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 第三紀元 第二篇 奇瑞安與埃奧爾,及剛鐸與洛汗之誼

第一節 北方人類與戰車民

當凱勒布蘭特原野之戰結束,入侵剛鐸的敵人被消滅之後,剛鐸的宰相奇瑞安與伊奧希奧德人的首領埃奧爾首次相會,《奇瑞安與埃奧爾的傳說》 就從這裡開始。然而無論洛汗還是剛鐸,都流傳著諸多歌謠和傳奇,講述洛希爾人那次從北方而來的偉大馳援。後世傳說 中的記載,連同有關伊奧希奧德人的其他大量資料,便是從這些歌謠和傳奇中提煉而得。此處將這些記載和資料概括匯總,以編年體給出。

伊奧希奧德人,於剛鐸國王卡利梅赫塔在位期間(他死於第三紀元1936年)初次以此名為人所知。那時他們是一支人數不多的民族,居住在卡爾岩和金鳶尾沼地之間的安都因河谷中,大多在大河的西岸。他們是北方人類的余部。過去,北方人類由很多民族聯合組成,人數眾多、勢力強大,生活在黑森林和奔流河之間的遼闊平原上。他們在黑森林外緣安家,尤其是東林彎 一帶,該地主要是他們砍伐樹木清理出的。他們雖居於林邊,卻擅長培育良馬,以騎術高超、耐力出眾聞名。

這些北方人類的祖先,和第一紀元前往中洲西部,與埃爾達結為盟友對抗魔苟斯的人類 屬於同一支民族。因此,他們和杜內丹人(也就是努門諾爾人)有著久遠的親緣,和剛鐸的人民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們實際上是剛鐸的一重屏障,保護著剛鐸的北面和東面邊境不受侵略,然而直到這道屏障遭到削弱、終至被毀,剛鐸諸王才完全意識到這一點。羅瓦尼安的北方人類是從大瘟疫時開始衰落的。1635年冬季,瘟疫在羅瓦尼安爆發,很快便蔓延到剛鐸。在剛鐸,尤其是在城鎮居民當中,這場瘟疫的致死率很高,而在羅瓦尼安,它更加致命——儘管那裡沒有大的城鎮,居民大多數都住在野外,但瘟疫襲來時正值冬季,人和馬都被迫躲在擁擠不堪的低矮木屋和馬廄中避寒。此外,他們缺乏醫藥治療的知識,而剛鐸人自努門諾爾的學識中保留了這門技藝,仍然知道許多醫治辦法。瘟疫過後,據說羅瓦尼安超過半數的人口以及馬匹都死於非命。

北方人類的元氣恢複得很慢,但他們的弱勢很久都不曾暴露出來。毋庸置疑,遙遠東方的居民同樣蒙受了損失,因此那時剛鐸的敵人主要來自南方或海上。但當戰車民發動侵略,將剛鐸捲入綿延將近一百年的戰事時,北方人類承受了首輪攻勢的正面衝擊。剛鐸國王納馬奇爾二世率領一支大軍北上,進入黑森林以南的平原地區,儘力集結起被打散的北方人類余部。但他戰敗了,自己也戰死沙場,麾下的殘軍則經達戈拉德撤退到伊希利恩。剛鐸由此放棄了安都因河東岸除伊希利恩之外的所有土地。

至於北方人類,據說有少數逃到了凱爾都因河(奔流河)對岸,投奔了埃瑞博山下河谷邦的居民(二者是親族),有些去剛鐸避難,餘下的被馬爾赫阿里(他犧牲在平原之戰的斷後戰鬥中)之子馬爾赫威尼集結起來。 他們從黑森林和安都因河之間北上,定居在安都因河谷中,又接納了很多穿過黑森林而來的逃亡者。這就是伊奧希奧德人 的起源,不過多年來剛鐸對此一無所知。北方人類大多數淪為奴隸,他們過去的土地全部被戰車民侵佔。

納馬奇爾二世之子——國王卡利梅赫塔擺脫了其他危機後 ,終於決心為平原之戰的慘敗復仇。馬爾赫威尼向他派去信使,警示戰車民正計畫越過雙河套地區 洗劫卡倫納松。信使還說,遭受奴役的北方人類正醞釀著一場起義,倘若戰車民捲入戰事,起義就會大舉爆發。因此,卡利梅赫塔儘快率領一支軍隊出了伊希利恩,並故意把己方進軍的消息完全透露給敵人。戰車民動用了全部可用的軍力南下,卡利梅赫塔在他們面前退走,將他們引離家園。戰鬥最後在達戈拉德打響,久久分不出勝負,然而就在戰事進行到白熱化時,卡利梅赫塔派過雙河套地區(敵人沒有防守此地)的騎兵與一支人數眾多、由馬爾赫威尼率領的伊奧雷德 聯合,向戰車民的側翼和後方發起了進攻。剛鐸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儘管到頭來並不是決定性的。敵人大敗之後,很快就潰不成軍地向北逃回家園,但卡利梅赫塔沒有追擊。於他而言,這是明智之舉。戰車民丟下的死者將近全軍的三分之一,那些屍體於達戈拉德腐爛,混入了過去歷次更高尚的戰役留下的枯骨。不過在逃亡者越過平原的漫長潰退途中,馬爾赫威尼的騎兵不斷追襲,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傷亡。直到黑森林遙遙在望,騎兵們才丟下敵人離去,並嘲弄道:「索隆的臣子,往東逃吧,別往北走!看,你們竊取的家園起火了!」因為當時正有一股濃煙升起。

