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 第二篇 伊斯塔爾

有關伊斯塔爾,最完整的介紹似乎寫於1954年(其來源說明參見導言,本書第22頁)。我在此給出它的全文,在後文中稱其為《漫談伊斯塔爾》。

「巫師」一詞譯自昆雅語的「伊斯塔爾」(istar,辛達語為ithron),指(他們所說的)一個「族類」的成員,這個族類自稱擁有,並且也展示出了關於世界的歷史與本質的卓越學識。「巫師」這個譯名或許不算貼切(不過它與昆雅語的istar相似,同「智慧」及其他形容學識的古老辭彙有關,就此而言,它是合適的),因為「赫仁伊斯塔瑞安」,或稱「巫師族類」,與後世傳說中的「巫師」和「魔法師」截然不同。他們只屬於第三紀元,之後就離去了,也許除了埃爾隆德、奇爾丹與加拉德瑞爾,沒有任何人發現他們是何種族,來自何方。

在人類當中,他們(起初)被打過交道的人當作久經秘密研習,因而獲得了學識與技藝的人類。第三紀元1000年左右,他們首次在中洲現身,但有很長一段時間,他們都以樸實的模樣行走四方,就如年事已高但身體康健的人類。他們旅行或遊歷,積累關於中洲與居於中洲的萬物的知識,但從不向人展示自己的力量,也不透露自己的使命。在那段時期,人類很少見到他們,對他們幾乎不加留意。但隨著索隆的魔影開始增長、再度成形,他們也變得更加活躍,總是設法與增長的魔影鬥爭,促使精靈與人類察覺危險。於是,他們的行蹤來往與他們在諸多事務中起到的作用在人類當中廣泛流傳開來。人類意識到,世世代代的人類逝去的同時,他們卻不死,且模樣不改(惟獨外表略顯老態)。因此,儘管他們愛著人類,人類卻變得懼怕他們,並且認為他們屬於精靈一族(他們確實經常與精靈來往)。

然而他們並不是精靈。他們從極西之地渡海而來,不過長久以來,此事只有目睹他們登上西部海岸的灰港之主、第三戒的守護者奇爾丹知曉。他們是西方主宰——維拉派來的使者。維拉仍在探討如何治理中洲,並在索隆的魔影再度開始蠢蠢欲動時,採用了這種方法去抵抗他。因為他們徵得一如的同意,派出了自身所屬的崇高族類的成員,但這些使者取用真實而非偽裝的人類肉體,儘管由於擁有高貴的靈魂而不會死去,只會因長年累月的憂心勞頓而衰老,然而他們受到塵世的恐懼、痛苦和疲倦影響,會餓、會渴,亦會被殺。維拉之所以這樣做,是想糾正過去的錯誤,尤其是這一項:他們曾充分展示自己的力量與榮光,企圖把埃爾達隔絕於世,保護起來。相比之下,如今他們的使者被禁止顯露具有威勢的真身,或為了設法支配人類與精靈的意志而公開炫耀力量。相反,他們使用虛弱謙卑的形體,奉命建議並說服人類與精靈向善,爭取用愛和理解把一旦索隆東山再起,必會儘力支配與腐化的所有人聯合到一起。

這個「族類」人數不明,但共有五位領袖人物來到希望最大的中洲北方(因為那片地區居住著杜內丹人與埃爾達的余部)。第一位來者擁有高貴的儀錶與風度,頭髮烏黑,嗓音悅耳,並且身穿白色的衣袍。他手工技藝十分高超,幾乎所有人都尊他為族類之首,就連埃爾達也不例外。 來的還有別人:兩位身穿海藍色的衣袍,一位穿著土褐色的衣袍,而最後來的那位貌似最不起眼。他不如另外幾位高大,外表更為蒼老,頭髮灰白,身穿灰袍,拄著一根拐杖。然而奇爾丹初次在灰港與他相會,就洞悉了他內在的威望,並且把自己保管的第三戒——紅戒納雅送給了他。

「因為,」他說,「你將面對極大的辛勞與危險。請收下這枚戒指,讓它予你援助與鼓勵,以免你的使命過於艱難、令人疲憊。它過去只為保密之故而被託付給我,如今它在這片西部海濱並無用武之地。但我認為,在不久的將來,它理應交於比我更高尚者之手,他或可運用它,點燃所有人心中的勇氣。」 灰袍使者收下了戒指,一直保守著秘密。然而過了一段時間,(精於探知一切秘密的)白袍使者發現了這個禮物,心生嫉妒,從此開始對灰袍使者抱持敵意——起先還是暗地裡,後來變得明目張胆。

那位白袍使者後來被精靈喚作「身懷技藝者」庫茹尼爾,在北方人類口中便是「薩茹曼」,但那是在他多次旅行後歸來,進入剛鐸的國度,並且定居在那裡之後。西部地區對兩位藍袍使者所知甚少,他們也只有「藍袍巫師」伊斯林路因這一個名號,因為他們同庫茹尼爾去了東方,但從未歸返。他們是留在了東方,在那裡致力於達成他們身負的使命,還是死於非命,抑或是如一些人所想,被索隆誘捕、成為其僕從,如今都不得而知。 但這幾種情況全都不是沒有可能——這誠然顯得奇怪,但眾位伊斯塔爾取用的是中洲的肉體,可以就像人類與精靈那樣辜負使命,犯下惡行,在追求力量以行善的過程中,反而忘記了善。

