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越南 駐越南軍事援助司令部的接管

隨著民眾自衛隊的規模、範圍和效果不斷擴大,有人對中情局是否有足夠的人力和物力來管理這些特種部隊的問題提出質疑。因此,美國政府決定讓中情局把對特種部隊作戰行動的控制權轉交給駐越軍援司令部。這一權力轉交(稱為「回歸行動」)於1963年7月完成。但駐越軍援司令部接手之後,特種部隊的任務以及民眾自衛隊計畫就開始發生變化。

這些變化不是向著好的方向發展。駐越軍援司令部既不了解特種作戰的性質,也不知道反叛亂行動的特殊需求。

起初,駐越軍援司令部認為,特種部隊組建與訓練民眾自衛隊的活動是「靜態訓練活動」,認為如果把特種部隊用於「積極的、進攻性行動」,可以更好地發揮它的作用。結果,大批陸軍特種部隊被調離民眾自衛隊計畫,不再負責管理和拓展該計畫,而是在柬埔寨及寮國邊境進行監視活動,並直接參与對越共的作戰。

這一任務的變更於1963年下半年開始,大約到1964年年底結束。1965年1月1日,約翰·斯皮爾斯上校擔任新組建的第5特種大隊司令,他在訓令函中說明了駐越軍援司令部向該大隊下達的任務。這些任務包括「監視和控制邊境、參與針對滲透路線和針對越共作戰地區及其基地的作戰行動。」所有這些任務都清楚地反映了駐越軍援司令部的策略是進攻性的,重點是在戰場上尋找、鎖定、消滅敵軍。

為了讓特種部隊能有時間進行攻擊作戰和邊境監視,實施民眾自衛隊計畫以及訓練突擊力量和村莊防衛部隊的責任都交給了越南特種部隊。遺憾的是,越南特種部隊沒有美軍特種部隊的技術和領導能力。更糟的是,他們與普通越南老百姓一樣,也看不起民眾自衛隊計畫所重點關注的少數民族。結果,許多早期「爭取」民心行動中所取得的戰果也丟失殆盡。

後來南越政府又進一步把民眾自衛隊計畫中的突擊力量整編到南越政府軍中,駐越軍援司令部也開始使用他們執行攻擊任務,但這根本不是組建這支部隊的初衷。

不久,這些突擊力量被從一個地方空運到另一個地方,支援特種部隊的突襲行動與監視任務,支援南越政府軍的常規軍事行動。1963年10月,駐越軍援司令部公開了一個計畫,準備運用這些突擊力量和特種部隊一起「攻擊越共的基地,阻截北越人員和補給的滲入」。

把突擊力量調離本地,部署到它不熟悉的區域作戰,這就大大降低了它的效用。這樣不僅削弱了中情局-特種部隊原始計畫中相互支援的村莊防禦體系,同時由於對地形不夠熟悉,突擊力量充其量只能是一支受過簡單訓練的步兵。

為了充分利用該計畫的成果,同時為了擴大民眾自衛隊營地和村莊的軍事用途,駐越軍援司令部力圖拓展這一計畫,而且動作很快。最初選擇民眾自衛隊營區時,只考慮到了軍事因素,而沒有顧及政治及人口的實際情況。例如,營區可能建在被懷疑的滲透路線附近,或者在越共及北越人民軍活動頻繁的地區,這兩者都背離了這項計畫的控制當地民眾的初衷。

與此同時,儘管駐越軍援司令部、南越政府軍以及美國和南越政府有關部門都盡了最大的努力,越南的局勢還是每況愈下。到1964年底,越共開始發動以團為單位的協同作戰。1965年1月初,叛亂分子對距西貢僅40英里之遙的平嘉村發動進攻,並佔領了這一地區。為了奪回這個村莊,南越政府軍有201人陣亡,而越共方面經確認的死亡人數只有32人。這一事件以及其他類似的事件最終導致了美國向越南派出了戰鬥部隊。

第一支整建制部署的美軍師是第1空降騎兵師。1965年11月,這支部隊一到越南,就立即部署在中部高原(越共力量最強的地區之一),開始執行尋殲越共的行動。他們很快就在德浪河谷找到了越共與北越軍隊一個大型集結地,並對其發動了攻擊。戰鬥中敵軍陣亡1200人,而第1騎兵師傷亡相對較小,只有200人。這一勝利使美國陸軍更相信,打消耗戰是個合適的策略。這一勝利也使駐越軍援司令部堅信,北越是叛亂分子的後台(儘管直到美國開始派出正規軍後,北越軍隊才正式參戰)。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