馬爾赫威尼策劃並協助實施的起義確實爆發了。孤注一擲的流亡者們出了黑森林,鼓動奴隸起來反抗。他們一同成功地燒毀了許多戰車民的房屋、倉庫和設防的大車營地。但這些人大多數都在戰鬥中死於非命,因為他們裝備很差,敵人的家園也並非無人保護——那支民族的少年和老人得到了年輕女人的援助,她們也受過作戰的訓練,保衛家園和子女時能兇猛地戰鬥。因此,馬爾赫威尼最後不得不再次退回自己位於安都因河邊的土地,他這一族的北方人類再也沒有返回從前的家園。卡利梅赫塔則撤回了剛鐸。剛鐸一段時期內(從1899年到1944年)得以從戰事中脫身喘息,直到那場導致諸王血脈幾乎斷絕的大舉進攻來臨。

儘管如此,卡利梅赫塔和馬爾赫威尼的聯盟卻不是徒勞無果。假如羅瓦尼安的戰車民未曾被擊潰,那場攻擊就會來得更快,軍力也會更加龐大,剛鐸就有可能全境淪陷。然而他們這場聯盟最重大的影響,當時無人能夠預見,要到遙遠的後世才會顯現——那便是洛希爾人拯救剛鐸的兩次偉大馳援,先有埃奧爾奔赴凱勒布蘭特原野,再有希奧頓王的號角響徹佩蘭諾平野。若非後者,國王歸來也將是枉然。

與此同時,戰車民休養生息,計畫著復仇。魯恩內海以東的土地,剛鐸鞭長莫及,那裡的消息也傳不到剛鐸諸王耳中。戰車民的親族在那裡擴張開來,並繁衍壯大,他們渴望征服與劫掠,對剛鐸這塊絆腳石滿懷憎恨。但是,他們過了很久才採取行動。一方面,他們懼怕剛鐸的威勢,又完全不了解安都因河以西的狀況,高估了剛鐸當時的實際領土範圍和人口數量。另一方面,東方的戰車民一直向南擴張,他們越過了魔多,與可汗德及其南方相鄰的各支住民發生了衝突。最終,這些剛鐸的敵對勢力達成了和約,結成了聯盟,準備同時從北方和南方發起進攻。

當然,剛鐸對這些陰謀動向幾乎一無所知。這裡講述的內容是很久以後歷史學者通過種種事件推斷出來的,此外他們認為這一點很清楚:是索隆挑起了敵人對剛鐸的憎恨,並操縱剛鐸的眾多敵人協同行動(那些敵人自身既沒有這樣的意願,也沒有這樣的智慧)。馬爾赫威尼的兒子佛特赫威尼的確向國王昂多赫爾(他於1936年繼承了父親卡利梅赫塔的王位)送去了警訊,報告羅瓦尼安的戰車民正從弱勢和恐懼中恢複過來。佛特赫威尼懷疑他們正從東方得到新的軍力援助,因為他的領地南部同時遭到了來自大河下游和黑森林狹地 的襲擊,他對此深感不安。但剛鐸當時限於人力物力,只能盡量集結並訓練一支軍隊。因此,當攻擊最後到來,剛鐸儘管軍力不敷所需,卻並非毫無準備。

昂多赫爾發覺南方的敵人正準備發動戰爭,於是明智地將軍隊分為北路軍和南路軍兩部分。他判斷來自南路的危險較小 ,故南路軍人數較少。指揮南路軍的是埃雅尼爾,他出身王室,是納馬奇爾二世的父親——國王泰路梅赫塔的後代。他駐紮在佩拉基爾。北路軍則由國王昂多赫爾親自指揮。這是剛鐸的一貫傳統:大戰來臨時,國王倘若有意便可領軍,前提是有一位繼承權無可爭議的王位繼承人留在後方。昂多赫爾出身於世代尚武的家族,深受將士尊敬愛戴。他有兩個兒子,次子法拉米爾比長子阿塔米爾小了大約三歲,二人都到了能上戰場的年紀。

1944年七月(Cermië)的第九天,敵人來襲的消息傳到了佩拉基爾。埃雅尼爾已經做好安排,他已帶領一半兵力渡過安都因河,有意棄守波羅斯河渡口,在北邊距離渡口約四十哩的南伊希利恩紮營。國王昂多赫爾則計畫帶領北路軍向北穿過伊希利恩,在達戈拉德列陣——那是一片對剛鐸的敵人來說象徵著厄運的戰場。(那時,納馬奇爾一世在薩恩蓋比爾以北的安都因河沿岸修建的各處堡壘仍然維護良好,並有人數充足的來自卡倫納松的戰士駐守,以阻止任何敵人嘗試從雙河套地區過河。)但直到七月的第十二天早晨,北方敵人來襲的消息才傳到昂多赫爾耳中。假如昂多赫爾早些收到警訊,他本來會命令剛鐸軍隊加速行軍,然而此時敵人已經逼近,剛鐸的前鋒卻還沒有抵達魔多之門。國王與禁衛軍帶領主力部隊先行,右翼軍和左翼軍的戰士跟隨在後,待到出了伊希利恩、接近達戈拉德,後兩路軍就會接替中軍的領先位置。在從前的平原之戰和卡利梅赫塔於達戈拉德取得的大捷中,敵人的攻勢都是來自北方或東北方,因此他們料想這次也不例外。

然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