頁邊寫下的單獨一段內容無疑屬於這裡:

實際上有說法是,由於取了肉身形體,伊斯塔爾需要緩慢地積累經驗,重新學習很多知識。儘管他們知道自己來自何方,但對他們而言,關於蒙福之地的回憶就像一幅他們極度渴望(只要他們忠於使命)的遙遠景象。因此,他們出於自願,忍受背井離鄉的痛苦,抵禦索隆的陰謀詭計,由此方可剷除當時的邪惡。

事實上,所有伊斯塔爾當中只有一位始終忠於使命,便是最後到來的那位。因為第四個來到的拉達加斯特迷上了生活在中洲的眾多鳥獸,拋棄了精靈與人類,與野外的生靈為伍度日。他因而得名「拉達加斯特」(該名見於古時的努門諾爾語,據說意思是「照料野獸者」)。 而庫茹尼爾·嵐,也就是白袍薩茹曼,墮落放棄了自己的崇高使命,變得驕傲、急躁、迷戀權力,圖謀以武力推行自己的意志,並推翻索隆,但那位黑暗神靈比他強大,他落入了對手的羅網。

然而在精靈當中,最後一位來到的伊斯塔爾被稱為「灰袍漫遊者」米斯蘭迪爾,因為他居無定所,既不為自己聚斂財富,也不為自己招攬信徒,相反總是在西部地區來來往往,從剛鐸到安格瑪,從林頓到羅瑞恩,在危難時期與所有的居民結下友情。他具有熱心又急切的秉性(納雅這枚戒指對此也有助益),因為他與索隆為敵,以激勵之火對抗吞噬與毀滅之火,在希望渺茫、遭遇危難之際施以救助,但他用暗淡如灰燼的衣袍掩蓋了自己的歡欣與易燃的怒火,因而只有十分了解他的人才能一瞥他的內在之焰。他固然可以快活風趣,友善對待年輕單純的人,卻又常能脫口而出辛辣的言辭,譴責愚行。但他並不驕傲,既不求權力,也不求讚頌,從而在各地都得到所有並不自傲的人們愛戴。他通常倚著一根拐杖,不辭勞苦地徒步旅行,因而被北方的人類稱為甘道夫,意思是「持杖的精靈」。他們認為他是精靈一族出身(雖然前文已經說明,這是誤會),因為他偶爾會在他們當中製造奇觀,尤其偏愛火之美。然而他之所以造就這些奇景,主要是為了歡笑與喜悅,並不希望任何人敬畏他,或出於恐懼而接受他的建議。

索隆再度崛起之際,他亦奮起,並展露了一部分力量。他成為抵抗索隆的主要推動者,最終取勝,依靠警惕與辛勞將一切導向了至尊者之下的眾位維拉構想中的結局。然而,據說他在自己前來完成的使命即將告終之際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並且被殺。他死後又被短暫地送返,屆時身穿白袍,變成一團光芒四射的火焰(然而不到情況危急仍不展露)。待到一切結束,索隆的魔影被除掉,他渡海而去,永不歸返。反之,庫茹尼爾被推翻,徹底遭到貶黜,最後死於一個飽受壓迫的奴隸之手。他的靈魂去了不知位於何處的註定歸去之所,但無論裸魂還是化身,都再也沒有返回中洲。

《魔戒》中僅有的一處關於伊斯塔爾的綜述出自附錄二「編年史略」第三紀元部分的摘要:

大約一千年過去,首片魔影降臨在大綠林,此時中洲出現了伊斯塔爾,或稱巫師。後來據說,他們來自極西之地,是被派來對抗索隆的勢力,將所有決心抵抗他的人團結起來的使者。但他們不得以力抗力,也不能尋求以強權和恐怖來統治精靈和人類。

因此,他們以人類的樣貌來到,然而他們從不年輕,衰老也極為緩慢,擁有多種理論與實踐的力量。他們對人幾乎不提自己的真名,而是使用別人對他們的稱呼。這一族類(據說共有五位)當中地位最高的兩位被埃爾達稱為「身懷巧藝者」庫茹尼爾和「灰袍漫遊者」米斯蘭迪爾,但北方的人類稱他們為薩茹曼和甘道夫。庫茹尼爾常常去東方旅行,但最終定居在艾森加德。米斯蘭迪爾與埃爾達的友誼最親密,他主要在西部地區漫遊,從未給自己選定任何長久住所。

然後續以一段,講述精靈三戒的守護情況,其中提到奇爾丹在甘道夫當初渡海來到灰港時把紅戒送給了他(「因奇爾丹是中洲最有遠見之人」)。

上文引用的《漫談伊斯塔爾》詳細介紹了伊斯塔爾及其淵源,這些內容都沒有出現在《魔戒》中(這篇短文還包括了一些很有價值的雜評,關係到維拉、維拉對中洲的持續關注,以及他們對古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