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越南 縱深偵察

湯姆·克蘭西繼續寫道:

敵後偵察是傳統的特種作戰任務——看到以其他方式觀察不到的敵人的軍事行動。在越南,敵人很容易就可以隱藏在熱帶雨林的樹冠之下或在地道中,所以對縱深偵察的需要就更為迫切。

1964年春,駐越軍援司令部和南越聯合總參謀部組建起一支具有縱深偵察能力的特種部隊,稱作「跳躍的莉娜」。這支部隊由民眾自衛隊和美軍特種部隊領導下的南越軍隊組成,其任務是在南越境內執行重要的、危險的偵察任務(儘管有一些分隊也被派到越南和寮國邊界執行對胡志明小道的偵察任務,但都損失慘重)。當年10月成立了一個總指揮部,名為B-52分隊,整個作戰行動稱為Δ計畫。

在整個戰爭中,Δ計畫包括了對敵軍的藏身之處以及隱蔽陣地的遠距離偵察。這種偵察有許多形式——威力偵察任務(常常使用機動攻擊部隊) 、情報搜集、炮火及空襲引導、轟炸效果評估、對被擊落的飛行員及盟軍戰俘的營救、俘虜敵軍人員以獲得情報、迷惑敵軍、心理戰、照相偵察,以及其他任務——所有這些都要深入敵控區才能完成。偵察分隊將滲透到敵控區,幾天後撤回,進行任務彙報。該計畫一直執行到1970年B-52分隊解散為止。

儘管Δ計畫涵蓋全越南,而其他一些偵察行動——Ω計畫和Σ計畫(B-50分隊和B-56分隊)——則更多從地區角度出發,但這些任務在其他方面很相似。

越境縱深偵察(比如說進入寮國或柬埔寨境內)本質上是一項秘密任務,最初是由中央情報局負責的,後來由駐越軍援司令部的領導(儘管中情局繼續參加),並稱為駐越軍援司令部研究與觀察大隊——駐越軍事援助指揮研究觀察小組(這樣叫是為了掩飾其真正的目的)。駐越軍援司令部研究與觀察大隊於1964年1月成立,使用特種部隊、海軍陸戰隊、空軍的空中突擊隊以及南越特種部隊,在整個東南亞執行秘密的非常規任務,當然主要是針對北越、北越軍隊、越共和胡志明小道的。

駐越軍援司令部研究與觀察大隊涉及到各種行動,不止是縱深偵察。例如,它的大量精力用於針對北越的行動:派遣特工建立情報機構或抵抗組織(大多數在派入後很快就被抓住,後被處決或遣返);派遣海上突擊隊對北越海軍及其沿海發動襲擊;進行心理戰、採用欺騙迷惑手段;派小分隊監視胡志明小道。後來,這些小分隊參與了對它的攻擊。

從1961年起,特種部隊人員在中央情報局指揮下越過邊境,進入寮國東南部執行監視任務。隨後2年,派遣了約50支小分隊越境偵察,並根據親眼所見,使中情局相信北越軍隊在寮國的兵力越來越多,並且越來越強大,每月至少有1500人滲透到南越。1963至1965年,出於政治考慮,這一監視任務被中止。在那2年里,美國人禁止對胡志明小道執行越境縱深偵察任務,這使得北越軍隊有機會逐漸壯大,並擴展其設備和能力。到1964年,估計至少有45000名北越軍人已滲透到南越,而且這個數字還在增長。

1965年3月——經過不懈的努力——參聯會最終說服林登·約翰遜的白宮政府允許駐越軍援司令部研究與觀察大隊繼續在寮國境內執行秘密任務,這一行動由特種部隊分隊領導。特種作戰大隊的行動計畫野心勃勃(或許也是可行的),包括三個階段:(1)短暫停留,搜集戰術情報以辨別北越軍隊總部、基地以及補給站。對這些地方實施空襲。(2)隨後投放一個連的兵力,對偵察分隊發現的北越軍隊設施實施攻擊。(3)然後在胡志明小道附近居住的族人中徵兵,把他們組建並訓練成與北越軍隊長期對抗的抵抗運動的核心力量。這一步是以在寮國早期——也是成功地——實施的白星計畫為基礎的。該計畫的總目標是阻斷胡志明小道的交通。

沒人知道這個計畫的效果會怎麼樣。國務院以遵守1962年日內瓦協議為由阻止了計畫的第二、第三階段的實施,並對第一階段加以嚴格的限制。

與國務院協商的結果允許部隊進入寮國境內對胡志明小道進行監視,但每月只能過去幾個人,並且在寮國境內的停留時間也受到很大限制。他們不得不徒步進入(因為不能乘直升機,也不能跳傘),只有一小部分邊境對他們是開放的,而且進入寮國境內不能超過5公里(他們的行動只能在50平方英里的範圍內)。對經小分隊識別的目標可以進行轟炸,但必須經駐寮國首都的美國大使館確認,並且只能由從駐泰國美軍基地起飛的飛機來實施。

