話,憑的是他的實力和地位。如果同樣的話出自自之口,恐怕就會變成亂臣賊子的明證。

「炳奇,那以你之見,既不能迎至南京,又不能迎至清河,那若是我等迎回聖駕,要將其迎於何地?」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