被選中負責這一計畫的是綽號「公牛」的西蒙斯(當時已是上校)。

他很快就組建了一個戰地組織以及總部參謀機構,並組建了小分隊——通常是由3名美國人和9名來自某少數民族的越南人(如芒族,尤其是山民)組成。

這一任務必須絕對隱蔽,用秘密行動的行話說,這些滲透到寮國的分隊必須是「消過毒的」。這意味著他們穿著特種作戰大隊在亞洲定製的制服,這些制服既不是美軍的也不是南越軍隊的,既沒有軍銜,也沒有單位標識符號。

1965年秋,第一支小分隊越過邊界進入寮國,隨後取得顯著成果。北越軍隊在寮國自由自在地行動了2年之後,以為不會再有麻煩了,因而變得過於自信。特種作戰大隊小分隊迅速識別出卡車停車場和油料倉庫、補給品密藏室、橋樑以及其他存貯地點。隨後便是空襲,轟炸效果評估通常都是80%到100%的摧毀率。

持續的成功帶來了任務的不斷擴大,於是在1966年,執行任務的特種作戰大隊被允許使用直升機,儘管飛機越境進入寮國不能超過5公里,但現在入境的分隊可以再向前走5公里。換句話說,此時深入的距離限制已經是10公里,而不是5公里了。任務持續的時間也延長至5天。

儘管特種作戰大隊小分隊的主要任務沒有變——秘密識別胡志明小道上的空襲目標——但又添加了一些其他的任務,幾乎和在南越實施的Δ計畫一樣:

小分隊要進行轟炸效果評估,竊聽北越軍隊的地面通信,俘獲北越軍隊士兵以獲得情報,營救正在避難或逃脫敵人追捕的美軍人員,以及在胡志明小道上放置感測器,從而發現空襲目標。我們在那裡放置了數以千計的地震及聲學感測器,大多數都是由飛機投放的,同時特種作戰大隊小分隊的背包里也裝了不少。後來組建了一些規模大一點的小分隊,用於進行攻擊、伏擊和規模較大的營救行動。

1967年,獲准徒步或乘直升機進入寮國的縱深增至20公里,小分隊的規模也有所擴大,數量也有所增加(從15個增至42個)。柬埔寨也被納入特種作戰大隊的活動區域(北越軍隊在此有大量的裝備,且活動頻繁,包括北越軍隊在南方的主要總部——南越抵抗力量司令部)。但是在柬埔寨的行動只限於偵察,且執行任務的次數也限於一個月最多10次。如果不是為了避免被俘,就不對那裡進行空襲、突擊或者作戰。小分隊應避免與敵軍接觸,直升機也只能用於緊急情況下將部隊撤離。

像1966年一樣,特種作戰大隊在1967年的戰果也很豐碩。他們利用了北越軍隊的一時疏忽。理查德·舒爾茨寫道:「在這2年當中,『公牛』西蒙斯和他的特種作戰大隊各小分隊運用奇襲、牽制、詭詐及作戰方面的嫻熟技能,在胡志明小道屢屢戰勝北越軍隊。」1968年,情況開始發生變化。北越軍隊開始採取應對措施。北越軍隊在寮國的防禦「增強了,有了層次和縱深。北越知道如果不能自由使用胡志明小道,就無法把在南越的戰爭繼續打下去,所以他們採取了必要的措施來保衛胡志明小道」。

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新年攻勢,因為它消耗了北越大量的補給和部隊。為了新年攻勢,北越軍隊必須能自由地使用胡志明小道——在大多數地方,他們可以做到這一點——但是在新年攻勢後,他們就更需要這樣。在隨後2年里,他們充分利用了這一戰略上的勝利(再重複一遍,儘管在戰術上是失敗的)。新年攻勢使白宮(在約翰遜和尼克松任職期間)認識到,在越南的戰爭是無法獲勝的。最好的結果是能夠體面地撤軍,同時給予我們的南越朋友一些幫助。

新年攻勢還有一些現實的結果:

在這一攻勢中,原本應當進入寮國和柬埔寨境內執行縱深偵察任務的特種作戰大隊分隊被用於在南越執行消防隊式的任務。當然,對胡志明小道的監視任務因此受到了影響。

與此同時,具有特別創造力和普通常識的北越軍隊開始建立自己的防禦。這些防禦非常原始,但卻十分有效。早在1966年,北越軍隊就在邊境一線的制高點(山脊或樹梢)上安排觀察哨,來監聽或監視執行嵌入任務的直升機。觀察哨一旦發現直升機,就通過無線電——或者用擊鼓、打鈴、敲鑼的方式——與後方指揮部聯繫。隨後,北越軍隊開始搜尋可能的直升機降落場——因為降落場地的數量有限——並安排觀察哨對那裡進行監視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